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真實遇仙記


近代真實遇仙記

師兄你好

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近代真實遇仙記


中五臺

陝西咸陽中五臺道觀有個呂祖殿,由賀信萍道長主持修建工作。一日來了一個乞丐,在給新殿懸掛呂祖像的時候,這乞丐上了供桌。眾人說,這不是戲鬧的事,是給祖師爺掛像呢!乞丐答道,這是我的像,為什麼我不能掛?眾人愈發厭惡他,便驅趕了他。

那乞丐,只出現過三次。他平時是不在此處乞討的。再一次出現,眾人呵斥他走,不要再此施工地方搗亂了。他便說,你們讓我走,那我就走,但是,我走了以後,你們可別後悔啊!眾人說,後悔什麼?你趕緊走!走了乾淨!那人便笑著走了。

賀信萍道長平時信仰頗好,在洗澡的時候,琢磨此人相貌和這幾次的言行,不似一個普通要飯的。突然閃了一念,莫不要把真祖師錯過了!出去問個清楚!澡沒有洗完,粗粗擦了身子就出來打聽那人去了哪裡。眾人答:已經走了。賀道長沿路去找,竟終歸沒有找到。回來後,心裡思索、疑惑,不知不覺,路過呂祖殿,看見裡面放著那個乞丐平時要飯的鋁盆盆。一看,裡面還放著一枚硬幣。一個大盆盆,一個硬幣,又是鋁盆,莫非暗示“呂”字?

何處覓仙師?不必辨仙凡,人人都是我先生。仙即凡,凡即仙。只要聞其言、觀其行對我能有訓教。父母、朋友、先生、買菜的、挖藥的、開車的、路邊吵架的個個凡人都是仙師。若能把一切乞丐、文盲、兒童、老人、佝僂、垢面不堪者、小鳥、螻蟻當做仙師,虛心慈下,視天下蒼生均賢士,只有我卑劣不堪、不通道德,便是求師法。祖師在世度人,難覓可化之人。

終南山

靳景全,俗名靳套成,西安市新開門村人氏。五歲拜一老者學醫,為搞清人體十二經脈運行,又拜一拳家習武,成為紅拳傳人。二十歲後,“文革”開始,靳道長避開喧囂,到了終南山子午峪隱居修行。

在寂靜的山路中,他偶遇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兩人作伴上山。那人說,你我飲酒如何?靳道長說,好酒都喝過,只是不曾醉過,你那是什麼酒?那人說:我的酒,你別處喝不到,唯獨我這裡有,而且,你喝了就醉。那人一隻手從腰後一閃,指頭就夾了兩個杯子。一路上,未曾發現他是怎麼藏的杯子。

靳道長笑,這麼小的杯子,喝起來只能急死人,怎會喝醉人!那人說,凡人喝一杯就醉,我今天給你三杯。那酒甘醇,喝的時候沒有特殊感覺。喝完,那人就說告辭了,以後再見。靳道長只覺得慢慢飄飄若仙,氣脈暢通,似醉又絕非醉。恍惚中,那衣衫襤褸的贈酒人又出現了,並自稱“回道人”,告訴了他幾句口訣,囑咐其在終南山潛心修行。

如此不計年月,恍恍惚惚幾年過去了。一日,靳道長在打坐,忽見山脈之間出現一個大神,腿粗如山峰,頂著天,威武至極,是真武祖師的法相。靳道長心中言:這樣的景象,說與世人,幾人能信?然而,我如今清清楚楚地看見了。仙師所授,哪有妄語?

靳道長如今七十餘歲,白鬚飄然,寒暑不侵,穿的破破爛爛,心中自有真經。常有疑難雜症的病患找到他,他只是“萬病一針”。他後來又有一時期入太白山鍾呂坪修行。但目前,他以濟世度人為主,兼行醫道。他告訴我,他師父叮囑過他,八十歲後,再收徒傳藝。靳道長為人實在,訴遇仙之事時鄭重、隱秘,非虛言妄語。如今,他酣然獨醒,觀世事如戲。世人似醒實醉、似明實昧,道人佯假實真、扮糊塗實如寶鏡。離開子午峪的四十多年間,他曾多次一個人返回到終南,尋找當年他上山隱居的岔路,卻怎麼也找不到了。

太白山

俗人閒談誤光陰,道人閒談透玄機。一晚,道醫靳景全道長與我在丹房說話,說其曾於舊年雲遊秦嶺太白山,遇看林人蕭培倉,家居藍田縣湯峪鎮閆家堡村。蕭與靳道長長時間交談,談及西曆一九九四年端午之日,遇一異人,進屋後坐石崖而談道,雙足離地三尺。此房子一面靠山,故有自然山石凸出。不久,異人感覺話不投緣,囑蕭記下口述的三首詩,轉給能看懂的有緣人。

