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淼傑:疫情與中美貿易摩擦疊加下的中國經濟

餘淼傑:疫情與中美貿易摩擦疊加下的中國經濟

題記: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餘淼傑教授在“國家發展”系列講座的演講整理。“國家發展”系列講座已舉辦30多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推出在線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中國之後,又向全球蔓延,同時,中美貿易摩擦也還在繼續,這對中國經濟構成了疊加性影響。我從四個方面的進行分析:一是中美貿易摩擦的最新進展;二是未來中美貿易關係的研判;三是疫情對中國及全球經濟的影響;四是應對疫情的政策建議。

如何判斷中美貿易摩擦

我們先回顧一下中美貿易摩擦,因為這個影響因素並沒有消失,而且未來還會有新動作。

中美貿易摩擦正式開始於2018年3月,到2020年1月15日,雙方終於達成第一階段協議,耗時將近兩年,期間經過三輪五次加徵關稅。這裡不再一一贅述,我之前在很多評論文章裡都詳細講過。

梳理過去,當然主要是為了預判未來。去年12月1日的北大全球校友會上我就大膽預測過,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能在12月15日之內達成。當時距離協議真正簽署還有兩週左右時間。同時,當時的中美關係還受香港、新疆一系列社會事件的干擾,因此有人認為,中美貿易協議可能要取消或拖延簽署。

我的預判主要基於兩點:

第一,2019年10月10-11日,第13輪中美經貿談判中已達成初步意向,特朗普還準備邀請習近平主席在同年11月16日的APEC峰會上會面。雖然智利突發國內騷亂導致APEC峰會取消,但未必帶來根本影響。

第二,這是特朗普的關稅安排決定的。特朗普在2019年8月初已經明確表示9月份加徵第三輪第一波關稅,並將於12月15日對剩下的1620億美元加徵高關稅。當時間逼近,他面臨三種選擇:一是執行原計劃的加徵關稅,問題是12月15日臨近聖誕節,民眾採購需求極大,物價上升肯定要抱怨政府,不利於他的連任競選,因此,加徵關稅不是最優選擇。二是拖,這也很有可能。三是12月15日之前達成協議。如果沒有更多信息,特朗普到底選擇二或三很難判斷。剛好眾議院提出彈劾特朗普,四面楚歌之時,跟中國達成經貿協議成為特朗普轉移注意力的最佳選擇。同時,中國的態度一直很明確,不願意打貿易戰,對貿易協議一直本著合作、開放的心態。因此,最終結果如我所料。

如何看待人民幣匯率趨勢

2019年12月15日的國發院的國家發展論壇上,我也大膽地預測人民幣接下來將保持升值,3個月內對美元將升至6.8幾左右。這個預測也很快得到證實。我判斷的依據又是什麼?

第一、 短期來看,12月15日中美簽訂第一輪貿易協定有利於兩國經濟發展,但影響的程度有差異,反應在主權貨幣上,誰升誰貶取決於對哪一方的影響更大。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同一因素對兩個經濟體都產生正面影響時,小一點的經濟體受影響的力度會更大。如同分一個餅,小孩比大人更容易吃飽。

第二、 人民幣中長期到底是升還是貶取決於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如果中國經濟增速高於美國,人民幣會相對美元升值,反之貶值。儘管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但生產率增速比美國快,這決定了人民幣中長期會升值。

中美貿易戰之初,人民幣貶值很厲害,與大家的預期有關。因為最初多數人會以為中美貿易戰一旦打起來,中國經濟會一敗塗地。一年下來,事實證明負面影響比預期要小,加上中美第一輪貿易協議簽訂,情緒上也有利於人民幣升值。至於為什麼預判升值到6.8左右,這主要是基於經驗。

如何解讀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

對於中美貿易第一階段的協議,一種看法是中國讓步過多,早知如此,不如在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5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時就籤。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不要忘記,按美國當時的貿易條款,不要說中國不可能接受,連第三方的英國看了都覺得美國太過分。還有一種看法是既然讓步那麼多,我認為也不能這麼看。我們不妨仔細看看第一階段協議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 技術轉讓。美國要求中國在技術轉讓方面公開透明,中國表示沒問題。

