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的恐怖分子: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家暴却让家成了噩梦!


枕边的恐怖分子: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家暴却让家成了噩梦!

暴力就是暴力,无论她是谁?在做什么工作?她都不应该承受来自身边亲近人的“殴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暴。回到家暴这个问题,光明正大堂而皇之进行暴力行为,而我们看不见的背后,很难想象究竟有多少人正在遭受着家庭暴力的伤害。据全国妇联统计显示,30%的中国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还有数据,家暴致死,占妇女他杀原因的40%以上。

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家暴却让家成为了噩梦。而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之分。

面对家暴,我们就只有三个字:零容忍。在家暴第一次发生时,或家暴刚有苗头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远离家暴者,先保护好自己。

枕边的恐怖分子: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家暴却让家成了噩梦!

每个人都是带着对幸福的期待走入婚姻的,即使生活中充满磕磕绊绊,偶尔争吵,偶尔闹别扭,偶尔大打出手,却依然期待,过了这个磨合的过程之后,生活就会越来越顺利,最终一定会收获幸福的。当所谓的磨合过程无限延长,甚至掺杂着更多的暴力成分,备受伤害的一方不禁要怀疑,幸福到底在哪里呢?

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上辈子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能够在茫茫入海中相遇,组成夫妻,躺在一张床上的两个人,需要多大的缘分和修行啊!谁又能想象,那些杀妻案、分尸案,不也是躺在身边的人做的吗?如果你身边每天躺着一颗人肉炸弹,只要想一想,就不寒而栗了吧。

枕边的恐怖分子: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家暴却让家成了噩梦!

历史上,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被视作理所当然,尤其是女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男人占据家庭中的统治地位时,打老婆就成了人们视而不见的暴力。尽管很多独立女性已经能够将自己的遭遇公布于众,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这毕竟只是个案。在社会的诸多角落中,一味地委曲求全的女性并不在少数。

2001年,一部讲述家庭暴力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播出,使得“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被人们关注。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知道,家庭暴力是不被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行为,可是,为什么家庭暴力事件依然屡屡发生?被伤害的女人为什么仍然委屈自己,苟活在丈夫的淫威之下呢?

枕边的恐怖分子: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家暴却让家成了噩梦!

观察受伤害女性的遭遇,可以总结出一个家庭暴力的基本模式。在婚姻生活中,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常常都是女性,当然,也有个别强悍的女性向男性施暴,毕竟还是少数。面对丈夫的暴力,妻子习惯性地采取忍让的态度,忍无可忍的时候,选择离家出走。恢复理智的丈夫会发疯似的寻找妻子,然后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地道歉,甚至下跪恳求,博得妻子的原谅。妻子一旦心软,就意味着下一次暴力的开始。于是,二人就在施暴、道歉、再施暴、再道歉的循环中周而复始。

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在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家庭暴力的循环中,施暴的丈夫也在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是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通常情况下,能够长期忍受家庭暴力而不选择离婚的女性多是性格懦弱、胆小、毫无主见的人。当丈夫扮演施暴者的角色时,她就配合着成为受害者,忍受他的辱骂和殴打。当妻子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时,丈夫又从施暴者变成了受害者,让妻子变成了赦免其罪行的救世主,千方百计地寻求妻子的原谅。

如果分析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性格特点,通常都能够在他们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相似的模式。

比如,长期遭受丈夫虐待的妻子大多数是在一个父亲虐待母亲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充满暴力阴影的童年让她养成了逆来顺受的习惯,进入自己的婚姻生活,自然而然地,她就成为丈夫暴力下的受害者。

枕边的恐怖分子: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家暴却让家成了噩梦!

如果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理解,任何一种暴力行为的心理基础都是内在的焦虑。释放焦虑的方式可以是对内,即指向自身,也可以是对外的,即指向他人。对内的方式就是抑郁、自虐、自残甚至自杀,对外则表现为对他人的暴力,有的人将暴力行为指向父母,有的人指向孩子,最常见的就是指向伴侣。

也可以说,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有人解释说,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已经变成了施暴者的“内部客体”,也就是说,妻子已经成为丈夫内在的一部分,当他在心理防御机制的干预下,不能通过伤害自己来释放压力时,妻子就成为他释放情感的替代品。

实际上,就像对妻子施暴的男人一样,大多数有暴力倾向的丈夫通常有着深切的自卑感,内心压抑着许多情感,却从来不敢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这种人往往能够带着强烈的被认可的愿望,通过个人奋斗,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总是带着近乎执拗的钻研精神,将内心能量转移到职业当中,对工作充满激情,喜欢发号施令,控制他人。可是,将精力倾注于职业并非是万能的灵药,一旦离开工作状态,或者无法在工作中灌注全部的情感时,情感的宣泄就会从身边人下手。

枕边的恐怖分子: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家暴却让家成了噩梦!

在古代,男人占据身体上的强壮优势,因此,女性多以暴力下的弱者身份出现,社会文化的认同也影响了女性对自身的认知。在现代社会,虽然男女在生理上依然不对等,女性却在人格上获得了独立。不再依附男人的生存状态,帮助女性在遭遇家庭暴力后,能够通过其他手段,比如舆论谴责、法律支持等,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安全。

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男人开始控诉女性的暴力。在女权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女人认同了男权的文化,将自己变成了能够和男人平等对话的“男人”。于是,女人开始插手男人的生活、事业、财力、人际交往,使用男性用语来指挥男人,用男人的方式对男性实施暴力。虽然女权主义者多次强调,男女平权并不是为了将女人变成男人,事实却的确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

枕边的恐怖分子: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家暴却让家成了噩梦!

在欧洲的丹麦、瑞士等国家,遭遇家庭不幸的男人都躲进了男性救助站,在那里,受到悍妻精神和身体双重折磨的男人变成了流落在外的弱者,需要专业人士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和救助。在这些遭受家庭暴力的男人看来,女人发起狠来,并不比男人弱,而且,当女人愤怒到失去理智,她会抄起身边的任何东西进行攻击,甚至会动刀子。面对悍妻一系列的强势要求,比如不许花自己的钱,不许和亲友见面,必须在九点之前回家,男人们表示“很受伤”。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男强女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在婚姻关系中,即使是男性一方,也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当丈夫的暴力将妻子变成悲观绝望、紧张恐惧的神经质时,妻子的暴力也有可能将丈夫变成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流浪汉。在悲剧的婚姻关系中,没有一方是真正的受害者,也没有一方是真正的胜利者。

枕边的恐怖分子:家,本是为人遮风挡雨,家暴却让家成了噩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