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湖北省省會武漢,也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都市及中心城市。李白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賜予武漢“江城”之名,在此交匯的長江、漢江賦予武漢“江城”之實。作為我國水陸交通樞紐,武漢控長江中游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衝,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譽。爛漫櫻花、湖光江景、豐富美食、厚重歷史都給武漢這座城市增添了獨特魅力。江漢路、黎黃陂路等街道記錄了租界時代的屈辱,軍政府、起義門等遺存見證了近代革命的豪情。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在武漢,除了黃鶴樓這些耳熟能詳的景點外,還有一組著名的建築,就是武漢的四塔二橋一牌坊,一組有故事的建築。

洪山公園無影塔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許多人都知道武昌有一座久負盛名的“江南龍脈”——蛇山。一條蛇形的山脊橫亙在武昌城外,自南向北,穿越武昌城城垣,一直到達長江的南岸,與對岸的龜山隔江相望。眾所周知大名鼎鼎的黃鶴樓正處在龍頭之上,而洪山公園的千年無影塔就正好在龍尾之處。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無影塔,顧名思義,是一座沒有影子的塔。整個塔高11.25米,八面四層,全塔為石頭砌成,每層都有佛龕,佛龕中鑲嵌有羅漢、天王、力士等石刻浮雕和花草紋飾。經過歲月洗禮,唯有一層向北的小佛龕中,還有一個菩薩保留完整,並且在這裡發現刻有紀年。另外,在第一層南面小佛龕的左側刻有“住大洪山勝象興福寺重修”,右側刻有“鹹淳六年歲次庚午四月洛佛曰知事僧宗傑題”鹹淳六年也就是宋度宗趙禥的年號,公元1270年。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所謂無影,一說為太陽無論在何處,該塔身後均無影子;一說為夏至正午無塔影。據《江夏縣誌》載,該塔下有一浪花井,常沸湧如浪,其脈通江,建塔以鎮此。又曰“建塔以安瀾焉”。小小一塔,何以鎮住洶洶地下湧水,塔下又用的又是什麼材料?此又一謎。此塔在文革期間,因"破四舊"之舉未能倖免。因此,推斷當年這個塔的作用是為了鎮壓地下水眼的防洪設施。

洪山寶塔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洪山寶塔位於武漢市寶通禪寺後山,始建於元朝大德十一年至延佑二年,為紀念開山祖師靈濟慈忍大師所建,故又稱作靈濟塔。明成化年間改名寶通寺塔,清同治年間重修。七層八角樓閣式空心磚塔,塔基邊長4.7米,各級諸面均設券門,塔頂徑4米,上設鑄銅寶剎。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分。內有石階盤旋上至頂層。外壁嵌元代塔記七方。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沿塔基圓門內石階盤旋而上,可直達頂層,有“數峰天外塔上塔”之譽。登上紅山寶塔頂端眺望,武漢三鎮景色盡收眼底。美麗的東湖、壯觀的長江大橋、輝煌的黃鶴樓、煙波浩瀚的長江水,盡在眼前。

黃鶴樓勝像寶塔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勝像寶塔又稱寶像塔,因其色白又稱白塔。原在武漢市武昌蛇山西首黃鶴樓故址前的黃鵠磯頭,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遷至蛇山西部、京廣鐵路跨線橋旁。1984年遷入黃鶴樓公園西大門人口處內。位於黃鶴樓正前方約159米、白雲閣以西433米處,是黃鶴樓故址建築群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單體建築。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勝像寶塔修建於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為威順王寬徹普化太子建,是用於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由於它的外形輪廓酷似燈籠,又有三國時諸葛亮在此燃燈為關羽水軍導航的傳說,曾被誤封“孔明燈”的稱號。因為該塔分地、水、火、風、空5輪,故也稱五輪塔。有時還被稱為大菩提佛塔。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勝像寶塔是西藏佛教密宗的佛塔,也是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最初的塔型,譯名“宰堵波”(梵文Stopa),故又稱喇嘛塔。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在元代被尊崇為國教,隨著元人政治勢力傳人內地,這種塔型也傳人內地。

勝像寶塔的塔體內收外展、遒健自然,整體造型由基座向上逐漸收縮,尺度愈縮愈小,其輪廓線條大體呈三角形,看上去雖然不大,但莊重持穩,具有濃厚的端莊美。塔的外觀分作座、瓶、相輪、傘蓋、寶頂5部分。寶頂為合金材料製成。

