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李 春

一提到甘谷,讀者都會馬上想到大像山、姜維、辣椒,其實在甘谷這個渭河流域歷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土地上,還有兩張非常重要的名片:一個是人面鯢魚彩陶瓶,作為國家郵票已經飛向世界;還有一個就是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人民幣上的渭河3號橋。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鮮為人知的渭河三號橋

懷著對甘谷歷史文化的探尋熱情和對攝影藝術的痴愛,從2018年6月開始,我作為甘谷歷史文化紀錄片《甘谷印跡》拍攝組的工作人員,先後多次來到新興鎮苟家村山頂和渭河3號橋,對3號橋進行了全方位的拍攝和採訪,我主辦的微信公眾平臺《圖說甘谷》也分別報道了採訪紀實。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甘谷的磐安鎮和新興鎮,以渭河為界,橋東就是新興鎮,橋西就是磐安鎮,而連接兩鎮就是隴海鐵路渭河三號橋。渭河三號橋1950年開工,1952年竣工。三號橋從修建到現在,經過了60多年的風雨歷程,當地文化學者張義明給我詳細介紹了渭河3號橋鮮為人知的故事。

張義明老師說,隴海鐵路天蘭段早在國民黨時期就已規劃好了,但由於解放戰爭一直沒有修建。解放後,由新中國接手來承建天蘭路,在一缺技術,二缺資金的百廢待興年代,毛澤東主席請求前蘇聯老大哥幫助建設新中國,天蘭鐵路渭河三號大橋就是幫助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

開工以後,渭河三號橋的修建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進展順利。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當橋建設到四分之三時,中蘇關係出現問題,導致前蘇聯不僅撤走了專家,而且拿走了所有圖紙和資料,致使三號橋處於停工狀態。三號橋全長400米,蘇聯專家修建了約300米,12個橋墩,橋墩為圓柱體,每個橋墩間隔25米,橋為鋼架樑。剩下來的100米為中國人自己修建,當地人稱為“漢橋”,也有12個墩,橋墩為長方體,橋墩間隔為8米,鋼筋混凝土為橋樑。

1952年10月1日天蘭鐵路正式通車。數萬名中國鐵路工人和群眾一起見證了天蘭鐵路的通車典禮。在振奮人心的通車典禮大會上,當場宣讀了毛主席為天蘭鐵路通車題詞:“慶賀天蘭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築蘭新路”,《人民畫報》1952年第九期就刊發了渭河三號橋通車的照片。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渭河三號橋上了人民幣

據江蘇省南京市人民幣收藏家潘星提供的資料介紹,渭河3號橋是天蘭鐵路上最長的鐵路橋,橋的建成顯示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所以在天蘭鐵路通車的時候,許多報刊雜誌選用了火車通過渭河三號橋的照片,而且第一套人民幣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產物,其設計思想是以解放區的農業、工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典型實例作為選擇人民幣圖樣的題材。 1952年建成通車的渭河三號正好符合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要求,所以成為人民幣圖案,應該說是順利成章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發展經濟統一貨幣,從1949年開始發行第一套貨幣,前後共發行62種版別,種類繁多,有1元,2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元,50000元,並且每種券有2到10種不等版面,所以共62種版別。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第一套人民幣每種圖案設計都非常精美,被人們認定是中國貨幣中顏色最鮮豔的貨幣。尤其是5000元券(為1953年製版發行),一直被人們青睞。這張貨幣的正面是我國的渭河橋,而且上面有列車經過,天地之間大山和河水映襯,火車隆隆,河水粼粼,彷彿一張精美的油畫,非常漂亮。第一套人民幣本來非常稀少,市面僅存3-5套,收藏價值極高。由於稀少,流通時間又很短,僅1年8個月。所以沒有多少人見過這套人民幣,並且只有渭河橋5000元券是採用新格式,從左向右排版。

人民幣與渭河三號橋“合影”

