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預計今年生豬出欄量增長25%,肉價有望大幅回落

嘉陵:預計今年生豬出欄量增長25%,肉價有望大幅回落

南充市嘉陵區作為全國生豬外調大縣、省優質生豬戰略保障基地縣和省現代畜牧業重點縣之一,以建設現代文明畜牧業為方向,以保供增收為核心,從傳統養豬方式向生豬產業化轉型。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嘉陵區積極應對疫情,多舉措推進生豬產業復工復產,確保穩產保供。

龍頭帶動 助推產業發展

走進位於大通鎮大溝頭村的天兆核心種豬場,一棟7層的現代化全封閉豬舍映入眼簾。這座“種豬別墅”佔地面積雖然只有30畝,但能同時存欄5000頭種豬。

嘉陵:預計今年生豬出欄量增長25%,肉價有望大幅回落


據介紹,豬場內實行全封閉飼養,全場實行自動餵食、自動降溫、自動消毒、自動清糞等智能化養殖模式,十幾個人就能輕鬆管理幾千頭豬,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養殖場是樓房式豬舍,整個高度有30米,每層樓單獨隔離起來,形成一個非常安全的生物屏障,能有效防止疫病的發生和傳播,這種養殖方式成本比傳統豬舍低了20%。”天兆核心種豬場項目部經理張小龍介紹,天兆豬業以發展優質種豬繁育為主,近年來,公司先後在大同、安平、曲水等鄉鎮建成種豬培育場,採取“公司+扶貧合作社”和“公司+貧困戶”等模式,扶持3520戶脫貧戶養殖生豬,每戶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抓好基地建設,推進生豬產業化發展,近年來,嘉陵區在天兆豬業等龍頭企業帶動下,生豬養殖業蓬勃發展,2019年生豬出欄量44萬餘頭,年末存欄26萬餘頭。今年,全區還將再建規模以上生豬養殖場6個,計劃出欄量達到55萬頭。

規模養殖 實現增收致富

說到養豬場,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髒、亂、差”。3月20日,播報哥來到大同鄉超果院村生豬養殖合作社,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通風透氣的房屋、寬敞乾淨的豬圈,自動飲水設備、自動溫控設施等標準化養殖設備一應俱全。圈舍經過特殊設計,排洩物自行向下掉落,經人工收集後,養豬場內聞不到一絲異味。排洩物經過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液,供應給周邊農戶種植水稻、果樹和蔬菜,實現了種養循環。

嘉陵:預計今年生豬出欄量增長25%,肉價有望大幅回落


“眼下生豬價格波動較大,單打獨鬥的傳統養豬模式難以應對市場風險。一些農戶紛紛加入到村裡的養殖合作社,實現從分散養殖到產業化養殖的轉型,能有效應對市場風險。”超果院村黨支部書記李堯軍介紹,該村29戶村民集資200餘萬元,建起生豬養殖合作社,合作社採取“專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提高產業競爭力,目前,合作社年出欄生豬2300餘頭。

“加入養殖合作社這條路算是走對了。去年分紅加上在合作社幹活掙的錢,我家共收入了9萬多元。”超果院村村民唐玉秀說,生豬養殖合作社讓養殖戶擰成一股繩,增強了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嘉陵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任海軍介紹,近年來,嘉陵區全力推進32個生豬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新(改、擴)建規模養殖場20個以上,提高了生豬養殖規模和效益,降低了農戶的養殖風險,讓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政策保障 加大扶持力度

嘉陵:預計今年生豬出欄量增長25%,肉價有望大幅回落


“多虧了現在的好政策,我們養豬場才能這麼快投入運營。”近日,位於龍蟠鎮的黃土山養豬場,引進了首批1000頭仔豬。該養豬場佔地30畝,年出欄仔豬上萬頭。該養豬場負責人王梁介紹,在建設豬場過程中,區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等部門主動介入,提供環保方案與養殖技術,並按照新購買種豬5頭或仔豬30頭以上的養殖場,種豬按照1500元每頭標準補助,仔豬按照100元每頭標準補助,每個養殖場最高補助6萬元,給予養殖戶扶持。

“今年,嘉陵區再放大招,加大了政策、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任海軍介紹,嘉陵區最近出臺了生豬填槽補欄的補貼政策,還通過發放通行卡、派專人值守等措施,確保農產品及農用物資暢通,解決了飼料生產、經營企業的原料運輸、產品外調問題,確保飼料供給。疫情發生以來,嘉陵區積極做好防控工作,各鄉鎮畜牧獸醫站每天出動約100人次,對重點區域加大排查和監測力度,積極指導養殖戶開展消毒滅源。

眼下,嘉陵區正大力推進生豬規模健康養殖、防疫防病工作,讓全區生豬產業得到持續健康、安全穩定發展。

(嘉陵播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