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讀博都圖什麼?高薪、職業發展?

當娛樂明星紛紛操著學霸人設鬧得歡騰時,真正的高級知識分子卻下沉到了中學當老師。這些喝露水長大、吸取了日月精華的地球級學霸,不跑去做科研、領諾獎,為什麼要來降維打擊我們普通人呢?

博士們當初都為什麼選擇讀博?畢業教書是否符合他們的職業初衷?除了教書,順利畢業的博士又都去了哪裡?

讀博的初衷,他們是怎麼想的?

作為知識界的巔峰,博士學位一直是陽春白雪般的稀有存在。但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18年全國博士的招生人數已經達到9.55萬人,在學博士人數38.95萬人。不斷擴招的事實不僅讓碩士們有了繼續學術研究的動力,也讓一部分職場人找到了新出路。

從一份針對44所中國高校1399名博士候選人的報告中可以得知,"謀求更好的工作和職業發展空間"是現代人讀博的最大動力,其次是"對學術研究的熱情",以及排在第三位的"未來在大學或研究機構就職"。

現代人讀博都圖什麼?高薪、職業發展?

現代人讀博都圖什麼?高薪、職業發展?

但是在調查的最後你也能發現,仍然有一部分人是糊里糊塗地讀了博。不過,所有的博士們從再次踏進校園開始,就要踏上"渡劫"之路了。

想拿到學位?先發論文再說

從調查發現,博士們的訴求是緩解職場焦慮—但別忘了,讀博本身就足夠讓人禿頭。從入學的那一刻起,博士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畢業。

要了解畢業有多難,先要看畢業率。

雖然中國的博士一直在擴招,但畢業率仍然堪憂。以2015年為例,當年博士招生數量為7.44萬,但在2018年順利畢業的只有6萬人左右,並且這6萬人還得算上前幾年延期畢業的博士們。

顯然,宅客學院無法如期畢業並非小概率事件。2013年到2017年,全國高校博士的延畢率一直居高不下,年年高達60%以上且呈現上升趨勢。調查數據顯示,在3-4年的正常學習年限內畢業的博士佔到63%,在5年內畢業的博士生比例超過25%,而在實驗室待上6年以及以上的博士比例也超過了10%。

現代人讀博都圖什麼?高薪、職業發展?

最直接導致博士無法畢業的因素,就是論文。宅客學院想在A類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難?這需要一個好的選題+好的故事+好的數據。但好的選題早就被別人寫過,新的選題卻缺乏數據支持。哪怕自己的文章彙集了所有的必要條件,還要看期刊審稿人的個人口味和偏好。宅客學院核心期刊就那麼一些,宅客學院要發論文的博士卻越來越多。換句話說,

難畢業的博士只能越來越難畢業。

能否順利畢業的另一個關鍵,宅客學院是能不能得到導師的"關懷"。為了畢業,博士身上的顯性KPI和隱形KPI,並不比社畜背得少。但更讓人心疼的是,哪怕順利畢業了,就業情況也不算樂觀。宅客學院

順利走出校門的博士就能變得輕鬆嗎?

在調查當中,最大的讀博動機之一是畢業後進入高校或研究機構工作。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博士的確在畢業後留在了校園裡。

但新的問題是,博士越來越多,高校的招聘數量卻跟不上了。中國每年新增博士畢業生人數比新增高校教師多2萬人左右,這意味著至少1/3的博士畢業生沒有獲得高校教職。在這樣"僧多粥少"局面的衝擊下,人文、社科類博士尤其焦慮。

最不愁工作的是醫學博士。只有不到20%的醫學博士留在學校、攻讀博士後,絕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醫療衛生、政府和其他",也就是順利地進入醫院。在醫療資源相對緊缺的情況下,能夠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就算是一隻腳跨進了醫院的大門。宅客學院

宅客學院在統計當中,宅客學院處於待業狀態的博士仍然不在少數,最嚴重的待業群體出現在農科博士當中。調查數字顯示,有12.3%的農科博士在畢業後仍然找不到工作。醫學博士仍然是最受社會歡迎的一群人,0待業就是最好的證明。

現代人讀博都圖什麼?高薪、職業發展?

在物價水漲船高的今天,高校教師的工資成了這份職業的一大痛點。除此之外,只要下定決心進入高校工作,那麼來自於發表論文的壓力就會長期籠罩在他們的頭上。也就是說,與選題鬥、與數據鬥、與審稿人斗的循環將貫穿他們職業生涯的始終。

以上海為例,截至2019年11月27日,招聘學歷要求分別是本科、碩士、博士的崗位數量分別是73242個、2806個和476個。由於博士是市場上相對稀缺的存在,所以招聘企業、單位招聘的博士數量遠遠低於本科和碩士1.3萬元,1.7萬元,1.9萬元,這是今年招聘市場上分別給予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平均報價(數據不限工作年限)。儘管博士崗位僅為本科生崗位的6‰,但平均招聘工資只比本科生崗位高37.5%。

而在對於"博士訓練培養了哪些能力"的問題上,博士們選出的排在前三的能力依次是數據分析、數據收集和向專業人士展示學術發現。對於學術訓練之外的能力準備,博士們普遍缺乏信心。

現代人讀博都圖什麼?高薪、職業發展?

很多年輕人考慮讀博,可能是看到了博士學歷可能是一份穩定職業的敲門磚,卻低估了讀博期間要承受的巨大學術壓力,以及避不開的競爭、焦慮和人際關係困擾。這些問題在學術海洋中可能找不到答案,而是歸屬於人生這個更大的課題。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舒適區,在這個區域內是很自我的,而敢於打破這個舒適區域的人,則是能夠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重整,去吸收現在的、別人的、正確的、優秀的東西,並隨時接受別人的批評和調整。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知識更新加快,如果你仍然高枕無憂地躺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之上,即使你原來的專業知識很紮實,也一樣會被社會的進步潮流所淘汰;只有不斷自我更新,才能隨時應對世界的變化,才能跟這個世界一起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