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題記:在江淮地區,流傳著一種古老的食物,當地叫做鍋巴茶(鍋不叫guō叫gié,古語發音)。就是把米飯鍋巴,焦糊的部分擱起來,當有誰吃飯不宜時、消化不好沒胃口,就掰幾塊鍋裡熬成稀粥,配著不沾油花的鹹菜,一碗吃了,不到下個飯點就餓得咕咕叫,胃口大開想吃飯。所以家家不缺它,關鍵時候派用場。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糊鍋巴是稻產區獨有大米食物

——柴火鍋燜米飯難免不糊鍋。

還是鐵鍋燜飯的年代裡,做飯很古樸。米和水一齊放進鍋裡,煮開後停會火。待到米湯完全吸收,不見明水了,再點一把柴。繼續燒到鍋裡焦香味出來,然後抽出明火,靠鍋灶裡的闇火燜著。等到闇火全成灰燼,沒了火力,飯就燜好了。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問題經常出在“燜飯”階段。煮飯用明火,燜飯靠闇火。闇火是柴草燃罷明火後、化為灰燼前的火炭。如果闇火是稻草炭,火力不夠,飯不熟透,草炭就灰飛煙滅;如果闇火是木柴,火炭很持久,飯容易燜過頭,燒糊燒焦。可是過去燒柴草,沒得挑選,地裡收回什麼燒什麼,明暗火力容易搞不準頭。所以,米飯燜糊就是常事,一月總得有幾回。

——燒糊的米飯神奇變了性。

煮飯時家裡不會無人,馬上就要吃飯了,不可能都出門幹什麼。對沒燜好的飯就要及時採取補救,沒怎麼熟的,再加把火,已經焦糊的立馬壓滅闇火,不讓繼續焦糊。所以,一般的燒糊,只是鍋底一塊,鍋巴糊了,飯是好的。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本文要說的就是這塊糊鍋巴。按說,燒糊了就燒糊了,沒糊的吃了,糊鍋巴扔掉算了。道理也很簡單,米飯燒糊了,成了米炭,不再是飯了,再不能當飯吃。

但是,這不再是飯的鍋巴,絕對不會扔,還當寶貝似的收起來。更有甚者,平時廚藝高超的家庭,還要時常故意燜一頓糊鍋巴,專門保存備用。

——糊鍋巴完善了米飯的另一重要作用。

這個不再是食物的糊鍋巴,變成了當地極具特色的食物:鍋巴茶。燒成焦炭般的大米飯,再加水煮成稀粥,延伸了大米粥的作用。不僅能當飯填肚,還當茶解渴。關鍵的關鍵,卻在於能讓你胃口重開,本來肚脹發撐不想吃飯,來碗鍋巴茶,不到飯點就會肚餓,胃口被重新打開。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從食材原理的角度解釋,大米是澱粉,燒糊了變成炭。可這個炭不是燒火鍋那種木炭,它是大米燒成的,具有活性炭性能。再說了,糊鍋巴不是完全的焦炭,只有一部分,裡面還有沒有碳化的米。

這就好解釋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清潔作用,譬如用來淨化水,自來水通過它,裡面有害物質會被吸附,通過的水乾淨了。糊鍋巴茶也是這個原理。

大家都有這個體驗,導致肚脹發撐的東西,不是吃多了的食物,就是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再就是涼了肚子,吃進去的食物不再正常消化,滯留裡面壞肚子。傳統觀念裡,還又不是病,用不著吃藥打針。糊鍋巴茶能夠流傳,正是有著這麼個作用,能幫助肚裡清淤排積,恢復正常工作。

鍋巴變身炒米,稻產區廣泛當茶食用

——潛江黢米茶。

湖北潛江處在我國中心稻產區,大米文化歷史悠久。他們跟江淮之間還不一樣,不是燜飯失誤的糊鍋巴,是專門炒制的糊米,然後煮了當茶喝。

這個茶,當地古語叫做“qū讀區”米茶,因為讀音,有了好幾個同音字通用,曲、黢、焌,都是一個東西。還有根據熬出的形狀,叫稀米茶的,因為大米燒焦變性後,不再有澱粉糊化,怎麼熬煮也不會黏稠,依然清湯寡水。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潛江夏天氣候溼熱,田裡勞作汗流如注,水分失去過多。加之悶熱疲累,胃口就不好。可這狀態又不是病,不需要醫治。自有傳統的辦法,靠著飯食茶水調整。於是,一碗糊米茶,擋飢又消渴,開胃補能量,實在是農人不可或缺的食物。在那裡流行一句民謠:

