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四)

摘要

能用大量玉璧隨葬的都不是一般人物,人一有能力對自己要求就高,他們一定要保證自己的魂氣順利上天,那就要請外援。這個外援就是在周代人眼裡與天關係最近、同時又是最牛“精物”的玉璧了。玉璧本就是禮天之物,玉璧中間那一道圓孔又多麼象適合魂氣通行的高速公路啊!


第三編 第三章、天地之禮:玉璧與玉琮

  • 第一節、說璧

三、通靈之璧

“天人合一”這個理念是貫穿於我們全部的文化的,那麼禮天之物自然也就與人會有極大的關係,果然,最大量的出土和流傳的玉璧實際還是人身上之物。當然,這個身上既包括活人身上之物:就是飾玉之璧;也包括死人身上之物:就是葬玉之璧。飾玉之璧當然首當其衝的就是六瑞裡的“谷璧”和“蒲璧”,五等爵裡最低的兩級執的是璧,而其他等級直到周王執的都是圭,這又從側面說明了至少周初圭是高於璧的,天虛化為至高神靈應該是在漢朝才最終完成的。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四)

東漢“宜子孫”銘文出廓璧

這是“神器”級的東漢“宜子孫”銘文出廓璧了。璧分兩層,內層浮雕谷紋,外層浮雕蟠螭紋。出廓透雕兩隻蟠螭,守護篆書“宜子孫”三字。整器細膩精緻而又大氣恢宏,可以遙想兩千多年前,一位帝王曾以何等崇敬的心情和動作懸此璧以鎮宮闈、佩此璧以揚威,這情境歷兩千餘載而儘可浮想於我們眼前。

“子執谷璧,男執蒲璧”,谷和蒲都是紋飾,谷紋顧名思義就是象穀子一樣的紋飾,而它事實上用蝌蚪來形容似乎更為形象。蒲紋則是一種類似編織草蓆所形成的斜格紋,其實這個“蒲”字本身就代表了用蒲草編席之意。飾玉之璧最常見的是系璧,這些璧都不大,或是作為組玉佩的構件或是作為單獨的佩飾掛在貴族身上。直到今天,作為系璧的最小的化身——平安扣。依然掛在很多人的脖子上,多少都能映射些天理和人心的哲學關係。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四)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戰國系璧五件

在考古發掘的已有周代墓葬中,有一個很有意義的現象,就是在很多棺底都有玉璧,而絕大部分墓主的身上都鋪滿了玉璧。前一種情況,玉璧應該本是掛在棺壁及棺蓋上的,因年代久遠繫繩腐爛而落於棺底。這些墓葬中的玉璧數量極大,但用料、做工都與禮器之璧和系璧無法同日而語。它們用料較差、光素無紋,它們的作用絕不是裝飾性的。那麼它們是做什麼用的呢?這就要說一說周代人對於靈魂的看法和他們的生死觀了。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四)

戰國墓葬所見用璧情況

總的說來,周人對於死亡與靈魂有兩個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思想:

1、“物精”之說。周代人認為人是由魂魄構成,一個人魂魄的強健與否在於此人攝取“精物”的多少。在這一點上,生人與死人無異。人活著,攝取“精物”可以健體明智,人死了也需要繼續攝取“精物”來保證魂魄有所歸。在《國語·楚語下》裡,楚國大夫觀射父明確告訴楚昭王“玉、帛為二精”,玉是周代人公認的最了不起的“精物”。因此,墓葬裡的這些玉璧首先就是供往生者攝取的“精物”,說通俗了,可以說它們是周代人給墓主提供的“食物”。只不過這種食物不是用來嚼著吃的,更象是蜂王漿,是用來吸取的。

2、墓主從葬玉中攝取了足夠的“精物”,保證了魂魄不散,那麼下一步應該讓魂魄有所歸。歸於何處呢?周代人認為“魂氣歸於天”而“形魄歸於地”。魄隨同肉體是應該在地下長眠的,而更重要的魂氣則應該上天。當然,自己努力也有可能上得去,但能用大量玉璧隨葬的都不是一般人物,人一有能力對自己要求就高,就要追求萬無一失。他們一定要保證自己的魂氣順利上天,那就要請外援。這個外援就是在周代人眼裡與天關係最近、同時又是最牛“精物”的玉璧了。玉璧本就是禮天之物,玉璧中間那一道圓孔又多麼象適合魂氣通行的高速公路啊!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四)

戰國素璧

就這樣,玉璧上天入地,從生到死履行了它第一禮器的職責,也把幾千年前中國人對於生與死、天與人的哲學思考封印進自己的身體,傳遞給後世的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