偏離“避風港”比特幣還能作為“數字黃金”存在嗎

比特幣長期以來被吹捧為數字黃金,這意味著它的價格波動不跟隨其他資產(如股票)的走勢而波動。但在今年3月全球冠狀病毒爆發和股市暴跌之際,投資者尋求避風港,但似乎並沒有轉向比特幣,至少在機構層面上是這樣。此外,比特幣和黃金的走勢截然相反。除了價格走勢之外,芝商所的比特幣期貨市場數據還表明機構投資者正在迴避比特幣。

與此同時,在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逐步研究與推進下,比特幣結算對於以合規性為重點的金融實體而言意義似乎不大。那麼在偏離“避風港”屬性後,比特幣還能作為“數字黃金”存在嗎?

避險資產OR風險資產

避險資產指的是隨著市場變化,價格不會波動太大的一類較為穩定的資產。避險資產的作用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避險=規避風險”,買入避險資產的意義就在於規避風險。

常見的避險資產主要有三種:黃金,黃金作為一種稀有金屬,其稀缺性和本身作為金屬的功能價值,使其價格得到了強力保證。黃金長久以來一直是一種投資工具。黃金之所以可以避險,關鍵在於它的價值高,並且是一種獨立的資源,不受限於任何國家或貿易市場,它與公司或政府也沒有牽連。黃金也是一種最被人熟知的避險資產,“亂世買黃金”的說法到現在都仍流行於市場中;避險貨幣,美元是最常聽到的避險資產之一。這主要與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美元作為全球頭號儲備貨幣的地位有關。在2008年金融危機高峰時期,美元就作為最安全資產而受到全球投資人的追捧;國債,國債的價格是隨著利率波動的,因此國債並不是沒有風險。但之所以稱國債為避險資產,主要原因有兩點。首先國債本身的收益是鎖定的,固定收益屬性導致其風險相對低,較為適合低風險投資者或避險投資者。此外國債價格波動和經濟週期和其他類資產呈弱相關或負相關,能夠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可以作為避險資產的國債,皆為政府信用好的國債。因此諸如美國國債就成為了避險屬性相當高的國債。而歷史上也確實存在著很多小國家破產,國債無效的案例。

風險資產是指具有未來收益能力的資產,比如股票之股息、債券之利息等等。但是,風險資產的未來收益是不確定的,否則所有的投資者都會追求那些收益最高的資產,而放棄那些收益最低的資產。於是在供求均衡的條件下,所有資產的收益將趨於一致。

比特幣與“數字黃金”

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創始人中本聰設計出比特幣的其中一個誘因,就是看到各國央行不斷印鈔票放水救經濟,因而決定設計完全去中心化的,發行總量恆定的貨幣。

比特幣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數字黃金”。對此,英國央行(BoE)高級經濟學家Peter Zimmerman分析,比特幣的機制導致人們把它視為黃金。他稱,當加密貨幣價格上漲時,普通持有者就會不願意花費它。相反,他們更願意囤積加密貨幣,忍受較慢的結算時間。我稱之為“數字黃金”效應:當加密貨幣更有價值時,持有人會將其視為一種可存儲的資產,而不是用來消費的錢。

灰度(Grayscale)董事總經理Michael Sonnenshein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比特幣正處於一個新的投資時代。比特幣本身已經鞏固了其作為價值存儲或數字黃金的作用。

大眾對比特幣“數字黃金”稱號的賦予蘊含了對其避險屬性的極高期望。但比特幣在本次疫情影響下,和股市同時漲同時跌,沒有體現出避險資產的作用。人們開始思考,一直以來的“數字黃金”稱號是否還具有意義?

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曾稱,與黃金相比,比特幣的波動性要大得多。然而,BTC的波動性多年來一直在減弱。根據coinmetrics的數據,在過去10年裡,BTC的波動性已經下降:從2010-2015年的6.4%下降到2015-2020年的3.7%。在過去的十年裡,比特幣和黃金都是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下可行的安全避風港。擁有無數技術優勢和加速發展的比特幣是數字黃金。挖礦確保了比特幣相對於黃金的優勢。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地球上有多少黃金,因為沒有辦法核實黃金供應。有了比特幣,任何人,哪怕是最簡單的電腦,都可以驗證所有存在的比特幣。

當然,英國央行(BoE)高級經濟學家Peter Zimmerman也對比特幣的高波動性也進行了解釋,當比特幣價格上漲時,它作為一種支付手段的價值就會降低,從而導致價格回落。他認為,當價格下降時,比特幣又變得更加具有可用性了,這反過來為價格回升提供了一個理由。他指出,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未來更多的投機活動在區塊鏈以外進行,那麼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可能會下降,支付使用可能會增加。近期如現金結算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或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的引入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談論避險為時尚早

儘管散戶投資者越來越多地轉向比特幣,但與其他硬資產相關的活動相比,他們在經濟低迷時期的交易量卻微不足道。短期市場信號來看,eToro CEO Yoni Assia指出,大型交易者普遍轉向石油和黃金。Assia表示,eToro的總體活動在3月份有所增加,包括加密貨幣交易。但黃金購買量創下了“歷史新高”,僅在三月的第一週,這些交易者就購買了價值74億美元的黃金。黃金支持者認為,比特幣是數字風險,而不是數字黃金。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蔡凱龍指出,影響比特幣漲跌的因素越發複雜。但未來所有人都會認識到它並非數字黃金,而是“風險的放大器”。其價值無法錨定,與其他資產價格受成本、價格影響不同,比特幣沒有正常市場價值範圍,截至目前它尚未有任何讓人信服的估值基礎,更像一葉風雨飄搖的小船。沒有錨定物的情況下,其價值波動巨大,減半行情、供需關係對它的影響遠不如心理因素來得重要。

前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發文稱,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比特幣等“數字幣”價格大跌,一週之內價格大跌三分之二。人們應充分認識到,它們不可能成為“數字黃金”,也不可能成為強勢貨幣或避險資產,應從對各類“數字貨幣”的幻想中徹底擺脫出來,對貨幣有個清醒和準確的認知。比特幣儘管高度模仿黃金的機理,但它卻根本不是真正的黃金,只能是數字化的“虛擬黃金”或“虛擬資產”。

總部位於西雅圖的量化加密基金公司Strix Leviathan認為,考慮到此前近乎史無前例的股市拋售、標準普爾500指數遭受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下挫以及比特幣暴跌15%,目前將比特幣用來對沖經濟不確定性的看法可能是錯誤的。Strix Leviathan表示,比特幣最新下降趨勢表明,在風險市場週期裡,所謂“數字黃金”的表現並不比其他資產更好,波動性反而讓其成為“不良貨幣”(以太坊在本輪全球拋售過程中暴跌了25%),因此現在判斷加密貨幣是否屬於避險資產還為時過早。

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員William對金色財經指出:比特幣在投資上的價值分析並沒有多少意義,至少目前比特幣現在為止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避險資產”。防止通脹和避險本來就是兩個概念。大家不持有貨幣性資產,都持有黃金、茅臺、房產,這也能防通脹,為什麼一定要選比特幣,還要面臨高風險?其實我們更多的是經濟學上的價值:加密數字貨幣中“code is law”,“代碼即法律”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一國央行可以創造法定數字貨幣,為了防止政治人物的干預和貨幣政策的濫用,將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寫入數字貨幣的發行機制中,這樣既避免了信用貨幣貶值引發的通貨膨脹,也能維持經濟正常增長的需要。

比特幣體量還較小,作為避險資產還是風險資產的邏輯還在不斷被論證。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