時屋內無紙張,蕭遂在外面撿了兩個遊客丟棄的香菸盒,將詩寫於背面。及傍晚,異人言走,轉身即不見影跡。蕭開門窺望山路,山路漫漫,石階無人。開後門亦復如是。復讀詩,思量幾日。咀嚼所談,發覺自己所遇非一般人,故告知於靳景全道長。靳抄錄三首詩內容,及講道時間、看林人住址、姓名、電話。

我問:異人有無名號?靳答曰:異人自號“常往”。我問:看林人是否談及“常往”的長相?靳轉述曰:極其慈善、樸素,若一農夫。我兩人在丹房喟嘆:蕭氏肉眼走失了神仙。神仙二字,非信而有之、不信則無;所謂神仙,若信其有則有,若不信其有其亦有,此之謂神仙。靳道長遂將詩傳於我。我抄謄後,保存數年。

現謹錄於此,以示所言的故事不虛,企讀者明鑑之。

其一

凡胎肉體眼無光,神仙降臨難知望。

存心向善鍊金身,自有功德超凡人。

其二

神仙靜坐三尺高,雲遊此山心記牢。

信神點燃香紙表,凡胎不信無過錯。

其三

昂首進山把神拜,脫去凡胎魂魄在。

若要心誠意志堅,修仙只是幾十年。

青城山遇劍仙記

青城山乃道教第五洞天,為五嶽之丈人,靈氣所鍾,高道奇人輩出。512地震的時候,青城山上大石滾滾,樹木塌倒,但是三千多遊客以及山中道士,無一人傷亡。道教洞天福地之說,絕非虛妄也。

八十年代的時候,浙江道士郭至清去青城山朝拜,一路遊山玩水,好不開心。來到全真觀,觀中有個茶鋪,是個老坤道在看著,非常熱情,問:“道友從哪裡來?喝杯茶吧。”郭至清朝拜了全真觀的幾個殿堂之後,回來茶鋪喝茶,閒聊之際,忽然有寒光一道,自觀外飛過。郭道長便問:“老修行,剛剛那道光是怎麼回事?”老修行曰:“青城山自魏晉以來就有劍仙,他們多在後山修行,平常人不易見到。可以御劍飛行,一日萬里;千里之外,取人首級。但是修煉劍法者,多性格孤僻,行為乖張,不可揣度。”

郭至清早就聽說青城山有仙人,文革時期,後山還時常能聽到木魚聲,等到紅衛兵尋著聲音去找,又見不到人影。郭道長覺得,這回來青城山一定要去見一見神仙。於是在全真觀、天師洞、祖師殿朝拜了之後,便要去後山。當時還沒有旅遊開發,山路並不好走,走了許久,仍然不見有道觀,眼看著天色就暗了下來。深山之中,蛇走蟲行,老虎的吼聲震動了整個山谷,郭至清心生恐懼,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後悔來後山了。

正在驚惶之際,聽到有人說話:“道友從何而來?”郭至清尋覓聲音的來源,不見人影,只是看到一白鶴在老松樹上。難道是這隻白鶴跟我說話?郭至清有點疑惑了。這個時候,白鶴飛來郭至清的身邊,化作一個道士形象,身穿青佈道袍,外有鶴氅,頭戴偃月冠,腳踏芒鞋,手執三尺長劍。道人稽首,雲:“郭道友,不必疑慮。我們早幾天還見過的。”

郭說:“恕小道愚鈍,不記得在哪裡見過?”

道人說:“道友忘記了全真觀的那道白光了麼?”

郭說:“莫非老修行就是……?”

道人大笑,說:“貧道不過是一小道士罷了。如今,這後山多虎豹兇殘,實在不是凡人來的地方。然而青城山賴有仙真治理,這些虎豹只是拱衛洞天,不會傷害善人,專吃那邪惡歹毒之人,所以文革紅衛兵不敢輕易入後山,實在賴虎狼之保護。”

郭至清說:“原來如此,小道聽說後山有神仙居住,不知是真是假?”

道人云:“名山洞府,都有仙真棲居。只是神仙所在,別有洞天,沒有‘青城山真形圖’的人,是進不去的。道友緣分未到,以後還有機會來耍。如今我還是送你下山好了。”

還沒等郭至清反應過來,但覺雲生足下,寒風乍起,倏忽之間,便到了青羊宮門口了。回頭再看,剛才那個道士,已經不見蹤影矣。郭至清趕緊焚香,朝天三拜。從此益加精進,勤修道法,於1998年入天台山,後不知所蹤雲。

台州侯靜楷遇仙記

侯永楷,江西贛州人。早年即傾心玄教,喜歡道士的衣服,常常跟同伴說:“我以後要去做道士,雲遊四海。”還在自己房間裡,學習畫符。同學都笑話他。2007年,侯永楷來到南昌讀書。功課閒暇,時常會去西山萬壽宮、南昌萬壽宮朝拜,徜徉玄壇宮觀之中,久久不捨離去。

