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較、不慌張,才是生活最美的樣子

不比較、不慌張,才是生活最美的樣子

1


童年的時候,父親母親與我的關係很深,尤其是母親。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父親問我考了第幾名,我說第二名。父親就嚴厲地問:“為什麼沒有考第一名?”

我正發抖時,母親一把把我抱走,說:“別理你爸爸。”我好感謝那樣的擁抱,彷彿把一切我無法承擔的壓力都紓解了。

不比較、不慌張,才是生活最美的樣子

我常感覺母親有一雙魔術師般的手:我小時候蓋的被子,是母親親手縫製的;人家送我母親十幾種毛線,她就織成毛衣,每年過年再把舊毛衣拆了,用舊毛線織出新花樣,便又是一件新衣了。


2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就跟在母親身旁,看她買菜、包水餃。

不論買什麼菜,她總是會用食指跟大拇指的指甲,把老的地方掐掉,把普通的食材變成我們嘴裡最好吃的菜。

我很同情現在的小孩。我的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擇菜,你給他們四季豆,他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因為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沒有人帶著他們擇菜洗菜。他們也很少吃到真正好吃的東西。

如今,再富有的人家,小孩子也難免吃到很糟糕的東西。


3


美的感受,是需要時間的。

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時間。譬如我蓋的那床被子,現在看來是多麼奢侈,因為那是母親親手做出來的,而且母親每個星期都會拆洗一次。

不比較、不慌張,才是生活最美的樣子

那個年代沒有洗衣機,她要到河邊去洗,拿木棒槌敲打。被單洗完以後,用淘米水漿過,等到陽光好的時候搭在竹竿上曬。

我蓋被子的時候,被單上就有陽光和米漿的味道。


4


人類的手,是一切美的起點。人類五種感官的活動,構成了美學。所謂美的感受,也源自你對一個人的情感,對一個地方的情感,對一個事物的情感。

我的第一堂美學課,其實是母親給我上的。我們過去經常會走到院子裡去看一朵花、一片葉子,做很多沒有目的的舉動,她不像其他大人,看到小孩沒事做的時候會慌張。

我儘量學習母親的這種不慌張。


4


在大學教書的時候,每年四月,羊蹄甲紅成一片,上課的時候我都可以感覺到,十八九歲正在戀愛的年輕人,根本就沒有心思聽課。

我會停止上課,帶學生去花下坐一個鐘頭,聊天,或什麼都不做。

我們需要有這樣的課堂。不是每天都要如此,而是教育者偶爾要帶孩子出去看花,去聽海浪的聲音,讓他們脫掉鞋子去踩沙灘。

不比較、不慌張,才是生活最美的樣子

教育不要那麼功利,要讓年輕人重新找回他們身體裡的很多的渴望。

生活的美,需要人們捨得付出時間去創造。而在當今的職業狀態下,做父母的很難做到。


5


我有一個朋友,他爸爸已經九十多歲,這幾年身體不好,坐在輪椅上。他請了三個護工照顧爸爸。

有一天他跟我說他快累死了,爸爸卻總是抱怨。我就說,老兄,講老實話,你爸爸不需要護工,你爸爸需要你。

我們可能完全忘記了親子關係是什麼。

我告訴朋友,你父親需要的不是醫師也不是看護,在他心靈最荒涼的時刻,他需要的是你握握他的手、摟摟他的肩膀,跟他撒嬌。對上一輩如此,對下一輩亦然。


6


我感謝我母親的陪伴,感謝我們一起做過的看似無聊的事情。

德國浪漫主義時代的文學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是貝多芬的音樂,是海涅的詩,是尼采的超人哲學。

他們共同的人生夢想是“狂飆”,“狂飆”是生命飛揚的追求。感謝母親記住了她青春時的熱情、愛與狂飆的夢想,並告訴我,她曾有過的生命之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