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王羲之的真跡如今已無片紙傳世,唐人摹本無疑是我們最能感知其書法神妙的窗口,事實上,唐人雙鉤填墨摹寫真跡技術之高超,後人早有

“下真跡一等”的稱譽。


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題簽和宣和之印,從南宋到晚明之間這個帖子曾一度與組織失去聯繫,直到為董其昌友人吳廷所藏,才重見天日。董其昌極其欣賞此帖,在後面題跋:“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籤’者,此帖是耶?”


近代以來,清宮舊藏散落民間,《行穰帖》也不例外,為張大千所得,算是他最得意的收藏。張大千來日本曾攜此卷並一時存放於書法家西川寧處。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號稱“美國藏中國書法第一名品”。可以說,正是有了這件珍品,中國書法藏品在西方的地位亦隨之大大提高。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董其昌題跋

後入清宮,自然難逃乾隆有題跋彈幕及鈐印點贊。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此帖釋文: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應為右軍書札的一個片段。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行穰帖》筆畫厚實,不顯鋒稜,有篆籀意味。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綜合運用了“單筆”和“廓填”法。例如原跡中的筆畫有一尖峰,複製者亦試圖再現這一現象。但如果由於用筆時的壓力、速度、斜度或墨滲入紙的深度的不同,影響了原跡筆畫的輕重或墨色的濃淡,複製人就試圖相應地調整墨色,表現出色調上微妙的差異。


(下面是《行穰帖》的高清局部圖,細節控可以享福了~)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行穰帖》局部1

原作中最細小的不規則處,都再現出來,在局部圖放大的幾個字中,注意有些筆畫的下側有一兩根不順的賊毫露出,但未逃過複製者的眼睛。複製者的精確還表現在他再現了原作紙張的特徵。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行穰帖》局部2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行穰帖》局部3


| 題跋部分 |


董其昌的題跋也是一大看點,本卷董其昌共有四段跋語,其中較長的有兩段,分別以小字與大字書寫,最重要和引人注目的是寫於1609年的十一行行書,他的書法清俊勁健,用筆既謹嚴有度,又瀟灑閒逸。墨色由濃至淡,由溼至枯。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董其昌小字跋語


這段跋語算是他非常用心的一段,後來董其昌又在後面作了一段11行大字題跋。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董其昌大字跋語


與《餘清齋帖》刻本中的董其昌跋相對照,這種差別就很明顯。刻帖儘管刻字精確,但最值得注意的缺點是它無法再現墨色微妙的變化,尤其是明代書家感興趣的枯筆。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