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穆仁草原歷史變遷(二):希拉穆仁廟


希拉穆仁草原歷史變遷(二):希拉穆仁廟

希拉穆仁廟。1939年拍攝。

希拉穆仁草原歷史變遷(二):希拉穆仁廟

四種文字的匾額

希拉穆仁草原歷史變遷(二):希拉穆仁廟

當年廟中的喇嘛。1939年攝。

希拉穆仁廟(普會寺)直屬於歸化城(呼和浩特市)席勒圖召(延壽寺)。為區別呼和浩特的席勒圖召,人們將普會寺稱作北席勒圖召,為席勒圖召上層喇嘛的避暑廟宇。召廟建築風格為平頂藏式,由大雄寶殿(措欽殿,也叫朝克沁獨貢)、噶根倉、舍利堂組成。朝克沁獨貢(大雄寶殿)是仿造班禪大師的扎什倫布寺建造的,設三扇紅色大門(這種三扇紅色大門的獨貢在內蒙古獨此一處),三層紅色閣樓由三十二根圓形紅色木柱支撐。獨貢面積三百六十一平方米,高四十餘米。大殿頂部有大小八個金頂(銅製的廟頂柱),兩個法幢、一個法輪,法輪兩側由兩隻神鹿(聖獸)護衛。大殿的西牆壁上繪有宇宙輪、地獄輪,東牆壁上繪有極樂世界的壁畫。

朝克沁獨貢南三十米處是天王殿,兩殿之間有一根十米高的瑪尼杆。天王殿內由白(持國天王)、藍(增長天王)、紅(廣目天王)、黃(多聞天王)臉譜的四位天神守護者廟門。大殿前後門相通,前門外矗立著兩根高十米的瑪尼杆。

穿過天王殿走進普會寺大院,瑪尼杆前一座兩米高的銅鑄香爐穩穩置於花崗岩底座上。香爐的東邊是五間管理瑪尼粥的喇嘛間,此房內有木製的糧櫃,還有毛氈、桌子、坐墊、靠背等物品。

朝克沁獨貢的東側有三間供喇嘛吃粥的房間,房內有十一處坐墊,三塊靠背及桌椅等。獨貢北面有三間膳食房和七間審訊犯人的房間,裡面放有皮鞭等刑具。再往東有五間活佛倉,五間旗廟倉。活佛倉的膳食廳內放著大小不一的四口喇嘛鍋,其中最大的一口鍋一次能煮三頭牛的肉,最小的一口也能煮兩隻羊的肉。

主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彌勒、桑加度金佛像、三世佛和桑格爾滿其爾、糾格德爾那木吉拉等神像。東西兩側供著一百零八卷甘珠爾經。殿內底層內廳的兩個大紅柱子上雕刻著兩條盤旋而上的龍。大紅柱中間是一盞可盛放五十斤黃油的大萬年佛燈。神像前的三個供桌上,放著二十一對聖水銅碗、五百個小黃油燈,還有拉畢勒、小垂飾等物品。

朝克沁獨貢底層外廳正中央擺放著活佛坐椅子,椅子上鋪著三層綢緞軟墊和色彩絢麗的靠背。兩側為大喇嘛、喇嘛唸經的木製坐榻,上面鋪著地毯坐墊。以下依次為為供喇嘛使用的四張桌子以及一千個聖水銅碗,一千盞黃油燈、一千朵銅蓮花、一千支香、四個小垂飾、十六個芭麼扎木生、大小四個嘛呢經轉經筒,兩個黃羅傘蓋、三個緞屏風,一個十米長的紅綢大垂帶、格斯貴用的兩個木桌、二十塊地毯坐墊、兩個大鼓、十個小鼓、四個大號、兩個小號、四個嗩吶、四個鈸、大小十個鑔、大小兩面鑼、四個喇叭、兩個察畢勒、五個銅香爐、四十個甘珠爾桌子以及大喇嘛前放的四個木桌和翁吉德用的兩個木桌。