潛江人,禮性大,進門一碗黢米茶。

說的是潛江人禮儀周全,來人來客,只要先奉上一碗糊米茶,就不會失禮節。可見生活中的黢米茶有多重要。

——皇太后鍾情的米茶。

這是一個在鍾祥一帶流傳甚廣的故事。鍾祥是個古老城市,最早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首都,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明朝嘉靖皇帝的出生地,當時叫安陸州。現在的地名,就是他登基坐穩皇位後,根據“祥瑞所鍾”的風水名言,改名鍾祥,以示恩寵。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說是嘉靖皇帝出生前,安陸原是他父母的食邑,全家居住在此。他母親懷他時反應很厲害,茶米進不得。王宮一個廚子急中生智,做了當地百姓日常黢米茶,王妃吃了,胃口大開,心情大好,從此離不得它。待到兒子出生長大,當了皇帝,黢米茶自然身份倍增,成為貢品。

——韓國大麥茶。

值得一提的是,糊米茶的食療作用,還被日本韓國學了去。並在具有中華文化基因的環境中,衍生出新的飲品形式,突出特色的是韓國大麥茶。

大麥茶是純正的黢米茶血統,不同的是把大米換成大麥,大麥比大米更有賣點。然後大量湧入我國,一個時期內成了時尚飲品。喝過的都知道,完全炒糊的大麥味道。本來就是炒糊的大麥,只是價格不菲,讓愛時尚的人乖乖掏錢。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再也燒不出糊鍋巴

—現代廚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上世紀末,還有很多家庭廚房燒煤,火爐燜飯。到了本世紀,首先普及了電飯煲,程序設計剛剛好,飯熟停電。飯是沒了問題,不生不糊,但是沒法再加把火,把米飯繼續燜到焦香,也就沒了鍋巴,更沒有糊鍋巴,當然也沒了鐵鍋燜煮的飯香。

我曾經試著用電飯煲燜鍋巴,飯好後不動它,也不按停再加熱鍵。就這樣反覆加熱大半天,結果有了鍋巴,薄薄一層,關鍵沒有焦糊,內膽保護膜還被燒壞。

當然還有專門做商業鍋巴的。我曾以為是家裡鍋巴味道,陸續買了很多家,結果都不是,故意做的,不是自然做飯燒結的,沒了靈魂,根本談不上好吃。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糊鍋巴茶不能離開我們的生活。

也就是從電飯煲取代柴火鍋起,豫南一帶再也吃不到鍋巴,當然沒了糊鍋巴茶。少了一道美食還是小事,再要肚脹沒胃口,只得去看醫生。大人還好說,幾片藥,打一針就能過去,孩子積食成大事。

我也是本世紀初才恍然大悟。當時女兒還小,半歲起我就開始喂輔食,熬的骨頭湯蒸雞蛋膏。結果孩子身體很好,小毛病不斷,經常性反胃拉肚發燒,搞不明白咋回事。後來一位中醫告訴我,這些毛病都是積食引起的。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果然在生活簡單的年代,餵養孩子那麼粗獷隨意,很少見過這多毛病。不吃飯了,拉肚了,煎一碗糊鍋巴茶,喝了就是,沒得說必須去醫院。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糊鍋巴茶的改良做法。

沒了糊鍋巴怎麼辦?我在做米粉肉時受到啟發。我愛吃米粉肉,就經常自己做,不是僅作這道菜,而是全套都自己做。主要是米粉,儘管市場早有成品賣,我至今堅持自己炒米,研磨成碎。道理很簡單,賣的米粉沒靈魂,還有添加劑。

炒米粉先要炒米,把米炒到焦黃,然後研磨成碎米,拌了醃好的肉塊,碼放碗裡入籠蒸熟。這個菜也和糊米茶一樣,在稻產區流行。著名的沔陽三蒸,其中一道就是米粉肉,獨特的糊米焦香激發肉香,構成誘人垂涎的味道。

我就是在炒米過程中,突然回憶起久違的鍋巴茶。有次故意多炒一點,留下炒到糊,然後熬了。果不其然,找到了兒時的味道。只是如今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吃飯觀念也不同以往,基本不會出現消化不良,也沒了飢一頓飽一頓的環境,找不到幫助消化消積食的機會,又不能故意積食一次。

江淮鍋巴茶,就要消失的傳統食物,如今有了重回生活的契機


題後記:最後完整簡述糊鍋巴茶的食理特性:前面有說到,鍋巴焦糊化導致大米的澱粉變性,沒有糖了。就利於老人養胃,病人開胃,婦女減肥,兒童消積食。尤其當下精緻生活條件下,適合所有人群食用。沒有糊鍋巴,可以用炒米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