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銀霜,

金果銀霜

——讀《我和母校彬中的故事》有感

李自立

一、寫在前邊

行文之前,首先想告訴所有老師、校友、同學、以及遠在全國各地、奮戰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彬州學子們,此文純粹因為我是彬州兒女、因為我是彬中學子、更因為我對彬州、對彬州中學的遊子情懷一直一往情深。

雖然離開故鄉、離開彬中,在外遊生三十三年了;雖然也曾經寫了《我的彬中時光》、《難忘的彬中時光》《三十年後的高八七》、《我心中的路遙》、《一包粽子》等等文字,但總覺意猶未盡,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自踏上青藏高原的那天,自有了QQ號以後,一直在網上尋覓故鄉、尋覓老師、同學、校友,尋覓那年、那月、那人,還有關於母校和那人的那些膾炙人口的感人故事,可是始終未果。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我對故鄉、對母校仍舊有著難以泯滅的感情。

今天能在《彬中校友微信群》拜讀到這多感人的關於故鄉,關於母校的佳作文字,不得不說要感謝祖國的繁榮昌盛,感謝時代發展飛躍,感謝故鄉和母校的培養,感謝彬州父老鄉親,感謝所有愛我的、我愛的、鼓勵我、支持我、陪伴我的同學們、校友們。謝謝你們,今生擁有你們真好。

二、從未泯滅的母校情

踏上社會,從彬中邁出人生第一步,離開彬中已經有三十三個年頭了。然而彬中這位八十一歲的老人,她一直在靜靜地守候,在紫薇山下,在涇河岸邊,在開元寺塔身旁。至今,她一直在等遊子的歸來,見證故鄉的繁榮,見證彬州的昌盛。在自己心目中,故鄉和母校,一直有一種神秘感,今生今世,我始終在揣摩她的喜怒哀樂。

讓我揣摩不透的,是上操場的臺階上,那鐫刻有銘文的石碑,它到底記載了些什麼?母校裡,不瞭解的老師到底還有多少?老校長王紀芬老師那麼優秀的老師,文革時代卻拋棄了他,真讓人遺憾萬千!

在母校身後,到底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感人師生情和同學情?那些被學長學妹們傳唱的感人故事中,到底都有誰?當年引領了《弄潮兒》、《苗圃》、《黃澗文學》的風騷?

因此,為了故鄉情,為了母校情,為了彬州千萬莘莘學子的期望,不得不去開動腦筋,不得不去從美文的字裡行間,去尋覓故鄉和母校的身影、尋覓老師和同學的魅力,去努力領略彬州兒女在外打拼的風采。

三、為情以砥礪,並非獨奏曲

遊子情懷,並非獨奏。她是所有在外遊子,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事業,為了生活打拼的一組交響樂。

自二零零四年隻身離開故鄉,自從踏上青藏高原,自從來到戈壁荒漠,最讓我開心的,非工地收工放假莫屬。

回家旅途中的西寧夏都,成了歸途的第一站。因為西寧,還有另外兩位彬州遊子,他們曾經也是彬州中學莘莘學子中的一員,這兩位校友,一位是我的舅舅彬中六四級學生王俊琦,一位是我的表弟彬中八九級學生王寶銘。

舅舅和表弟都畢業於今天的長安大學,長安大學歷史淵源悠久,是我國久負盛名的交通類重點高校,長安大學前身就是西安公路學院,西安公路學院曾經是亞洲第一所專門培養公路交通人才的大學。

舅舅和表弟長安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青藏高原,常年從事戈壁高速公路的修築工作。再後來,就是拙劣的我經過自學,參加到了高原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設當中。

每次收工放假,回到西寧舅舅家裡,因為父子三人學習的專業一樣,因為都是公路人,所以就有聊不完的人生話題,每每談起公路總是意猶未盡。然而每當提起故鄉彬州,提起母校彬中,感情豐富的舅舅卻一直拭淚不幹。

舅舅工作後,一直在青海的花石峽總段,那裡戈壁荒漠,山高路遠,人跡罕至;舅舅和我們弟兄倆人,雖然人在高原,而根卻一直在彬州。彬州有我們的家,有親人、有我們的老師、同學和校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長期生活在條件艱苦的高原,誰又能做到不想家,誰又能,不想日夜思念的故鄉……

因此因為這片苦衷,舅舅經常叮囑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聯繫老家、聯繫親人、聯繫老師、聯繫同學們,所以我才說:“為情砥礪,並非獨奏”遊子情懷是一曲人生旅途的交響樂。此情非但我們父子,我想只要是彬州在外遊子,誰又能過得了這個坎呢……