第二層,可看到八米高的彌達爾(阿彌陀佛)佛像,還有三尊三米高的無量壽佛佛像,另外存放有三十二付查穆舞會(跳禪)用的面具和道具。

第三層西廳內是松木佛龕,裡面供奉著半尺高的葉門達拉(威德金剛)、關布(護法神大黑天)、剛格爾(護法神大白天)、迦穆蘇榮(護法神大紅天)、拉穆(護法神吉祥天母)、那木斯賴(多聞天王)、高畢樂藏嘎(命運天地神)、卻伊拉哲勒(閻羅天子)、夏力喜、蘇勒德、呼格達木楨等銅佛像。大供桌上擺放著能盛放七斤黃油的萬年佛燈,以及香爐、銅鼓和護法神的用具弓、劍等,三層東廂房內,存放著二十四付查穆舞會用的面具、服裝、道具,還有土地爺的面具、童男、童女雕像;另外,還存放有嘎森汗的面具、服裝等。

在第三層的三個外殿內,供奉著一千尊神像,擺放著十二張供桌,上面放著二十一個聖水碗、十六卷大經、二個坐榻、二塊地毯坐墊及喇嘛唸經用的小桌等物品。

活佛殿殿頂有銅製的甘吉日(廟頂)。殿內設一個活佛席位,十六個喇嘛唸經坐榻,二十二塊地毯坐墊。活佛席右側是各種佛德佛龕室,內供著十餘尊尺把高的銅佛像。席前擺放著一個能容三十斤黃油的佛燈。活佛席左側佛龕室內供著十八尊玉質佛、兩尊千手觀音、兩尊四臂觀音、兩尊鍍金大本巴,一尊宗喀巴佛像,這些佛像都有一尺來高。

活佛殿門前掛著一口大鐘。東耳房是會客室,室內鋪滿了地地毯。西耳房是庫房,裡面放著各種轎子,西房是活佛倉庫,存放活佛衣物、用具和經卷等。

活佛殿的外院搭著四頂大帳篷和一頂繪有彩雲圖案的蒙古包。

活佛殿大院正門兩側建有東西耳房。東耳房住管家、道那爾、侍從等。西耳房住後勤人員。大門前立有無米多高的牌樓。再往前有三間房,稱作沙門,供活佛殿馬倌住宿。

六世活佛阿嘎旺老布桑達瓦圓寂後,為了祭祀他的神靈,普會寺建造了活佛舍利堂。該堂建在活佛殿的西大院。堂內棗木佛龕裡供奉著六世活佛的金身(將遺體用鹹鹽醃製、擺成打坐合十的樣子,再用泥和紙漿照本人原像裱塑成型,表面鎏金而成)。供桌上點著一盞能容五十斤黃油的萬年佛燈,放著七個聖水碗。大殿的外廳鋪著地毯,廳內供奉著五米高的阿彌陀佛、滿吉希日佛(文殊),前面還供奉著一米多高的宗喀巴(尊潤王)佛像。佛前供桌上整齊地排放著聖水碗、油燈碗、香爐,西牆上掛著拉薩布達拉宮風景圖和達木楨佛的畫像。西廂房住著守靈祭堂人,東廂房存放著六世活佛從外蒙古帶來的大蒙古包。

普會寺的殿堂設有噶根倉(活佛倉)、和碩倉(旗倉)、希圖根倉及瑪尼甲巴、會甲巴、甘珠爾甲巴、胡希格音甲巴、卻達巴音甲巴、丹希嘎音甲巴、召音格根甲巴等三倉七甲巴。噶根倉主管總務工作;和碩倉主要負責政務工作;希圖根倉負責嘛呢會的組織工作等。而甲巴是其宗教分工的具體管理機構。

據史料記載,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普會寺有呼圖克圖喇嘛2名、扎薩克喇嘛1名、大喇嘛2名、德木其1名、格斯貴13名、喇嘛330名、沙畢(門徒)294名,共計660名喇嘛僧眾。