農曆八月初一,是許真君的聖誕,江西許多地方的信士,都會去西山萬壽宮朝拜真君。當時,侯永楷也去了。當天晚上,侯永楷和其他幾個同學一起在西山鎮上游玩,突然路邊一個要飯的老頭,雖然頭髮汙穢,但是目光炯炯有神,眉宇之間,卻有一股秀氣。拉住侯永楷說:“這位老闆,給點錢吧?”同行的朋友都認為是要飯的是騙子,不屑一顧。侯永楷說:“看他挺可憐的。”就把身上的幾十元零錢都給他了,老頭大笑,說:“你給我這麼多錢,那我送你一樣東西吧。”於是便從口袋裡摸出一個銅錢給了侯永楷。

西山的廟會有一個風俗,就是凌晨十二點的時候,要給許真君換新袍子,這也是廟會最熱鬧的時候。侯永楷和幾個同學,也來圍觀,共沾法喜。這個時候,一個同學說:“你們看,這個許真君像不像剛才的那個老頭?”侯永楷說:“確實很像。”然後發現,許真君袍子上的銅錢少了一個,而真君袍子上的銅錢,和剛剛那個老人給的銅錢,是一模一樣的,上面印有“神功妙濟”四個字。

侯永楷才知道,自己剛剛遇到了神仙,當即叩頭禮拜聖恩。後來皈奉了淨明派,道名侯靜楷。潛心修行淨明派法術,誓願弘揚教法,利益群生。

西昌道士扶乩事

李玄德,廣成壇道士,四川西昌人也。早年入道,於奇門、星象、祈禳之類,無所不通。然素性風流,嘗謂:“不俗即仙骨,多情乃道心。”又曾學古琴、詩詞之類,春情、秋思,多寄之於詩文。

庚寅春,李玄德與同伴好友說:“當下春光明媚,花明柳暗,鶯啼燕語。然書齋之內,百無聊賴,不如扶乩耍耍?”大家都說好,於是焚香請神,許久,米篩抖動,有仙靈降格。李玄德問:“敢問來者,是哪路神仙?”答曰:“貧道趙蘭卿,本是大明朝天宮的女冠,甲申之亂,殉國,自投於井中,於今三百年矣!”酬答之間,女冠言辭雅馴,文采斐然。此後李玄德閒暇之際,都會扶乩,請此女冠聊天。

李君雲:“蒙卿降格真壇,可謂有緣矣!可否現形,一睹仙容?”仙子推辭再三,乃許之。見一女冠,皮膚姣好,氣質如蘭,一襲羽衣如雪,雲肩霞帔,腳踏繡頭文履,環佩玎璫,光彩照人。與之談明朝事情,皆歷歷在目,於當時之慘烈,不無扼腕之意。李君問:“仙子殉國多年,何不去投胎做人?”雲:“貧道以一腔忠君貞烈之念而死,於社稷眷戀不忘,是以一靈不滅,在洞府中棲修多年矣!若投胎做人,則一切重來。不如選擇清靜之地,繼續修行,待他日功德圓滿,自有丹詔接引也。”

李玄德見蘭卿,芳姿卓約,吐氣如蘭,欲通誠悃,而不敢言,乃託於詩云:“玄庭深寂寞,獨坐惜芳春。遙想蘭閨內,當憐相思深?”蘭卿見此詩,乃雲:“洞府清虛久,不慣男女談。桃花三月後,自有青鸞看。”從此之後,不復再降。李玄德乃懊悔當時之魯莽也。庚寅秋,李玄德於成都錦裡之青鸞茶肆,遇一佳人,音容姿態,和趙蘭卿彷彿。貧道曾聽說,人有三魂七魄,李玄德所見,豈其一魂乎?

溫州張羅青遇仙記

張羅青,溫州人也。早年出家溫州東嶽廟,後來去了北京學習,交友不慎,沾惹了許多惡習。

有一年,張羅青從北京回溫州,在雁蕩山的一個小廟唸完經後準備回東嶽廟。當時已經是傍晚了,山路崎嶇,星月朦朧,逐漸迷失了方向。走著走著,看見前面,有燈光閃爍,便去投宿。這家房子不大,屬於鄉下常見的瓦屋。院子裡,一個老人正在寫字,老人鬚髮皓白,氣宇非凡。

張道長不便打擾,便過去圍觀。但見這位老人寫的是“道”字,筆力雄渾,像是練過的。寫完一張,便放到旁邊的一個水盆裡。張道長不禁大呼:“溼了,溼了。道溼掉了!”老人向旁邊的張羅青說:“你知道失道了,還不迷途知返?”張道長聽這話有機鋒,不敢說話了。老人繼續說:“道人修道,貴在堅持雅操,萬不可學那些俗世的風氣,被外界的物慾亂了自己的心性。”又與之言內丹、術數、星象之類,老人皆對答如流,無所不曉。

第二天醒來,張羅青發現自己睡在荒郊之中。不遠處,是一個老廟的遺址,問當地老人,才知道這裡以前是呂祖宮。

(文章轉自春雨師兄,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