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頌-攀登》謳歌了中國人民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下文已作詮釋

海天之懷,華夏之魂

——管絃樂《泰山頌》之《攀登》美學分析

一、樂章簡介

第四樂章的曲式結構與第一樂章相同,都是採用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該樂章的首尾部分都用“泰山”主題構成,旋律音調的重複手法再次應用於其中。中間部分是引出的新的旋律音調,並採用關係調及同宮系統調等轉調手法組織音樂的發展演變。

在具有山東民間打擊樂特色的戰鼓隆隆聲中,嗩吶群吹出了宏亮的“泰山”主題,它似乎向人們宣告:攀登泰山頂峰的進軍號角吹響了!

《泰山頌-攀登》謳歌了中國人民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下文已作詮釋

二、美學分析

隨之而來的是“泰山”主題的變體,也就是由高音嗩吶所演奏的“泰山”主題的變體。從該樂章的第9-24小節,可以看出,這個貌似“泰山”主題的變體與“泰山”主題最大的區別,在於節奏和速度以及調式、調性的變化,在這裡樂隊以果斷的節奏和進行曲速度,在b 羽調上奏出,表現了登山者一往無前、勇攀高峰的豪邁氣概,這種節奏和速度的改變,是整個情感的一次昇華,把整首樂曲的情緒逐漸推向高潮:

6 2.3 |16 53 |6. 5 |6. 0 |6 2.3 |16 56 |3. 2 |3. 0 |2. 32 |1 12 |3. 1 |

23 5 |6.5 61 |2. 3 |76 53 |6. 0 |

《泰山頌-攀登》謳歌了中國人民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下文已作詮釋

《泰山頌-攀登》謳歌了中國人民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下文已作詮釋

又一陣歡騰熱烈的擊鼓聲後,樂曲巧妙地轉入其關係大調(D 宮調)上:

7 6.7 |5 6.7 |6. 5 |6 - |7 6.7 |5 6.7 |3. 2 |3 - |3. 6 |1 12 |3 21 |2 5 |6 6 |

5 35 |1 . 2 |1 - |

《泰山頌-攀登》謳歌了中國人民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下文已作詮釋

在樂曲的發展變化中,作者繼續運用了我國民間樂曲中所特有的調式、調性轉換手法,使樂曲的表現力大為豐富,它彷彿描繪人們在風光秀麗而又崎嶇蜿蜒的山途中滿懷信心地前進著,尤其是當旋律轉入上方四度的G 大調時,更使人產生這種聯想。

最後,樂隊全奏“泰山”主題,在這裡它不僅與第一樂章的音樂遙相呼應,加強了全曲的統一、整體感,而且由於這一主題在以上各樂章中不斷地變體出現,它的再現很自然地形成全曲的最高潮,體現出攀登者經過艱難險阻和風風雨雨,終於登上泰嶽頂峰的豪情壯志。

《泰山頌-攀登》謳歌了中國人民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下文已作詮釋

泰山再高,有志者都是能攀得上去的,這是本樂章的中心思想。正如作者的詩句所述:

沉浮數千載,

風雨摧不衰,

再攀新徵程,

自有英豪在。

這四句詩,對該樂章所要表達的內容,作了生動、形象的概括。“泰山”主題及其變體的再現是整首樂曲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作曲家運用這個最能表現泰山氣魄的主題在多個樂章中運用,使樂曲既準確地塑造了“泰山”的形象,又流露出濃郁的民族風格,民間音調的運用,更體現了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對傳統音樂的吸收與運用。

《泰山頌-攀登》謳歌了中國人民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下文已作詮釋

《泰山頌》這部作品之所以深受人們的青睞與喜愛,併成為代表山東向建國30週年的賀禮,與整首樂曲主題旋律所流露出的濃郁的民族風格分不開。《泰山頌》的問世不僅結束了山東沒有能夠代表山東地方特色的大型民族器樂作品的歷史,而且在體現山東民間音樂文化與鮮明的時代精神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但推動了山東民族管絃樂創作的發展,也使山東悠久的民間音樂文化得到了傳播,為以後的器樂乃至各種藝術形式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三、組曲概述

《泰山頌》在樂曲的發展變化上,作曲家主要運用了我國民間樂曲中所特有的調式、調性轉換手法,如:在第一和第三樂章中主要運用了同宮系統的轉調手法,第二樂章運用了同主音轉調手法,而在第四樂章中則是同宮系統轉調之後上四度模進把旋律轉向G官調,最後因再現第一樂章的“泰山”主題而回歸到樂曲開始的d羽調,從而加強了全曲的統一、整體感,使得樂曲在最後形成了全曲的最高潮,體現出人們克服了攀登泰山時的艱難,最終登上泰山的喜悅心情,象徵著中國人民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的堅定決心。

《泰山頌-攀登》謳歌了中國人民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下文已作詮釋

在調式、調性的安排上,該曲主要採用宮調、徵調和羽調,在表現“泰山”主題時,作曲家採用了小調色彩的羽調式,這在遵守傳統的同時,也彰顯了作曲家不拘一格的創作特色,使得樂曲的表現力大為豐富。

在《泰山頌》的創作中,作曲家不僅大膽吸收民間音樂元素,而且各種民族樂器的性能都得到較充分的發揮。其創作技法不僅注意了西洋與傳統相結合的作曲原則,而且使得整部作品在和聲、旋法的運用以及民族調式調性的處理手法上都作出了大膽的探索與創新。這與作曲家所具備的創作才能和他所積累的豐富的民間音樂知識密不可分。但是,這種民間音樂元素的運用絕不是簡單的幾條民間旋律的演示,而是將其深刻地融匯在自己的音樂語彙中。

《泰山頌-攀登》謳歌了中國人民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下文已作詮釋

音樂學家喬建中對金西在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上,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一向珍愛民間旋律,並把它們視為音樂創作的珍貴的種子,他特別善於抓住某些特性的音樂材料,但在運用它們時,卻惜墨如金十分謹慎、從不濫用。”

一部優秀的器樂合奏作品,除了要有特點鮮明的主題以外,配器也是讓整個作品更富有表現力的重要手段。作曲家為了更好地突出山東地方特色,運用了傳統的曲式結構,再現性原則貫穿始終,並且充分發揮了各種樂器的音色和性能,特別注意了各組樂器之間的交替與呼應。由此可見,《泰山頌》的配器就在各個樂章中較好地發揮了各樂器組的性能,完美地表現了樂曲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