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教會我這點,小時候最不喜歡的人,長大後感激最深

01

年少的時候,我最“討厭”的人是外公。

他讀過一些書,精通禮儀,大家都叫他秀才。村裡大大小小紅白喜事,都會請他主持禮儀。

他個子不高,留一撮小鬍鬚,愛穿長衫,常年戴一頂黑色的帽子。大部分時候,他和藹可親,但是對我們有很多嚴格的規矩。

比如,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聲音要洪亮; 吃飯的時候,要等長輩先吃,自己才能動筷子;上新菜時,桌上的長者先夾,小輩們才能動手;給客人端茶倒水盛飯的時候,要雙手端著杯子,以示恭敬……

因為教會我這點,小時候最不喜歡的人,長大後感激最深

每次我們沒有做好,外公都會不厭其煩地教導我們。他說,這是有教養的表現,做不到的話,別人會說你們沒規矩,家裡沒有大人教。

正直青春期的我,覺得他很迂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點“作”。但是我不敢說他,更不敢反抗,總是默默地忍受著。

十二歲的那一年暑假,矛盾終於爆發了。有一天,媽媽做了一大桌菜,請了很多客人,包括外公外婆。席間,媽媽端著血漿鴨上來了,油的發亮的鴨肉,翠綠欲滴的青椒,看的人垂涎欲滴。

因為教會我這點,小時候最不喜歡的人,長大後感激最深

我腦子一熱,伸出筷子就夾起來,肉還沒到嘴邊。突然被一雙筷子狠狠地敲落,外公嚴厲的聲音在耳邊響起:“長輩們都還沒有夾,你怎麼能吃呢?”

客人們面面相覷。堂爺爺趕緊說,沒事,沒事,你愛吃就先吃吧。我瞬間漲紅了臉,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我憤怒地扔下筷子,一句話沒說,轉身離開。

那時我的學習成績很好,是年級的學霸,又處在敏感驕傲的年齡,哪裡受得了這樣當眾的責罵。回到房間以後,我大哭了一場。從那以後,大概兩個個星期的時間,我都沒有和外公說話。

因為教會我這點,小時候最不喜歡的人,長大後感激最深

後來,因為對外公的懼怕,我一直嚴格遵守他強調的所有規矩,其他的兄弟姐妹也是如此。

再後來,日久經年,這些規矩刻進了骨子裡,成為行為處世的原則。身邊的人都誇我們有教養,有禮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我們,願意幫助我們,生活也越來越好。

02

去年秋天,公司來了一個新同事,皮膚白皙,個子高挑,說話的時候,眼睛忽閃忽閃的,大家都對她印象不錯。

幾天後,老闆請一個重要客戶吃飯,為了讓她儘快熟悉業務,點名讓她參加。

一進包廂的大門,老闆和客戶正在互相謙讓座位,這個姑娘突然一屁股坐到了主座上,旁若無人地玩起了手機,老闆的臉瞬間紫得像豬肝一樣。

吃飯的間隙,上來一盤烤鴨,金黃酥脆的表皮,緊實的肉質,搭配翠綠的黃瓜條,和細細的蔥絲。姑娘迅速將烤鴨轉到自己的跟前,左手緊緊地按住轉盤,滿滿地夾了一大筷子。

因為教會我這點,小時候最不喜歡的人,長大後感激最深

看著客戶驚愕的表情,老闆的汗刷刷地流了下來。一個月以後,姑娘沒有通過試用期的考核,離開了公司。

事後,老闆私下說,這個姑娘長相不錯,工作能力也還可以,但是太沒有教養了,會損壞公司的形象。從吃飯的態度來看,這個孩子比較自私,一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管不顧地據為己有,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如果說衣服是我們外在的形象,那麼教養就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很多時候,不需要過多的接觸,簡單的一舉一動,就能看到你的內在。

因為教會我這點,小時候最不喜歡的人,長大後感激最深

03

《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想要在這個世界立足,就必須有禮貌,有教養,才能得到他人尊重、認可和幫助。

而好的習慣必須要從小養成。《弟子規》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孩子的恭敬心就在無數次請長輩先吃,端茶的時候雙手奉上中培養起來的。

因為教會我這點,小時候最不喜歡的人,長大後感激最深

小的時候,我非常不喜歡外公這套規矩,覺得這些都是形式主義,只要心裡有尊敬就夠了。

長大了以後,讀《論語》,裡面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魯國每次祭祀的時候,國君都不參加,而是殺一隻羊應付了事。子貢想要去掉祭廟的那隻活羊,孔子說:“你愛惜那隻羊,我愛惜那種禮。”

在孔子看來,如果祭祀的形式都沒有了,那禮就會蕩然無存,一點都保留不下來,以後這種“禮”的精神也不可能恢復了。

因為教會我這點,小時候最不喜歡的人,長大後感激最深

這也是外公為什麼從小嚴格要求我們禮儀和規矩的原因。形式是為內涵服務的,只有在一次次彎腰、鞠躬的堅持,恭敬心才能建立起來。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所有對他人的尊重和恭敬,最後都會回饋到我們自己身上。

因為外公的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在十里八鄉村民的眼中,我們是有教養的禮儀之家,受到鄉親們尊重和信任。

表妹霞結婚的時候,年紀已經比較大了,有人介紹了一位年齡相仿的優秀男孩。對方聽說是我們家,很歡喜地來提親。現在他們的小孩已經2歲了,生活很幸福。

轉眼,外公已經離開我們13年了,我常常想起他,從心底裡感激他。現在我才深刻的體會到,那個小時候苛責你的人,其實愛你最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