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張文宏,拎得清


學習張文宏,拎得清


學習張文宏,拎得清


3月26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給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寫了封信,感謝其與在美留學生、華僑華人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在線對話,回答在美同胞關切的問題。崔天凱在感謝信中,讚賞了張文宏的科學態度、務實精神、基於專業知識又“接地氣”的解說。崔大使還重申了自己和留學生連線時的承諾,“只要同學們還在這裡,我不會離開,我一定說到做到。”

大使的再次承諾,其實也呼應了張文宏醫生在當天在線對話中的一個“溫馨提示”:所有電話都可以忘掉,一定把使館電話記在身邊。

新冠疫情在美國逐步蔓延,在美中國同胞、尤其是涉世不深的留學生,最擔心的問題莫過於萬一出現發燒等症狀該怎麼辦。哪種情形下才該第一時間去醫院?非常時期誰也不想往醫院跑,何況在美國看病挺貴。

針對這個問題,包括張文宏在內的專家,之前也給國內民眾解答過:呼吸有點困難,走樓梯有點走不動的時候,就一定要去急診室了。可貴的地方在於,張文宏講得很細,條分縷析。要點大致如下:一,即便只在美國買了最低等級的保險,也足夠應付新冠;二,美國目前的醫療資源是充足的;三,如果發燒了,自己先熬一熬,多喝水、多吃水果牛奶雞蛋維生素C,多睡覺;至於前面提到的使館電話,實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可以派上用場。

學習張文宏,拎得清


分析得清清楚楚,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沒有親人在美國,老實說他們聊的事兒跟我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我看他們對話看得很入神。推薦大家也找視頻來看看,你們不會後悔的。

疫情發生以來,張文宏醫生受到了網友的熱捧。張醫生在社交網絡世界的待遇,簡直直追魯迅了。我說的是,如果你在網上看到“張文宏語錄”,最好予以其對待“——魯迅”同等的警惕。搞不好,那又是哪個無聊的網友假借張醫生之口胡謅的。

對一切“捧殺”的苗頭,我向來是反感的。張文宏對突如其來的美名錶現得也比較剋制。與其把一個醫生當“愛豆”去追捧,不如多看看他的身上,究竟有哪些值得稱道的特質。

在我之前,已經有一些同行討論過,張醫生這樣的專業人士究竟為何能受到尊重和喜愛,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專業、風趣、實事求是。張文宏確實屬於知識分子中比較“稀缺”的那類,

既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是某個領域的“大拿”,又有與公眾對話的高超水平。用崔大使的話說,就是“接地氣”。更重要的是實在,打眼望去就知道這個專家沒說車軲轆話。

我覺得張文宏受歡迎,更重要原因的是他的話總能給人安全感。這絕不是說,他盡挑好消息講,或者有意大事化小。相反,他在有的好消息面前都要潑潑冷水。比如2月27日,上海沒有新增確診患者,張文宏很擔憂,正是大批人返回上海的時候,“這麼多人進來怎麼會是零呢?輸入性的病例發現的越多,我們城市就越安全。”

“安全感”從何而來?實話實說本身就能給人安全感。還有一點,信息越充分、越詳細,人們心裡也越容易踏實。不知道你觀察到沒有,在疫情中比較受歡迎的那些專家,都在儘可能向公眾解釋原理,直面公眾最關切的問題。一些地方疾控的官員,比如天津“女福爾摩斯”張穎,也因為對聚集性傳播案例抽絲剝繭的解讀廣受好評。病毒很可怕,但未知和不確定性才是恐懼的根源。並不只有喜訊才能撫慰人心。

真正的安全感未必源自於居高臨下、大包大攬的保護。張文宏給人建議之前,總要擺事實講道理。在和在美同胞對話的時候,有留學生表示美國很多人不愛戴口罩,讓人擔心。他就給對方“算賬”,所在的州人口多少,確診多少,感染概率多少,算出來是萬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強迫每個人都戴口罩,防控效率實際上很低,再說人家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更何況美國生產的口罩根本不夠,有限的資源該留給醫護人員以及真生病了的人。

這一整套邏輯縝密的“碎碎念”,既發出定心丸,又潛移默化引導人換位思考、理解和體諒別人。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張文宏真的在“對話”,他把對話者當成有能力理性思考、獨立判斷的平等交流者。這何嘗不也是對受眾的尊重?他勸慰留學生的父母的方式很獨特,“你們的子女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獨立的人”,過度的擔憂實在沒必要,哭泣也幫不到他們。

這話是半開玩笑。兒行千里母擔憂,無可指責。只是,把成年人當作成年人看待,的確能緩解許多不必要的焦慮。

往遠點說,如果大家都能把成年人當作成年人看待,很多事都能容易很多。

有句上海話叫“拎得清”,含義豐富微妙,在不同的語境下意思也有所不同。以我一個鄰省人的粗淺理解,“拎得清”的要義在於既明事理、懂規則,講究分寸、強調權利界限,又不缺圓融和人情味。我覺得張文宏值得稱道的,除了專業素養,也有某種接近“拎得清”的品質。當然,遵從防疫大局乖乖宅家的我們,勉強也算“拎得清”。

現階段國內疫情總體向穩,但不安全感恐怕在將來一段時間,依然會縈繞在人們心頭。比如陰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從心理學角度看,陰謀論的市場就建立在不安全感上。對未知的事物,比如人類還沒攻克的病毒,人們總傾向於尋找一個“解釋”,彷彿這樣能安心一點。再比如更現實的問題,離鄂通道漸漸放開,各地都將迎接大批湖北人,還有各地治癒患者也開始復工、迴歸正常社會生活。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在遭遇不適,即便不是明目張膽的歧視,也會被忌憚、被區別對待。

一場大疫之後,社會難免會有“創傷後反應”,恐懼是正常的。可既然道理都懂,何不試著喚回善意?

多數人都不是鍾南山、不是張文宏,無法以專業“護體”,時刻科學評判,但至少學會“拎得清”,多聽靠譜專家的意見,多運用常識,多嘗試理解。病毒離開後,社會生活還得繼續,誰願意生活在一個劍拔弩張的環境裡?

“拎得清”其實不容易學會。用世俗哲學的眼光評判,“拎得清”是段位很高的誇讚。一起追求更高的境界吧。

學習張文宏,拎得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