南京的人民幣收藏家潘星老師,在網上看到《圖說甘谷》2018年7月7日發表的《甘谷: 人民幣上的渭河橋》文章之後,經過多半年的積極準備,於2019年5月3日從南京飛往天水,然後打車到達甘谷,不遠千里專門來到甘肅甘谷考察拍攝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1953年版5000元券上的“渭河橋”,這是潘星老師第32次考察拍攝人民幣實景。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潘星老師是第一次來甘谷,人生地不熟,登記好賓館還沒來得及休息,就直接打電話給我說明情況。我聽後非常高興,下午4.30接到潘星老師的邀請,5.30我開車帶領他們2人一起到達渭河3號橋,一見到他心中的渭河3號橋,潘星老師激情澎湃,激動萬分。真是沒有想到在到達甘谷的當天下午就能到達現場,考察拍攝如此順利。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拍攝,天黑之前我們返回縣城。潘星老師說今天是在渭河3號橋的現場感受了一下,相約明天早上詳細考察拍攝。

5月4日早上8.20分,我們第二次前往渭河3號橋,潘星老師從四個方向詳細了拍攝了渭河3號橋、當年部隊民兵執勤的哨位、護橋房,並登上苟家村山頂,拍攝了渭河3號橋全景、烽火臺,圓滿完成了拍攝任務,了卻了他多年的心願。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潘興老師在返回南京的路上,給我發來一段感謝的語言:2019年5月4日,今天我又實現了一個小小的心願。這裡就是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1953年版5000元券上的“渭河橋”。它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苟家村,介於“新興鎮”與“磐安鎮”之間。一直相信一句話,“人在做,天在看”,付出一定會有收穫。感謝好友的陪同,感謝甘谷縣攝影協會的李春老師對我的幫助,讓我少走了不少彎路,節省了時間。非常順利的完成了第32處紙幣上的景點拍照任務。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渭河三號橋變成“愛民橋”

一橋飛架南北,天險變通途。渭河3號橋的建成,結束了蘭州、烏魯木齊、西寧、拉薩等西部城市不通火車的歷史,成為西部連接中原、東南沿海地區的重要橋樑,成為天蘭鐵路線上的“功臣橋”,直接帶動了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1954年初,新華社記者林印(舒展)寫了一篇通訊《通車以後》,對天蘭鐵路通車進行了後續報道,今天讀來,仍然令人心情澎湃,激情湧動。

天水、甘谷、隴西等地人民最感困難的燃料問題,也因火車暢通得到了解決。過去居民要到幾十公里以外去運木柴。現在火車運來了便宜的煤,比燒木柴節省3/4的費用,還可以節省大量木材。過去甘谷的農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歌謠:放下藥材病死人,胡麻喂胖大黃牛,辣子漚壞了青石板,花椒充當高梁賣。現在,這裡的特產花椒正由火車大量向東運銷,價格提高了一倍!通車前,三陽川一帶農民每畝地西瓜只賣50萬元(舊幣、下同),現在可以賣到200萬元了。鐵路沿線的城市也開始呈現繁榮氣象。天水的北道埠過去是個不到千人的小鎮,如今已經發展成萬人以上的熱鬧城鎮了。天蘭鐵路沿線的甘草店、定西、甘谷原來都是相當封閉的城鎮,現在也都開始繁榮起來。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2003年6月30日,隨著寶蘭二線(寶雞—蘭州)工程的建成通車,渭河3號橋也結束了她承擔鐵路運輸的光榮使命,但她退而不休,2008年經過甘谷縣委、甘谷縣人民政府與蘭州鐵路局共同討論,將原渭河3號橋改造為公路橋,繼續為甘谷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甘谷縣人民政府在橋頭豎立的“愛民橋碑記”曰:

隴海鐵路原3號橋改造的公路橋,是蘭州鐵路局重點援助我縣修建的“愛民橋”,極大的改善了新興、磐安、謝家灣三鄉鎮來往渭河兩岸的通行條件。此項工程蘭州鐵路局投資350萬元,甘谷縣人民政府出資100萬元,總投資450萬元。全橋總長400米,單行道,橋面寬5.1米。

渭河3號橋,是一座歷史的豐碑,她見證了隴海鐵路天蘭段建成以來68年的風雨滄桑,留下了新中國迅速崛起的精彩故事;

渭河3號橋,是一幅精美的圖畫,以她優美的身姿,載入中國第一套人民幣的歷史史冊;

渭河3號橋,是一首悅耳的詩篇,她在愛民、便民、精準扶貧的征途上,繼續書寫著新時代嶄新的華章!

甘肅甘谷:人民幣上的渭河三號橋

攝影編輯李春,甘肅省甘谷縣攝影家協會會員。喜歡攝影,攝像,旅遊,寫作。人生格言: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書寫人生,把生活過得與詩一樣,是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