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韜被圍後,邱清泉奉命拼死增援,結果10天才走了20公里

黃百韜被圍後,邱清泉奉命拼死增援,結果10天才走了20公里

1948年11月10日,淮海戰役剛剛拉開帷幕,從魯南、蘇北兩地分兵出擊的華東野戰軍迅速行動,將自新安鎮駐地向徐州撤退的黃百韜第12兵團5個軍,合圍在了徐州以東、以碾莊圩為中心的十幾個小村莊裡。雖然剛一接戰,左翼的63軍就被殲滅了,但身為兵團司令的黃百韜卻並不特別擔心。

黃百韜被圍後,邱清泉奉命拼死增援,結果10天才走了20公里

黃百韜兵團外圍有近70萬援軍

因為他知道,就在西面不足50公里處,駐紮著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在他南面不足200公里的蚌埠,駐紮著李延年第6兵團和劉汝明第8兵團近20萬部隊,這兩路大軍隨時都可以東進或北上增援。同時,國民黨軍在關內最精銳的黃維第12兵團也正星夜兼程,從豫南地區趕來。

這6個兵團加在一起將近70萬大軍,其中超過一半都是美械精銳部隊,絕對可以將他救出包圍。事實上,黃百韜兵團被圍後,蔣介石就急忙從四面八方調兵遺將,並勒令徐州“剿總”,“仰傾全力,不顧犧牲和損失,嚴督所部,兼程東進,限期會師解圍”,“倘有延誤,決按軍律從嚴懲處,不稍寬貸。”

黃百韜被圍後,邱清泉奉命拼死增援,結果10天才走了20公里

徐州方向的30萬援軍10天僅前進20公里

在嚴令督促下,徐州“剿總”於11月12日留下孫元良兵團鎮守徐州,抽調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組成東進集團,由邱清泉任總指揮,在飛機、大炮及戰車配合下,沿隴海路兩側向碾莊圩方向攻擊前進,揚言要在3天內與黃百韜會師。

為了阻擊這股援敵,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在南北長達30裡的防線上,“堅守陣地,寸土不讓”,並充分發揚近戰、夜戰的特長,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陣地爭奪戰。邱、李兩個兵團在頑強的阻擊下,只能以龜行速度,緩慢的向東爬行。直到10天后黃百韜兵團被殲滅的時候,也總共向東推進了不到20公里。

黃百韜被圍後,邱清泉奉命拼死增援,結果10天才走了20公里

遠道而來的黃維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圍殲

黃維兵團是蔣介石嫡系中的頭等精銳部隊,轄4個軍加1個快速縱隊,共12萬人。其中的第18軍還是參謀總長陳誠一手培植起來的“土木系”骨幹部隊,全部美械裝備,軍官清一色都是軍校畢業生,士兵多是經歷過抗戰的老兵,因此戰鬥力很強,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建立最早、思想最頑固的部隊。

該兵團從11月8日奉命增援淮海戰場,10天后就已經到達淮海戰場邊緣的澮河附近。但此時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中原野戰軍主力已經提前趕到澮河北岸,並利用附近的河流水網地區處處設防,逐步誘敵深入,將黃維兵團一步步誘入包圍圈,直至從南、北、西三面將其包圍,使黃維最終成了第二個黃百韜。

黃百韜被圍後,邱清泉奉命拼死增援,結果10天才走了20公里

除了上述兩股援軍後,南面的蚌埠集團是距離黃百韜兵團最遠的,徐州到蚌埠之間的宿縣已經被中原野戰軍提前攻克,截斷了兩地之間的鐵道幹線——津浦線,增援部隊完全靠兩條腿北上增援,速度緩慢。同時,該集團中的劉汝明兵團是西北軍舊部,慣於保存實力;李延年兵團主力54軍、39軍等都是從遼瀋戰場剛撤回來的,驚魂未定,軍無戰心,因此在隨後的戰鬥中始終沒有發揮太大影響。

黃百韜被圍後,邱清泉奉命拼死增援,結果10天才走了20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