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看闲书之《黄河青山》

在这本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却又絮絮叨叨的回忆录里,黄仁宇教授以自身的经历为主线,串起了他对中国,美国,英国,甚至印度和伊朗历史的观察和思考。黄教授提倡的是“大历史”观(不知道是否和如今的“大数据”有某种契合?):强调与意识形态相比,可以上行下达“中间层”的建立,以及经济体系的行程,才是洞察历史的有效渠道。


可惜造化弄人,黄教授在61岁(1979)时因教学工作量不够,科研业绩不突出,而被其任教的纽普兹大学(如今纽约州立纽普兹分校(SUNY, New Paltz),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小学校?)解聘。此时,距其震惊中外的《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中华书局首版还有两年;而其饱受大咖质疑的《中国并不神秘》的出版遥遥无期;此后作者一家“低空飞过最低生活水准”(p487)。
作为28岁赴美留学,38岁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以国民党军官身份亲历中国内战,并先后与李约瑟,费正清等大咖有过交集的华裔历史学家,其观念似乎不太能被美国“主流”学派认同。黄教授可以为了挽救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去找旷课的学生理论,可以为了其未能出版的遗世大作《中国并不神秘》与各大学阀争抝,却无力挽回退休前的尊严。
A great historian with no significance?

闲来看闲书之《黄河青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