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國醫大師李士懋先生,十分重視脈診,為了將自己的多年經驗傳承下來,幫助更多有志的中醫人,李老在生命的最後,錄製了《仲景脈學求索》的課程。該課程是李老《溯本求源平脈辨證論治方法系列課程》、《傷寒論冠名法系列課程》的延伸。本文內容整理自李老講授的《仲景脈學求索》課程。


表證脈浮,這不是隻要是學過中醫的就知道的基礎知識麼?

大學教材《中醫診斷學》裡面,切診部分中關於脈診的臨床意義,白紙黑字的寫著:

“脈浮,病位多在表”。

你說教材都是臨床不靠譜的學院派中醫編的?那好,中醫經典總可以了吧?張仲景的《傷寒論》裡面,第一篇就是講表證的太陽病篇,上來第一句話就是:

“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就算別的篇可能背不下來,第一句話還是絕對能脫口而出的。

退一步說,中醫四小經典裡面,講脈法的《瀕湖脈學》,上來第一個脈就是浮脈,主病詩清清楚楚的寫著:

“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

看看,無論是學院派的教材還是中醫經典,不論是漢代的四大經典還是明清的四小經典,都說表證脈浮,這事還有什麼可討論的麼?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但只要你真上了臨床,很快就會發現,很多有外感表證的病人,往往惡寒發熱、頭身痠痛都有了,但脈根本不浮!

更有甚者,有的脈不但不浮,而且還沉!

這要不給開解表劑,而照著少陰病治,往往不但惡寒發熱頭身痠痛解不了,還會出現口乾咽痛,失眠煩躁,甚至尿血的症狀(別不信,從惡寒發熱到失眠尿血真的可能只有一劑麻附細辛的距離)。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那這是怎麼回事?要是教材和經典不一致,還可以甩鍋給“寫教材的人都不讀經典不懂中醫”這樣假裝自high的理由,但經典和教材講的一模一樣,但臨床卻和經典教材說的都不一致,難道是經典有問題嗎?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要明白其中的原因,還是得從脈診的本質說起。

作為中醫最重要的診斷方式,切脈切的是什麼?

很多醫家都有各自的表述,為了節約篇幅,就不一一表述了,直接說結論,切脈對於診斷的意義,無非就是:

脈為血脈,而血以充盈,氣以鼓盪,所以切脈的目的,就是為了感受並判斷人體內氣血的狀態。

而脈浮的表現,無非就是因為各種原因,人體內的陰陽失去平衡,氣血被鼓盪起來了。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比如感受外邪,正邪交爭;比如內熱壅盛,氣盛血湧;比如久病體虛,陽氣浮越,等等……

注意,這裡講的是脈浮的原因。意思是,雖然脈浮可能是因為感受外邪、內熱壅盛、久病體虛等原因,但不是說,當感受外邪、內熱壅盛、久病體虛時,脈就一定會浮起來。

那麼,回到正題,當人體感受外邪時,氣血又是怎樣變化的呢?


這就必須從中醫講的外邪的分類和性質來分析了。

外邪無非是風、寒、暑、溼、燥、火(火邪一般也可以視作溫邪)的六淫: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但其中暑邪一般是直入陽明,有表證的暑邪多是夾了寒或夾了熱的溼邪;而燥邪一般多是內部津液虧虛才會表現出異常,無論涼燥還是熱燥都是內因為主而兼有寒熱表證,所以討論表證,暑、燥可以不用管。

那剩下的,就是最主要的風、寒、溫、溼四大外感邪氣了。

先說風邪。我們都知道,風邪屬陽,性質發散開洩。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一般容易感受風邪的人,往往因為體虛表不固,腠理開洩,因此太陽中風的本質也可以說是虛人外感,張仲景治療太陽中風的桂枝湯就是典型的“扶正祛邪”之法,除了調和營衛之外,有明顯的補虛、扶固脾胃之氣的功效,而發汗其實還需要依賴“輔汗三法”才能達到驅邪外出的效果;後世治療表虛易受風的玉屏風散也是明顯的補虛固表的作用。

但既然是虛證,那完全可能出現患者本來就氣血虛弱,無力衛外,風邪因此乘虛而入,開洩腠理而汗出,進一步加劇虛證。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這對本來就處於虛損狀態的氣血無疑是雪上加霜,此時更加無力充盈、鼓盪血脈,那麼此時,脈完全可以浮不起來啊!

實際上,很多醫生也都深有體會:現在人的身體普遍太虛了,感個冒脈都浮不起來!

所以,外感風邪時,脈是會出現陽浮而陰弱的表現,但也完全可以弱而不浮,甚至直接就是沉弱脈。

那外感寒邪呢?