第二、 食品、農產品貿易,尤其是擴大農產品進口。中國答應2020-2021年從美國進口農產品320億美元。

第三、 金融服務協議。首先,中國從2020年4月1日開始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允許美股獨資。其次,要求中國先後逐步放開銀行、證券、保險。

第四、 宏觀經濟及匯率穩定,匯率不能有競爭性貶值。

第五、 擴大貿易。要求中國在2020-2025年保持自美進口商品穩定增長,在2017年的基礎上,2020-2021年兩年內擴大進口2000億美元,2020年擴大767億美元,2021年再擴大1233億美元。主要是農產品、製成品、能源及服務等四大類產品。中國擴大農產品、能源、服務三大類的進口應該都沒有問題,但製成品可能要取決於美國願不願意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

總的來看,中國過度讓步的說法站不住腳。我認為這既是一個比較對等的協議,也體現了中國開放的信心。首先,協議裡所有條款都有一個對等要求,大都是雙向的。其次,協議明確美國有責任確保足夠的產品供中國購買,如果美方產品供應不足導致無法履行,責任不在中國。再次,協議中同樣寫明,如果美方提供的產品、服務質量不夠好而導致購買無法達成,責任同樣不在中國。至於說中國擴大進口的承諾,這本來就是我們一向的政策目標:美方應該無理加徵的關稅,中國願意擴大進口。不過應該注意的是,中方擴大進口不等於減少美方貿易逆差,因為有可能中方未來的出口增速更快。

同時,協議原文寫明,它不是強制性機制,而是一個雙邊安排,這跟2018年的貿易要求有很大不同。

另外,第一階段協議還強調加強技術轉讓的公平性,也意味著美國不能再說中國違反301條款,換言之,中國從來沒有承認過301條款的合理性。

如何研判中美貿易關係走勢

總體上,中美中長期的關係可以用12個字概括:有限合作、長期競爭、相互依存。判斷的依據有三點:一是美國已經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未來即便仍有合作,也不會像本世紀的前十年那麼好;二是中美的經濟結構以及彼此的經貿結構決定了兩國的關係是長期競爭關係;三是中美最後會完全脫鉤的可能性也不高,因為如今沒有一個產品是簡單的由一個國家生產,越是複雜的產品越是依靠更多的國家共同生產,然後進行裝配、加工、包裝。這種基於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依存關係難以徹底改變。

中美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有效期為兩年。這兩年裡,2020年是美國大選,特朗普當然希望中美關係平安無事,2021年也是中國的政治大年。所以2020-2021年中美關係總體相對平穩的概率大,貿易合作需求大於摩擦。

假如特朗普連任,預計對中國比第一任期更不友善。因為當前正是中國經濟總量趕超美國的敏感時期,美國自身的情緒更容易出現恐慌和複雜化,而且按照全球經濟週期的特點來預測,2026-2027年左右會有類似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美經貿關係將更加緊張,競爭有可能達到白熱化。直到中國經濟總量達到美國的1.2-1.3倍,美國對中國經濟的崛起習以為常之後,兩國關係才會重新迴歸。

如何看待疫情對中國的影響

這次疫情短期內對中國經濟定然帶來負面影響,主要看幾個指標:

第一、GDP增速。我個人判斷,今年4.5%的GDP增速沒有問題,但要達到5%或更高,需要更多政策組合拳。假設以5%的GDP增速作為基準,這個數據是基於1月份GDP6%,假設2月和3月GDP增速平均等於零,全年整體有10個月6%的GDP增長,則2020年全年GDP平均增速依然能達到5%,已經很不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今年全球的經濟增速預測是2.9%,發達經濟體全年平均經濟增速是1.7%,其中美國2.1%、歐元區1.4%、日本0.5%。假設中國經濟增速能達到4.5%甚至5%,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第二、國際貿易。個人判斷,今年一季度貿易逆差會在1000-2000億元,具體數據取決於3月份的出口。今年1、2月的貿易逆差為500億元,如果3月份進口和出口總體平衡,貿易逆差就是500億元,如果3月份出口少量下降、進口保持增長,逆差可能會達到1000-2000億元。不過總體上2020年全年貿易仍然維持順差,而且規模在2萬億元左右。2019年的貿易順差是2.9萬億元。