漢陽公園石榴花塔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漢陽鍾家村漢陽大道旁邊的漢陽公園裡宋代修建的石榴花塔,這座花塔原在漢陽西門外添福巷。相傳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為紀念一孝婦為證明自己的清白而建。石榴花塔歷經300餘年風雨滄桑,漸漸圮廢。明嘉靖元年,黃一道奉聖旨來漢陽府督管糧儲事務,聽到石榴花塔的故事,感嘆“孝婦之冤弗白於人而白於天”,認為此事既可勸勉百姓,又可警醒司刑者,遂命地方官員在原地重新伐石建塔,還親自撰文,刻石立碑記事。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今人所見之石榴花塔為六角形,實心青石所砌,舒翼簷角;塔後及兩側植有石榴多株,枝葉茂盛,映襯塔身;連同底座共4層,高4米餘;頂層正面刻塔名。二層正面刻建塔緣由,背面刻楷書《遷塔小志》。塔周圍栽種石榴樹10餘株,再現傳說中的意境。1963年因市政建設所需,石榴花塔從添福巷遷至漢陽公園西側石墩上。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武昌北洋橋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北洋橋位於武漢市洪山區和平鄉北洋橋村的東湖港上,是一座石拱橋。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據《洪山文史》稱,北洋橋是武漢市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武漢市尚存原貌的古拱橋,橋長50米,寬7米,淨跨約14米。兩頭寬,中間窄,拱橋跨度14米。其結構與趙州橋結構相似,始建於唐代,歷經戰亂,屢毀屢建。與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標牌放在一起的《簡介》說,此橋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重建”。現存於此的北洋橋,是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重新建造的,離現在五百餘年。橋為單孔拱頂,雙圓心拱,橋身為紅沙條石砌築。1988年被定為武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對橋面進行過全面維修。現在此橋仍在繼續發揮著行人、行車的作用。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漢口保壽橋

保壽礄原名為玉麟橋,始建於康熙初年(1662年),距今已有355年。該礄是當年漢口玉帶河上36座橋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古橋。這保壽橋上花崗岩石上石刻的橋字為“礄”,如今武漢市“礄口區”的“礄”字也源自於此橋名。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保壽礄位於礄口區保壽巷,南臨長堤街,礄距離長堤街不足20米。保壽礄北邊是中山大道,東臨延壽巷,西臨多福路。保壽礄橋面總長12.2米、寬3.16米、高1.2米,主橋體由8塊麻石的大梁構成。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保壽礄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陝水煙號商人集資重修。《山陝會館志》記載,保壽礄正對山陝會館的後門,橋的附近是屬於會館的房屋、田地、湖塘,修橋是為了方便人們過河,到後湖去。歷史地圖顯示,當時長堤街外圍是低窪水灘地,為了到後湖,人們逐漸築堤、築橋,形成河網地帶。隨著填河造地建房,這一帶又逐漸形成商業街市。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新中國成立初期,保壽礄下的河道還是有水的。後來隨著附近環境整治和變化,河道逐漸廢棄,被填平建起了住房,保壽礄也成了保壽巷通往長堤街的一段路面。改革開放以後保壽礄的兩邊變成了商業門點,保壽橋也逐漸淹沒在漢正街市場的賣場之中。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按照計劃,今年這座350歲保壽橋重見天日,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恢復原貌。期待著疫情過後,有機會去武漢,逛逛漢正街,也去看看這座保壽橋。

漢陽貢院牌坊

共勉街貢院牌坊,是武漢現存的建於1840年前並保存至今的古建築——"四塔二橋一牌坊"中的所指的那個牌坊,位於漢陽陽新路的岔路共勉街(正對著棉花街口)。跟"四塔二橋一牌坊"中的大多數文物一樣,雖然得以倖存至今,這處“不可動文物”其實也是被移動過位置的,被搬動到了它原來的位置西北方向約150米。


春天到了 追尋武漢的那七座鮮為人知的古建築

公元605年,隋煬帝把漢津縣改為漢陽縣,從這時起,漢陽這一地名開始出現。自隋唐以來,漢陽城一直是府治、縣治兩級衙門的所在地。據《漢陽縣誌》記載,漢陽城內設縣學,址在今共勉街,有貢院鄉試,中舉者進京考進士。三年一次應考,學生雲集此街,故名貢院街。

民國時期,貢院街改名共元街,20世紀40年代又改為共勉街。

歷經滄桑的漢陽貢院,如今,只剩一座牌坊被湮沒在這片民居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