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2017年,因為文學愛好,文友拉進了彬州文苑微群,在微群裡認識了同是彬中校友的許平老師。但是,由於生活和工作習慣,平日只是以文會友文字互動,很少微群閒聊雞毛蒜皮的小事,所以並不知許平老師的父親是舅舅的老師,也並不知許平老師,更是舅舅的同學。

2018年秋季晚上下班,晚飯後打開手機瀏覽聊天記錄,突然看見《彬州文苑》刊發了一篇題名作者是趙連誠的文字,覺得名字好熟悉,突然想起這不正是舅舅的老師莫,經過打問編輯李曉菊老師,才知此文是許平老師推薦,因為已經認識許老師,經許老師介紹並提供趙老師電話,老師美文連同電話號碼發給了舅舅。不出所料,舅舅和趙連誠老師當天晚上通話許久,激動無比,感慨萬千。第二天舅舅打來電話告訴我,趙老師是籃球場上的健兒,是學校管樂隊號手,數學課堂的趙老師更是口若懸河,深受同學們的愛戴。

許平老師《那年邠城》,知道了“一小門上種辣子,個個出來是瞎(ha)子。二小門上種白(pei)菜,個個出來是人才。三小門上種葦(yu)子,個個出來是女子。”這個順口溜,讓我記住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美麗。那個時代的美好,不能掩飾每天餓肚子的醜惡。現在的滿足,卻沒有了當時的霞光與清純。……我前邊說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可惜“我恨君生遲,君恨我生早。”是的,舅舅和許老師的回憶,那個時代的醜陋,是每天腹中難忍的飢餓,然而人們的心靈卻萬丈霞光,人們的思想卻特別地清純。

接著,因為許老師和舅舅的幾次通電,每次通話的激情澎湃,於是又有許平老師美文《念念彬中》,因此才有:“因了我的拙文,結識了不少老彬中校友。群中的文友李自立轉發給他舅王俊琦看,王俊琦即打電話聯繫我。他誤以為我是他的老師許同德,錯把兒子作老子。得知家父過世,唏噓涕零不已。他伴著不盡的眼淚回憶他在彬中的學習歲月。他是初六四級的學生,上學期間,貧困交迫,四處借債維持學業。但老師對他一視同仁,那時學生還要參加勞動,在勞動的間隙,老師以田地為課堂,為學生補課。在他們中考開考前,老師還抓緊時間進行最後的補課。那時彬旬長三縣統一在彬縣考試,當這"最後一課"進行時,窗外擠滿了旬、長兩縣聽課的學生。那些學生說:考不成了!彬中的老師教得這樣好,我們都沒希望了!課畢,老師深深一鞠躬,言說:這是最後一次課了,希望同學們取得好成績!王俊琦當年考入西安公路學院中專部,至此改變命運。”從此才知道,許平老師的父親許同德老師是當年彬中的教導主任。

五、城南恰逢春,芳菲祭故人

時光如白駒過隙,歲月從指尖劃過。2018年10月《彬中文苑》刊發宋文程老師文章《那時彬中》,文章直指基礎教育的秘訣“許多教育理論家指出,基礎教育領域,辦好一所中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一位好校長,二是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言為至理”。老師不愧語文老師,文字邏輯推理,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井然有序,宋老師對王校長的敘述,以解自上高中以來的內心疑團,終於從宋老師的文字,瞭解了彬中老校長王紀芬老師。

“那時彬中的校長是王紀芬。王校長具有辦好一所中學的天然條件,他是學師範專業的,本人級別很高,比當時縣長縣委書記的行政級別還高;熱愛教育,認識教育方針比較全面,崇尚知識,愛才,善於做知識分子的思想工作;為人正直,廉潔少私,加之多年工作經驗的積累,在師生中威信很高。憑心而論,王紀芬是一位好校長,是有希望把彬中建設成典範中學的不二人選。”

宋老師分析彬中當年的老師隊伍“五十年代的老教師;60年前後本省高等師範院校的畢業生;高等院校支援基礎教育的大學教師;從北京上海分來的大城市高校畢業生。這四部分人,職能互補,相得益彰。”

宋老師逐人實事求是地描述,緊接著寫了時代和政治風雲給彬中母校教師隊伍帶來的衝擊。拜讀完宋老師文章,可以說基本上已經把當時的歷史事件復原的一目瞭然。從後勤到團委,從球隊到文藝演出,從舞蹈排練到校文工團成立。方方面面俱到,然而提到自己卻特別低調,讓人欽佩之至。文中不難看出當年的彬中師資力量有多麼強大,文體活動有多麼精彩,教學質量有多精華。

