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總是被商家套路,3點提醒你反向運用鳥籠效應

先給大家講一個有關鳥籠效應的故事。這個故事來源於1907年退休的詹姆斯和他的好友卡爾森打的一個賭。

心理學家詹姆斯買了一個非常好看的鳥籠送給好朋友物理學家卡爾森做生日禮物。卡爾森就把鳥籠放在書桌旁權當是工藝品。可是奇怪了,每個來拜訪的人都看到這個空蕩蕩的鳥籠,也就禁不住地問卡爾森,鳥兒呢?是不是死了?什麼時候的事情了?

卡爾森一次次地向客人們解釋說,本來就是個空籠子,我根本就沒買鳥兒。人們更是奇怪的說,啊,才不信呢,沒有鳥兒,你要這個鳥籠做什麼呢?甚至,有的還說,我們要看的是一隻乖巧的小鳥,你倒擺出一隻籠子給我們看,這是什麼意思呢?

卡爾森不得不給空籠子裡買了只鳥兒。就這樣,詹姆斯的“鳥籠效應”起作用了.


為何你總是被商家套路,3點提醒你反向運用鳥籠效應

每個來拜訪的人都看到這個空蕩蕩的鳥籠,也就禁不住地問卡爾森,鳥兒呢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看到鳥籠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鳥兒,就像是我們看到一套精美的沙發,我們就想到和它應配套的茶几一樣,這是我們人類很難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那麼,什麼是鳥籠效應呢?"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鳥籠效應”這樣的例子,人們往往都是期望“好事成雙”的心理。

為什麼我們去花店買買一束鮮花的時候,店家可能會告訴我們花瓶會贈送呢?我們自己還覺得很開心了,覺得物超所值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等鮮花枯萎之後,你是扔掉這個好看的花瓶呢還是再去重新買一束新的鮮花回來呢?你會不會認為沒有了那束鮮花就好像生活品質下降了而不捨得扔掉花瓶再去重新買花呢?

為何你總是被商家套路,3點提醒你反向運用鳥籠效應

等鮮花枯萎之後,你是扔掉這個好看的花瓶呢還是再去重新買一束新的鮮花回來呢

還有,平常我們買牙膏的時候,總是會連牙刷一起買的,有的甚至也會連刷牙的杯子一起換掉。如果只買了牙膏不買牙刷,總覺得心裡不舒服,不好用了,也該換了。

再比如,有時候我們去購物的時候,導購說我們可以帶著小票去領一顆免費的上好珍珠吊墜。等我們開開心心地看到一顆漂亮的珍珠吊墜的時候,導購就建議我們給這個吊墜配上一條有質地的鏈子,再給我們比劃著戴上項鍊的氣質,這不,為了漂亮,我們還是按著導購的意思買了鏈子。

回頭我們自己想想也是啊,簡單的一次購物,卻質變的買了一串項鍊,看看,這都是在我們不知不覺著就隨著導購的話買下來的,其實,原本不買也行的……這就是商家運用了鳥籠效應的啟示。

為什麼我們總會被運用了鳥籠效應的商家套路呢?為什麼我們都會中招呢?

原來,一旦兩種事物總是同時出現,就會在我們潛意識裡形成聯繫反應,當其中一個事物出現時,我們都會傾向於讓另一個也出現。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從眾心理。明明我們是不需要的,就像卡爾森,他完全可以不買鳥兒的,只是把鳥籠擱置起來就可以的。但是卡爾森就是在大家的詢問和質疑中才去買回鳥兒順了大家的心思,才有了現在的鳥籠效應。


為何你總是被商家套路,3點提醒你反向運用鳥籠效應

要想不被中招,我們就需要來反向運用鳥籠效應。

要想不被中招,我們就需要來反向運用鳥籠效應。

1.生活中我們需要理性消費。我們已經習慣了“好事成雙”的心理,這是我們固有的思維。比如在給自己買鞋子的時候,商家可能還會推薦你給家人再拿一雙會優惠的鞋子。這時,家人的鞋子我們可買可不買,我們衡量一下,如果現在不買還行的話,就不要想著再買,留著那些優惠給需要買鞋的人用。省得我們買回家了,家人暫時不用,我們還需要打理,是比較麻煩的事情。

2.不需要的物品果斷的處置。如果你遇到了類似卡爾森鳥籠的事情時,請把它擱置起來。因為J簡的生活才是愜意的生活,沒有過多的打擾,沒有過多的煩惱,你想怎麼樣生活就怎麼樣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是有質量的。

3.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從精神到物質,清理不需要的,優化需要的。

就像前段時間,我在某音上看到一個視P,其中有一句好像是說“今年我要掙一百W”.這就是有關鳥籠效應的反向思維的運用。她先瞄準了鳥兒,先有了目標,然後再創造鳥籠。這就是她正在優化自己所需要的小鳥,併為這隻小鳥在努力。

謝謝大家的陪伴,真誠地祝願大家為了自己的那隻小鳥愉快的生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