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經歷讓95後護士夏曉雅對“責任”二字有了更深的認識

援鄂經歷讓95後護士夏曉雅對“責任”二字有了更深的認識

浙江日報訊 圓滿完成援鄂任務的95後臺州女孩夏曉雅,生活漸漸恢復了平靜。

夏曉雅是台州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是我省首批援鄂醫療隊中年齡最小的隊員。

大年初一早上,她吃過媽媽做的食餅筒,匆匆出發。“一腔熱血,還有醫務人員的使命感。”出征時,面對記者拋出的問題,夏曉雅的回答略顯俏皮。事實上,夏曉雅看似輕鬆,卻在離家時交出了自己的銀行卡密碼。

1月28日,夏曉雅跟隨浙江省援鄂醫療隊進入武漢市第四醫院開展救治護理工作,護理對象是病區3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

當時的武漢,正值疫情高發期。很快,夏曉雅就發現,光憑“一腔熱血”無法解決眼前的護理難題。

首先要解決的,是習慣。

在隔離病房,嚴密的防護裝備使夏曉雅工作起來很不習慣。第一天上崗時,她給一名患者抽血。因為不習慣全副武裝,她接連失敗了兩次。透過霧氣濛濛的護目鏡,她惴惴不安地看著患者。患者沒有絲毫責怪,反而點頭鼓勵:“謝謝你了。”

從那一刻開始,夏曉雅對“責任”二字有了更深的認識。為了不讓自己的不習慣影響患者,她努力調整自己的習慣,努力熟悉陌生的工作環境。“要努力把事情做到極致,不給患者帶來麻煩,才不會讓自己留下遺憾。”

一有空,夏曉雅就會陪病人聊上幾句,瞭解他們的心態。護理時,她總是握握他們的手,希望能給患者更多慰藉。

“大家都說,我們是抗疫的英雄,但對我而言,援鄂經歷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夏曉雅說,無論是醫務前輩的堅守還是各行各業對前線的支援,都讓她感觸頗深。

“年紀小,不是讓別人照顧的理由。”身邊的一切,讓夏曉雅在感動中成長,她在回顧抗疫經歷時寫道,新時代的年輕人,就應該用實際行動展現年輕一代的責任與擔當。

浙江省首批援鄂醫療隊台州隊副隊長楊希發現了夏曉雅的變化:她不僅在工作上搶在前頭,在生活中也為其他隊員提供幫助。“曉雅休息時,會在駐地的小食堂給深夜下班的同事煮麵、做點心。”楊希說,夏曉雅以前可從未下過廚房。

“為什麼選擇去武漢?”面對記者的提問,夏曉雅說,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候,能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很榮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