第三是通脹。2月份通脹情況應該比較好,從全年來看,通脹也不會有大問題。

第四是就業。就業存在結構性問題,如果疫情在4月前得到有效控制,不太會影響到大學生就業,但是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倒閉,技術院校畢業生和藍領工人就業會受影響,但整體上就業影響不大。

與非典比較,疫情短期的負面影響明顯比非典更大。首先,2003年非典時值全球化迅速發展,中國經濟也在上行階段,經濟增速在8%以上,非典疫情本身也遠沒有這次疫情嚴重。其次,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2020年的中國經濟規模是2003年的7倍,那時屬於粗放型增長,上升比較容易,現在集約型的增長就比較難。最後是消費方面,如今大家更加註意衛生防範,第一季度大部分人都宅在家裡,無疑有很多後續影響。

以上是疫情對宏觀經濟的總體影響。疫情對經濟結構的具體影響,也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受到的負面影響最小,尤其是種植業,因為剛好是春耕期間,大部分農民工無法復工,在家裡正好種田。但是養殖業,尤其是豬牛羊禽受到的負面影響明顯,估計一季度的供應量會小於2000萬噸。

第二產業受到的影響比較高。如果按規模分,大企業受影響相對小,中小企業受影響相對大,因為它們本來就貸款難,疫情之下資金鍊斷裂風險更大。如果按屬性分為外資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民營企業大部分都是小微企業;外資第二,主要是信心問題。

第三產業受到的影響明顯最大。快遞業以外的餐飲、住宿、酒店、旅遊、娛樂等第三產業基本上都在2月份斷掉,雖然文化產業還有在線業務支撐,但難以扭轉服務業整體的巨大負面影響。

如果我們從國際貿易的結構性影響來看,也有三點:

第一是貿易進出口方面,出口受影響大於進口。因為進口產品主要通過海運,大部分在一個月之前就已經從美國運出,進口即便有所下降,也主要是加工貿易部分,因為減少了從國外進口零部件。出口受國外疫情影響會更大,原因在於,疫情一方面會導致國內出口企業的停產或不完全復工、復產,二是海外疫情導致全球多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進行限制。但歐美的疫情嚴重之後,從第二季度開始,中國的出口肯定會急劇上升,進口相對平穩。

第二是貿易品類結構方面,加工貿易比一般貿易受到的負面影響大,因為加工貿易與全球產業鏈配套,現在全球產業鏈已經斷掉。

第三是國別貿易方面。今年中國完成中美貿易協議的進口總額總體問題不大。儘管如此,今年中美貿易順差還將有可能達到2400億美元,因為美國更需要中國產品。這也是為什麼在中美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中,中方承諾擴大進口,但不保證減少貿易順差。

如何看待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主要分析兩個方面:

一是對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影響。中國經濟是全球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號稱“世界工廠”,中國基本上是從韓國、日本進口核心部件,從歐盟進口原材料,然後加工和裝配,再出口到歐美。疫情期間我們停工停產,最先會影響日韓,無法再進口核心零部件,比如iPad和iPhone的核心零部件就停止進口,然後會波及歐美下游消費市場,歐美市場在疫情初期感受還不明顯,後期物價就會上升。疫情對產業鏈第二階段的影響表現在國外越來越嚴重,導致原材料、中間品和最終消費端都出問題,整個產業鏈斷掉並進一步放大影響。

二是對美股熔斷的判斷。美國的股票市場表現很差跟特朗普的政策有關係。最初特朗普並不重視新冠疫情,甚至想矇混過關,可是越缺乏透明有效的機制,市場的恐慌越大,因為未知意味著不確定,本身就會引發恐懼。資本市場沒有信心,股價自然就下跌。當然,黃金市場的下跌情形有所不同,可能是通脹緊縮的前兆,並不意味著全球經濟危機,關鍵取決於特朗普的後續措施是否得力。總體上,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並不致命,美國的經濟也有很大的韌性,但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肯定比中國大。

如何應對疫情的衝擊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調預期、增信心。調預期首先是把經濟增速預期降下來。GDP保6已經沒有意義和可能性。“保6”總有一年保不住,因為蛋糕越做越大。哪怕今年最後只有4.5%的經濟增速,也是一個很好的數字。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同時也是脫貧攻堅年。明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如果今年經濟能調好結構,更有利於“十四五”取得中高水平的經濟增長,反而是好事。

