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主治醫師李如源:銳意進取 目前已完成胃腸鏡操作三萬餘例

半島記者 齊娟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開診以來,始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與濟南中心院區統一規劃、一體發展的原則,不斷深化業務內涵建設,創新管理運行機制,提高診療技術,提升服務品質,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優質的服務,守護百姓健康。為加快醫院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不斷提升醫療、教學、科研水平,更好地為百姓服務,醫院自2016年起實行英才培育計劃,在全院選拔優秀專業技術青年人才進行重點培育。本期“齊魯醫聲”我們走近醫院英才計劃首批入選並學成歸來的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如源。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主治医师李如源:锐意进取 目前已完成胃肠镜操作三万余例

李如源,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擅長內科常見病診治及疑難危重病人搶救,特別是消化系統常見病與疑難危重病,擔任消化內科醫療組長期間每月完成80-100例住院患者的診療工作;熟練完成胃鏡、結腸鏡及超聲內鏡的操作,目前已完成胃腸鏡操作3萬餘例。

銳意進取

年完成內鏡操作3500例

2017年底,根據醫院工作安排,李如源醫師作為首批英才培育計劃人員前往全國最大的內鏡中心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內鏡中心進修。為了學到更多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李如源每天早上七點之前就來到診室,做好準備。為了看完手術,常常晚上錯過了飯點,直到晚上八九點手術結束後才離開。由於整天盯著屏幕,眼睛近視的度數不斷上升,不到半年就不得不更換一副眼鏡。正是得益於這樣的刻苦學習,李如源的內鏡手術技術越來越熟練。

進修結束,在醫院和科室領導的支持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回到科室工作剛2周,就完成了科室第一例體外生長的胃間質瘤全層切除手術、第一例胃低分化腺癌的內鏡下切除手術、第一例牽引輔助內鏡手術。在此基礎上,他不斷探索創新,結合手術遇到的問題研發適用的新器械、新技術,造福了大批患者。目前,李如源能熟練完成各種胃鏡、結腸鏡及超聲內鏡的操作,已完成胃腸鏡操作3萬餘例,年完成內鏡操作3500例。

刻苦鑽研

技術精益求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保健的重視,消化系統疾病檢出率也逐年增高,高位結腸的病變就是其中之一。

高位結腸的黏膜病變,由於離肛門距離較遠(一般在50cm至80cm),內鏡操控困難,內鏡下切除手術風險高,所以高位結腸的ESD(內鏡下粘膜剝離術)手術目前被認為是難度係數最高的內鏡手術之一,稍有不慎就會發生穿孔。一旦發生結腸穿孔,腸道細菌會進入腹腔,腹腔感染風險大大增加,病人甚至有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風險。李如源醫師所在的消化內科內鏡治療團隊,不懼困難,在總結體外牽引技術經驗之後,創新性地設計出了價格低廉的體內彈力牽引環(發明專利已申報),每年完成20例左右高位結腸ESD手術,均手術順利病人康復出院。相關研究成果已被《中華消化內鏡雜誌》及《中國內鏡雜誌》等國內頂級內鏡雜誌接收。

目前消化內鏡在消化道疾病診療中的作用越來越無可替代,可以完成消化道黏膜表面病變的切除,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術);還可以完成消化道管壁內,甚至管壁外病變的切除,如內鏡下腫物挖除術(ESE術)、內鏡下胃壁全層切除術(EFTR術)。針對內鏡手術會帶來消化道黏膜的局部缺損,黏膜缺損會帶來諸如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等術後併發症的情況,李如源醫師所在的消化內鏡治療團隊在成功開展以上內鏡手術的同時,還引進了尼龍繩聯合鈦夾“荷包”縫合技術並加以改良,發明了體外牽引輔助內鏡縫合技術,將內鏡手術的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