隨著喇嘛教的興盛,普會寺的宗教活動也較為頻繁。但其主要活動大都集中在農曆六月份進行。主要活動有:

甘珠爾經會——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三進行,誦三天甘珠爾經。在經會的第一天要首先供奉丹木禎爾(馬頭明王)佛,並將祭祀丹木禎爾佛的赤兒馬放生。該會由甘珠爾甲巴主持,一般需要三隻羊、三百斤白麵、三鬥炒米、二車牛糞和羊磚。

嘛呢經會——從農曆六月初四進行到初八。前來參加經會的信徒們要誦四晝夜《嘛呢誦調》。經詞大意是:

一千菩薩一千經

一千一萬嘛呢訇

朝南上來觀世音

腳踏蓮花手捧經

上高香,點明燈

金橋路上好修行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兩千菩薩兩千經

兩千兩萬嘛呢訇

朝南上來觀世音

腳踏蓮花手捧經

上高香,點明燈

孝敬父母好修行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

十千菩薩十千經

十千十萬嘛呢訇

朝南上來觀世音

腳踏蓮花手捧經

上高香,點明燈

金橋路上好修行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

(從一念到十,反覆連續唸誦)

該經會由瑪尼甲巴主持。到會者每日三餐,由會議負責。每餐發炒米一升( 約三斤),每人一天兩個饅頭,兩個油餅,奶茶滿足供給。會期一般需要一千斤白麵、五十八石炒米(約14500斤),十二斗大米(約360斤)、三十斤紅糖、三十斤白糖、五百斤大麥、十車牛糞羊磚。

丹希格會(久留經會)——從六月初九至初十進行。任何人都可以參加這個會,每天唸經,由二個宰桑和八位達日嘎負責。

葛根耐拉經會(活佛盛會)——農曆六月十一日進行。這一天要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傳統民間體育活動。約需十個大銅桶、二十個小銅桶、二十個銅勺、三個銅盤、四十個小銅盤、二十把銅壺、十一隻羊、五百斤白麵、五十斤炒米、五十斤大麥面、五斤黃油、五斤紅糖、五塊磚茶、兩車牛糞羊磚。

巴依拉會(千盞經會)——農曆六月十二日至十八日進行。該會延續時間較長內容也較多,包括了宗教、政治和行政事務。經會第二天(十三日)上午,要從噶根倉畜群中挑選出十三匹黑色種馬(兒馬)、一頭黑牛、一隻白胸脯黑狗、兩隻烏黑的狗舉行放生祭奠活動。下午進行《誦頌會》。十四日上午放生沙拉希黑色兒馬,下午繼續誦經。十五日上午舉行“彌達爾”法會,轉彌達爾佛進行“查穆”舞會(跳禪。民間俗稱“跳鬼”)。下午誦經。十六日舉行從吉祥地送鬼活動,祭奠放生一匹赤色兒馬。十七日請朝格吉樂的茹格吉(超度魂靈活動)。全體喇嘛唸經並順時針環繞廟宇,跳查穆舞以求消災生福。十八日懲治犯人,進行本年度工作總結,研究部署下一年的工作任務。此次活動由會甲巴全權負責。大約需要一千斤白麵、十鬥炒米、三百斤大麥面、七斗大米、三鬥穀米、五斗粟米、十塊磚茶、五十斤牛奶、紅白、糖各三十斤、五十斤黃油、一斗食鹽、十車牛糞和羊磚。

除上述集中的宗教活動外,在農曆七月初一,要供奉達木楨佛並祭放一匹赤色兒馬。初三舉行法會,祭大文公敖包,放生一匹青色兒馬。初八至十四舉行宗喀巴法會。農曆九月十八至二十舉行千盞經會,也稱當希圪德經會。

摘編自《烏蘭察布文史資料 第11輯 烏蘭察布史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