增信心體現在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在全球的世界工廠地位。之前,全球因為價值鏈,誰也離不開中國工廠。現在疫情蔓延到歐美各國,如果中國經濟恢復的速度更快,這一點將體現得更加明確。2008年中國跟德國的貿易就是如此。全球經濟危機之下,中國2008年出口下降16%,但德國下降更快,最終使中國2009年出口成為全球第一。基於此判斷,中國未來在全球中的經濟話語權會更大。

第二,更快降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缺一不可,要實行“雙輪驅動”。疫情導致大面積的企業無法準時復工復產,由於擔心中小微企業資金鍊斷裂,2月疫情期間,央行和相關部門的貨幣政策反應特別迅速。3月4日央行進一步明確,金融部門要按照“穩預期、擴總量、分類抓、重展期、創工具、抓落實”的工作思路,把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抓緊抓實抓細。

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理解近期貨幣政策的內涵:第一,靈活適度,以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LPR)潛力,貸款市場利率的報價要更加符合市場的報價。第二,用好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第三,加強先進製造業、脫貧攻堅、民生就業等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能力建設。第四,大力扶植小微企業,具體有兩個途徑來做這件事,既用好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的額度,又要讓3500億元專項貸款有效扶植小微企業。第五,房地產並非短期刺激經濟增長的適合手段。

貨幣政策很重要,但是隻有貨幣政策還不夠。經濟過熱時,貨幣政策用來降溫能立竿見影,但經濟遇冷需要升溫時,必須加上財政政策,而且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效果更好。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解決兩個最根本的問題,一是錢從哪裡來?二是錢用到什麼地方去?

對於錢從哪裡來。國家目前財政壓力已經很大,因為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在下降,隱形債務不斷上升,加上中央不斷要求減稅降費。重壓之下,財政如何開源?我認為有有三個主要渠道,分別是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自籌資金。預算內資金又來自三部分,預算內財政收入、財政赤字和其他調入資金。去年的數據顯示,預算內財政收入有近20萬億元,財政赤字是2.8%,如果今年財政收入與去年持平,財政赤字提高到3.5%,加上其他調入資金,今年預算內資金可能有26萬億元。國內貸款渠道來源主要是國債。自籌資金基本上有兩條來路,一是專項債,去年是2.15萬億元,今年可能有3-3.2萬億元,二是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即政金債。三大渠道累加,包括預算內資金、專項債、政金債、國內貸款等在內,今年國家財政資金新增總額應該有1.5萬億元左右。

對於錢用到哪裡去。核心詞是新基建。區別於傳統的“鐵公基”、隧道等基建,新基建主要是5G商用、特高壓、AI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物聯網、智慧城市,以及城際高速、大數據等投資建設,新基建的新不僅體現在投資領域新,而且突破了區域限制,只在人口流入和城市密度高的地方建設,既減少建成後的資源閒置,又可以全國受益。而且不僅能帶來硬件價值,還有軟性價值,比如提升營商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等。這些對培育經濟新動能和促進就業都非常有幫助。今年有800萬大學生就業,新基建覆蓋的產業偏重高新技術,對白領工人的需求更高。有人估算,今年新基建大概會有2400億元投入,佔全部基建投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擴大開放,重構全球價值鏈。個人建議,今年上半年應該擴大進口,下半年應該增加出口。首先是因為第二產業在2-3月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大,復工復產需要擴大進口。下半年要反過來,因為全球需要中國產品,出口也會比較順暢。

與此同時,穩外貿和穩外資也非常重要。中國海關最近的基本工作,就是提高通關效率,努力促進貿易的便利化以及投資的自由化。外資方面,一是要加強分類指導、精準扶持,保障外資龍頭股企業以及相應配套企業的復工復產,地方政府的幫扶政策可能要進一步體現在真正落實國民待遇,即對外資、民資、國企一視同仁。最近商務部正在籌備一個加工貿易基金,目的是將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二是親商工作,有的園區做得特別好,比如江蘇的工業園區有很多創新,在2018年全國眾多經開區中排名第一。三是擴大國內市場,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以前是廉價勞動力,現在來自於統一自由的國內大市場,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和進一步發展的可靠支點。

王志勤 整理

余淼杰:疫情与中美贸易摩擦叠加下的中国经济

餘淼傑,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學、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