“初為人師,常以全國名師,例如上海的於漪為榜樣,勵志鍛造自己,然而,心嚮往之,實未能至。……總之教書“還可以”!教學之餘,偶有筆耕,寫有“幹山嘴上大寨花”,宣傳烏蘇董雙鎖,刊《咸陽文藝》;以馬家山為背景,寫了《青崗佳話》,宣傳植樹造林,刊《彬縣文藝》;把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秦腔劇本,縣劇團在關中幾個縣巡演,效果還好;以萬人村柿餅為題材,創作了《金果銀霜》劇本,縣劇團排練,赴咸陽地區參加匯演。”文字至此,或許有人發現一個問題,宋文程老師的《金果銀霜》劇本名,怎麼會出現在我的文章題目裡,或許你會問我:“你欲意何為?”這個問題不用著急,我會慢慢地向你敘說。此段文字足以說明宋老師為人師表,做人低調,其實宋老師能力不用說已經一目瞭然。

宋老師文字中,““學語文”28期事件,是彬中校園裡驚秋的一片桐葉,此後,山雨欲來,再後,疾風驟雨。王校長太愛惜那身華麗的羽毛,太在意在彬中師生中崇高的威望,他選擇了自殺,用鮮血洗滌向他潑來的汙泥濁水。”從此段文字,不難看出老師對老校長的惋惜和懷念,更不難看出

老人家對時代潮流事件的無可奈何花落去。正因為無可奈何,才有了文字結束語“但願這些名字能引起觀者的聯想,有人就有事,事多就匯成了史,甚望以史為鑑,讓彬中再次興旺發達。”最終言為心聲,老師寫出“人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者,人類是時代的靈魂”表達了對亡魂的紀念和弔唁,表達了對於後來者,對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願王紀芬老師在天之靈有知。

六、桃李天下,誨人不倦。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

宋老師美文拜讀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遺憾愚笨拙劣未能憋出點感慨,原因很簡單,上高中時的家境內心世界,有天壤之別,不願意再瘡疤揭開結痂往上撒鹽。差不多2019年4月鼓足勇氣,寫了拙作《我的彬中時光》,其實知道是泛泛而談,除過內心感情真摯至外,往昔回憶已經十分有限。今春因眼睛住院閱讀有限,直到老同學通知才知《彬中文苑》徵稿,倉惶而應之,因為彬中校友群,又遇見了王志敏老師美文。

拜讀王老美文,讓人又一次激動感慨,隨手發給舅父,沒曾想經過校友們的幫助,又一次讓舅舅和他的老師及學長五十二年後重逢,王炳輝老師及時反饋我,他和我舅通話的那個激動場面,那種讓人不能心情平靜的喜悅。雖和王炳輝老師只是電話聊天,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從語氣完全能聽得出來謙虛謹慎,能聽得出來做人低調。當我提及九十六歲的王志敏老師耄耋之年仍舊沒有忘記母校,仍然持有一顆赤子之心,王炳輝老師卻很隨便一句話道:“小李,也沒啥,我父親只是佔了個年齡優勢。”老師們、同學們、校友們,大家說說這僅僅是年齡優勢嗎?

從文中知道,王志敏老師生於農曆“1925年5月2日,出生於彬縣城關西奄堡,今年96歲,為邠縣太王中學首屆(民國36級)高中畢業生。”按王老年齡算,王老不僅是彬中老師校友同學的前輩,依我看,他更是彬州所有兒女的前輩。用我舅舅原話說:”王老師不僅僅是我的老師,他更是全彬縣所有老師學生的老師,王老師是彬州教育界一位活化石,他更是彬州乃至新中國歷史的見證人。一位九十六歲老人,應該在家頤養天年的耄耋老人,至今依然沒有忘記他的學生和他生活工作過的母校,這是什麼樣的情懷?

“喜聞彬中今年舉行“彬州校友杯”大賽活動,作為最早學生,我對彬中存有深深感恩之心,今讓我兒子王炳輝代筆寫出來,主要向母校表示感恩,同時想和老小同學共勉勵,目的是希望大家共同珍惜母校聲譽,共同努力使母校走向更輝煌的明天。”九十六歲老人,仍然不忘感恩,短短百十個字一段話,連用“深深感恩”、“向母校表示感恩”兩次,這是當今時代文字裡,很少見到的大咖風範和高風亮節,讓人敬佩之至。

拜讀王老師文字,最關鍵是讓我們後輩的彬州兒女,系統瞭解了彬州中學的歷史,讓我們知道了彬中這位八十一歲高齡的母校,她真正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她迎來一批又一批新人,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長大的孩子,她把自己的兒女送到了祖國四面八方,她把孩子送往社會和工作崗位。

