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很多媽媽會發現: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孩子嘴裡就會經常說:“老師說的,老師說是這樣的,老師是這樣教的……”。當我們在家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不一定會聽我們的,有時候還會跟我們唱反調,甚至是無理取鬧。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都表現的那麼乖,那麼聽老師的話,而在家卻像個小魔頭一樣?下面我們就來一探究竟吧!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告訴你答案

在孩子上學之後,很多家長會發現:當我們教育孩子時,孩子經常會說:“老師就是這樣說的,老師說應該這麼做......”。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聽老師的話?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是因為老師對孩子比父母更好嗎?並不是;是因為老師給孩子買了更多的玩具嗎?也不是

在一個關於兒童的訪談節目中專家說了這樣一句話:

老師是孩子崇拜的對象,在孩子心中老師什麼都知道,是一位有知識的高深長者,是一本百科詞典,不管孩子問到什麼問題,老師們都是耐心的回答,直至孩子能理解,能明白。老師也從不會打罵自己,甚至對自己發脾氣。

貝貝媽媽下午去接貝貝放學,貝貝認真地和媽媽說:“媽媽,我明天要上圖畫課,可是圖畫本用完了,老師讓重新買一個,要皮兒上有個小兔子那種。”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接著貝貝媽媽帶著孩子去了文具店,可是沒想到樓下的文具店卻關門了。於是貝貝媽媽就打電話給孩子爸爸,讓他下班的時候順路捎來兩個本子回來。

過了一會兒爸爸回來了,掏出兩個挺精緻的本子遞給女兒:“吶,你要的圖畫本,好不好看?”

本以為女兒會開開心心的接過本子,沒想到貝貝接過去一看,眉頭一皺不開心地說:“哎呀,不是這樣的,我要的是皮皮兒上有小兔子的那種!”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不就是個封面圖案麼,小兔子、小鴨子、小猴子的有什麼區別嗎?反正裡面都是畫畫用的白紙。但女兒卻轉不過這個彎兒來,堅持說就要小兔子的,是老師拿著一本小兔子圖案的本子親口說的。

貝貝的爸爸和媽媽開導了半天,結果貝貝孩子堅持那句話:“老師就是讓買那樣的!”

然後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爸爸只好又去買了一個,最後終於買到了貝貝口中“那樣的圖畫本”。她也滿意了,不哭了。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特別聽老師的?

人人都有惰性,做事完全憑自覺的話,幾乎是不可能的。孩子也是一樣的。

學校裡有校規、班級中有班規,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幾乎都規定得明確而具體。這樣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就有種“有法可依”的底氣,所以效果也更好。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

以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也需要找一個孩子和家長都能心平氣和的時間,然後一家人討論“家庭守則”的具體內容,就相當於執行國家的法律一樣。

切記這樣做不是開“批鬥會”,而是每個人都能發表觀點,一家人都有話語權。同時開會的時候需要準備好紙筆,把建議和規則記錄下來。當然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視同仁的,都需要有獎勵和懲罰的措施,如果規則只是用來約束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覺得不公平,然後不去遵守。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列出規則的清單,包括獎勵的清單。這裡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針對比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用一些小紅星之類的獎勵,比如說達到一定的小紅星數量,我們就會獎勵玩具、禮物或者是一次旅遊之類的。

然後把所有你對孩子不滿意的、不可原諒的行為,就是把孩子的大問題給羅列出來,制定規則、獎勵和懲罰。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在大家心情都不錯的時候,跟孩子一起商定一下“家庭守則”的具體內容,可以包括作息、生活、學習等各方面,比如每天看多長時間電視、幾點鐘刷牙洗漱、獎懲措施等。為了讓孩子感到公平可信,可以適當加幾條針對家長的規則。

每當孩子有些出格行為的時候,不要急著批評,先委婉地提醒一下:“寶貝,按照咱倆一起制定的守則,你玩手機的時間有點超了哦!”

這時候,大多數孩子雖然有點不情願,但仍會選擇遵守規則。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通過制定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規則,讓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每個人的行為必須在一定的規則和邊界內。這就是自律。

目標之於自律,就像航海燈之於航向。燈不滅,船不偏,縱使有驚濤駭浪,也終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堅定而溫和的態度

我們總以為四五歲、七八歲的孩子是幼稚無知的,但實際上,你真的小瞧他們了。很多孩子在跟父母交往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鬥智鬥勇”的能力,最突出的兩點,就是“不斷試探”和“得寸進尺”。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比如,當孩子只想看電視而不想去寫作業時,當你催第一遍的時候,孩子會試圖用央求、撒嬌等方式“試探”你,要求多看一會兒。

如果你心軟答應了,那麼孩子就“得寸進尺”繼續看,等你催第二遍、第三遍,直到你動粗為止。這也是絕大多數家庭的常態。其實這就是孩子的不自律。

正確做法是,父母要給孩子一個簡單明確的指令,用堅定溫和的態度很有力量感,也能明確的告訴孩子他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培養一個好孩子,不僅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對未來社會負責。但是父母要怎樣成功的培養孩子以上這些自律的好習慣,還讓孩子遵守它呢?首先就需要讓孩子跟自己站在統一戰線

3~6歲是孩子性格、習慣養成期,這時候家長要學會利用繪本,讓孩子提前知道自己應該做的和應該改正的,也會變得更加配合,更加聽你的話。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為什麼推薦繪本呢?首先孩子對圖畫比文字更敏感,其次,孩子看繪本時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將自己帶入到繪本中的角色之中,這也正是孩子為什麼看繪本學東西快的原因。

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一旦錯過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把握孩子人格培養關鍵期

孩子的品格影響著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決定著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孩子是否寬容和慷慨?是否學會理解和同情?是否懂得珍惜和感恩?都會在家庭、學校和周圍環境中慢慢形成。好品格決定好未來,高情商更勝高智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孩子長成什麼模樣,更多是在於父母如何引導!尤其在3-6歲的時候,是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多數父母忙於工作,缺席了很多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

父母再忙我們也要抽點時間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有套繪本故事我最近一直在讀給孩子聽,分享給大家,尤其對3-6歲的孩子很有幫助。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在家卻不聽爸媽的?專家這樣說

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基本適應環境的能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是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的基礎。

我最近給孩子讀的這套關於專注力訓練的遊戲書《專注力訓練兒童益智開發遊戲書》孩子聽後變化很大,現在分享給大家。該套《專注力訓練遊戲書》共6冊,

是由多名育兒專家共同編制而成,從多個維度對孩子進行引導,能夠很大程度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