眾所周知,中醫認為,寒邪屬陰,主收引、凝澀、沉降。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一旦這種邪氣侵襲人體,本來正常運行的氣血,自然就會被寒邪收引,甚至鬱閉、斂澀起來。

而當氣血處於被收引、斂澀的狀態時,脈當然不會表現為浮象了。

所以,外感寒邪,尤其是初感寒邪時,脈往往也不是表現為浮緊,而是多見沉緊之象。

風和寒說完了,那溫邪,或者說熱邪、火邪侵犯人體時,脈象會怎麼樣呢?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我們肯定都知道溫病體系對溫邪的經典描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而肺為華蓋,司主一身之氣,衛氣要靠肺來宣發,津液要靠肺來敷布,一旦被溫邪侵犯,肺氣賁鬱,失去了宣發肅降的功能,則衛氣不能宣發、營氣不能敷布,氣血不能溫煦體表,這種情況下,脈往往表現的不是浮數,而是沉而燥數或沉而動數。

所以溫病初起時,脈也往往不浮。

那感受溼邪,脈浮不浮呢?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一般來說,往往先有內溼,才容易招感外溼。溼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會陰滯氣的疾動,妨礙人體的運化。

而氣血一旦被溼邪粘滯,自然也無力鼓盪浮越,脈多表現為濡脈,但卻未必會是浮濡之脈。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於是,在窮舉了所有邪氣的性質後發現,外感表證,無論風邪、寒邪、溫邪還是溼邪,脈都可以不浮,尤其是初起之時,患者的脈往往還多會現沉象。

不信的話,臨床上多觀察,表證初起時,脈往往真的不浮。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但是,這並不是說,表證脈就肯定不浮。畢竟,古今無數典籍都認為浮脈主表表證脈浮,絕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問題不在於爭論表證是脈浮還是脈沉,而是一定要弄明白,什麼情況下表證脈浮,什麼情況下表證脈不浮。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之前從六淫邪氣和氣血運行的角度分析了表證初起階段脈為何不浮,那經典裡說的脈浮又是什麼情況呢?

注意,我們說表證初起脈不浮甚至多沉,可是特別強調了表證初起,但一旦感受外邪,表證肯定不會一直停留在“初起”的階段,必然要進一步發展。而隨著時間推移,無非就是兩種情況:

正氣比較虛的人,始終無力鼓盪血脈,所以表現為不發熱、脈不浮,但一直保持在惡寒乏力周身不適的表證不解的狀態;若正氣特別虛,邪氣就直接入裡,變成三陰證了。無論哪種情況,脈可能還真的一直浮不起來。

但大部分人都不會虛到這種程度。大多數情況是,身體裡的衛陽被外邪鬱閉後開始化為鬱熱,而鬱熱總要伸發掙扎,而氣血被這種初起的鬱熱鼓盪起來了,人體開始出現發熱的表現,此時脈自然就表現為浮象了。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如果是風寒,鬱熱可能直接就把邪氣往外頂,此時用麻黃湯之類的辛溫解表劑幫助一下,可能病就覆杯而愈了;但如果本身有內熱,鬱熱被邪氣激發起來後又被鬱閉在裡,那就需要大青龍湯之類的表裡雙解劑解表清裡,或者表解了而內熱不清的需要用白虎湯之類的直接清裡。

而現實的情況是,表證初起時,病人的選擇往往並不是去找醫生,而是選擇“多喝熱水”,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做,打算自己“硬扛”。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直到燒起來以後感覺扛不住了,迫不得已才去找醫生。而此時大夫觀察到的脈象,自然就是正邪開始交爭時的浮脈,而早已不是“表證初起”的階段的沉脈了。

就像傷寒論第35條說的: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疼,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後世把“發熱,惡風,無汗,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氣喘”被稱為“麻黃八證”,但這“八證”並沒有脈浮什麼事。

真正把脈浮和麻黃湯聯繫到一起的,是傷寒論第46條: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這裡的脈浮緊說的是“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可見此時的“脈浮緊”已經是陽氣起來之後,正邪開始在太陽交爭的表現,早已不是表證初起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熟背的“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應該指的是太陽表證發展到一定階段,或者說,是病人自己扛不住要找醫生的階段,而並不是表證初起的階段。這也是一般而言,醫生遇見的表證患者最多的情況。所以,浮脈主表,表證脈浮,說的也沒錯。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表證初起時,或者脈還沒浮起來,就來看病的患者。

不能因為摸不到浮脈,就認定病人沒有表證

畢竟,張仲景在“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後面,緊跟著就是這麼兩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醫聖說的很清楚,太陽中風脈緩,太陽傷寒脈緊,根本沒提脈浮不浮的事啊!

甚至還寫下了“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這樣把“惡寒”加了“必”字這種百分百確定的症狀的文字,但都沒提脈浮的事。

可見,醫聖畢竟是醫聖,人家應該也清楚,表證的診斷標準,並不是脈浮。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更何況,現在很多人體質,已經虛到就算髮熱脈緊了,也不一定能浮起來呢。

所以,浮脈可以主表,但沉脈亦可以主表,臨床要是遇到了明明有突然惡風、惡寒之類的表證典型特點,但可不能就因為脈不浮,而忽略的表證,當成純粹的陽虛來治啊!


所以中醫不是光讀書就能學好的,還要臨證總結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李老以脈的浮沉兩大基本表現為總綱,深入講解浮脈和沉脈及浮沉各種兼脈的表現、機理和治法方藥。

通過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經典對脈法的條文辨析,打通傷寒、溫病、內傷之間的隔閡。

建立起大統一的“平脈辨證”臨床思辨體系,歡迎大家認真學習!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國醫大師李士懋:都說表證脈浮,但脈浮真的是表證的診斷要點麼?

李老的《脈學心悟》上線後,收到了學員們的一致好評,許多同學表示,聽完之後,對於脈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希望本次《仲景脈學求索》,可以讓你對脈法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