王老師文中建校歷史一段,讓我又一次看到了彬州名人:“說來話長,81年前,即1939年時任邠縣縣長雷震甲開始組建,當時為紀念週王朝先祖古公亶父(太王)將學校起名為邠縣太王中學,位置在現彬中操場西南高地太山廟處。”有《彬縣石碑》一文詳細記載彬縣中學創立過程。:“民國·創建縣太王中學碑記 在彬縣中學。碑為長方形,長1.12米,寬0.67米,厚0.18米。碑由王正之撰文,上有縣長雷震甲署名,扼要記述了籌備創建邠縣太王中學的全過程,民國三十年(1941)孔聖誕辰(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建立。”我終於弄明白那塊石碑鐫刻銘文的內容了

雷震甲民國二十八年(1939),雷震甲(合陽縣人)調任彬縣縣長後,雷系行伍出身,為人曠達,他曾在西安教過學,有文化修養,思想進步,認為戲劇的作用是“高臺教化,啟迪民智”,遂給劇社起名為“三民社”。這段來自百度的文字說明,1938年至1943年,雷震甲在彬縣工作期間,他不但建立了一個邠縣太王中學,而且他建立了一個彬縣文工團。一位重視文化教育,重視“高臺教化,啟迪民智”的前輩黨政領導,確實也值得我們後人惦念。

王老此文,寫了母校的成立;寫了母校的風雨滄桑;寫了戰亂中母校和自己:“歲月雖歷經戰亂貧窮,但年華流轉,不變的是學者心;歲月如流,永恆的是師者魂,在那陰雲密佈的戰亂時期,老師用生命啟迪學子的智慧,用愛心滋養學子的希望!”他寫了彬中的輝煌;也寫了人民的悽風苦雨;他寫了時代的動盪;更寫了黨和政府的英明;他寫了家國情懷;又寫了求學育人之艱辛。“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者都為君子,行惡事者則為小人”。他更用儒家經典詮釋了人性。

文的結尾,老師仍舊以身懷感恩之心,感恩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感恩母校對於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培養教育,才使得自己家人奔赴祖國的五湖四海,為社會和國家建設事業,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雖然非常時期,他也曾經受到衝擊,然而他卻沒有半點怨言,我一直思量,這和一個人的三觀有絕對的關係。

決定一個人生活方向的,無非就是一個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我們從王老給母校的贈言可以看看,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雄心壯志,豪言壯語,“九州千百年,教育是國本。彬中八十載,棟樑遍天下。”你又會想到點什麼呢?

七、金果銀霜,光芒萬丈。

王志敏老師作為老前輩,他不朽大作,講述了彬州中學最完整的發展歷史,可以說讓我把自己離開母校時的全部疑惑,已經雲開霧散。彬州市元老級前輩,彬中歷史的活化石,我想斗膽贈送王老一副對聯,即菊香書屋聯“庭松不改青蔥色 盆菊仍靠清淨香”

文章自始至終沒有離開“感恩”二字,這才是一位“傳道受業解惑”之人的情操,這是一位老師的終生修養。 九十六歲的老人,仍然堅定信念,沒有忘掉自己的信仰:“相信共產黨是根本,知識就是力量,是母校給了我知識,給了我做人道理,我能有今天,我感恩彬中”老師的話語,我借用我的舅舅的語言來敘述幾句:“王老師年輕時,他出生在水果之鄉的彬州萬人村,他在百花園中做了一名辛勤的園丁,王老師的花園裡桃李盡芬芳。到了豐收的秋天,當金果飄香之時,雖然說金果柿子做成柿餅,柿餅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柿子霜,然而柿餅的青霜,它永遠阻擋不了柿餅內心的那一絲絲甜。”

換一句話說,王老師的一生,就是彬中教育的里程碑,他在至始至終激勵著後來人,激勵著我們的老師,激勵著校友和同學們,在求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八、心聲

最後,作為晚輩,我代表我的舅父感謝王老師當年的栽培之恩;也表達自己能夠讀到王志敏老師的美文,向前輩表示學習和致敬,更多的表示感恩,遇見就是緣分,遇見就是幸福。太陽早晨從炭店原邊升起,晨曦斜射開元寶塔之巔。彬塔上清晨的光芒有多遠,王老師的光芒將有多遠,這束光芒,將永遠照亮彬州莘莘學子前行的征途。

我更堅信,彬州中學在現任校長孫健的領導下,必將乘風破浪,使母校走向更輝煌的明天!

最後,我有點小小建議,建議彬中校友會,把王志敏老師美文《我和母校彬中的故事》,宋文程老師美文《那時彬中》推薦給彬州中學校志辦收存,以洗禮求學者的靈魂。

2020年3月28日於文昌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