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三明這個千年古村,是古代官道中轉站,故事來了!

紫雲山,矗立在萬山之中,雲霧蒸騰;良豐溪,波光粼粼,穿村而過,奔流不息。原生野性的山水,環抱著古村落。那條穿越光陰的寧洋古道,彷彿凝固了歲月,卻驚豔了時光。這就是永安市西洋鎮林田村。

山水林田!三明這個千年古村,是古代官道中轉站,故事來了!

紫雲山

望林田 田園風光美如畫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林田,深林中的田園。這裡地處永安市西洋鎮西南部紫雲山腳下,地形好似一把琵琶琴,四周層巒疊嶂,山峰緊密相連,有旖旎的原始風光,有返璞歸真的寧靜自然,有令人嚮往的田園風景。

行走在幽靜的古道上,老鷹在天空盤旋,幾隻山雀,忽然從眼前飛過,隱沒林中。陽光初露,田間覓食的白鴨悠悠然然。途中偶遇幾個過路的山民,或騎著摩托突突而過,或荷鋤緩緩走著。山清水秀的萬山叢中,村舍間裊裊炊煙,雞鳴犬吠。

“這是一棵百年奇樹。”西洋鎮文化站陳毅翔站長,指著古道旁一棵古樹介紹。據說,古時候,這樹上曾經掉下過肉,當地人把此樹稱為“肉樹”。“肉樹”樹高几十米,樹幹之粗要幾個成年人手牽手方能圍攏。此古樹何時栽種,已無法考證。從樹下經過的人換了一代又一代,古樹依然葳蕤,生機盎然。林田海拔較高,樹木生長較為緩慢,當地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從隨處可見的百齡老樹中體現。

山水林田!三明這個千年古村,是古代官道中轉站,故事來了!

百年古樹“肉樹”

林田村是個狹窄的盆地,空氣溫潤,陽光朗照,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生態環境。村民們利用周邊山林資源種植春桃、夏李、秋柿、冬橘。種出的水果水分充足、甘甜爽口,一年四季水果飄香。

春來觀春桃;夏來看李花;秋來品甜柿;冬來聞橙香。隨著水果種植產業不斷鋪展開來,每年來林田賞花、採摘水果的遊客驟增。村裡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將山水田園景觀與古道結合,讓遊客盡情尋古訪幽,體驗陶淵明詩中的農耕生活。在林田,遙望四周群山逶迤,西南巖頭山高拔陡峭,北面大嵐山巍峨聳立,南面還有一個有著詩意名字的高峰——紫雲山,高聳雲端。紫雲山,海拔1615米,素以雲霧、怪石、奇松、花海著稱。

山水林田!三明這個千年古村,是古代官道中轉站,故事來了!

林田村櫻花

據考證,北魏時期林田就有先民擇居,且取“木木為林,多口並田”而得村名。林田村屬延平府,明隆慶五年(1571年)北起永安南門、南至漳平雙洋的“寧洋官道”,是漳平、寧洋、永安三個縣交界地點,是通往閩南的中心樞紐。林田村即為“寧洋官道”的最南端中轉站,而“寧洋官道”最南端的紫雲山,是閩江水系和九龍江水系的分水嶺,其地理位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蚌口溪,來自紫雲山,穿山越嶺,自南向北,沖刷出兩岸嶙峋奇石,汩汨有聲地在林田村中穿流而去。溪流在林田地段稱“良豐溪”,溪流的下游是西洋鎮蚌口村。村民利用當地豐富的水資源,在地勢低窪的地方,挖魚塘養魚、種植水稻等農作物。

在林田村的下游蚌口村,良豐溪被攔截修建一級水電站。大壩阻擋的溪水,形成了美麗的湖泊。湖泊宛如鑲嵌在大山間的翡翠,山巒倒影,翠綠欲滴。遇到豐水季節,電站洩洪開閘,溪水氣勢磅礴,波濤奔湧,層層疊疊地奔騰而來,聲聞數里。溪水化作碎玉流珠,如煙如霧,在山間飄散開來,宛如仙境。水庫壩址上游控制流域面積達十幾平方公里,壩高13米,攔蓄著良豐溪上游年來水量2367萬立方米的水源,電站裝機容量1600千瓦。

高峽出平湖,美景入畫來。湖區群山圍繞,森林茂盛,植被優良,水質清澈。當地人為這個水庫電站起了個名字“西洪水電站”,取西洋和洪田的首字。因為蚌口溪水先流入西洋鎮的林田村,再流入洪田鎮忠洛村的畔溪自然村,而後流入西洋的蚌口村。西洪水庫電站解決當地村民們的照明和生活用電問題,也為當地的山水增添生機和活力。

探人文 千年文脈代代傳

林田,是一個有10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範氏先民在北魏時期已到此繁衍。

隋恭帝楊侑年(公元617年),西洋林田的柯姓人氏就在林田一帶定居了,至今1400年曆史。儒釋道在這裡交融,千年文脈在這裡傳承。宋代有過“九子十登科”的美名。林田村北端古道,有南宋熙元年的摩崖石刻——“淳熙立大田高平室主黍娘奉施謹題”,是為了歌頌黍娘奉施築路之功德,時人鐫刻在崖壁上,留予後人感念。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登上蚌口大西嶺山頂時,他被眼前的錦繡河山所吸引,欣然提筆在先鋒旗山的石壁上,留下了“碧水丹山”四字墨寶。當他和隨從行至市井繁華的林田良豐街時,決定留下來進一步感受林田村的民風民俗。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以及紅九團在古道行軍戰鬥,紅色旌旗飄揚古道。

林田自古就以村中間的河為界,分上寨和良豐街兩大部分。早在明朝萬曆年間,西洋墟市就漸趨形成,其中林田良豐街為最早設墟開市,每隔5天一墟。除了有些古民居建築物、“大嵐山禁劃碑”“石制旌表”等人文景觀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庵——棲禪庵。棲禪庵供奉有一塊石頭謂“石龍公”。傳說,早年,人們若是得了一些頭疼腦熱的病,到庵裡拜拜石龍公病就好了,這是林田人古代民間傳統留下的一種文化。

走古道 寧洋路上憶紅軍

林田,是一塊紅星閃耀的熱土。1929年中國工農紅軍首次出現在林田這片紅土地上,紅旗高高飄揚在古道上。

紅軍在村民的牆壁上,留下了許多紅軍宣傳標語、漫畫。現在還保存著當年紅七軍團在林田詹氏祖屋設立臨時指揮部的舊址。無數感人肺腑的故事在此演繹,林田已經成為一所沒有圍牆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1934年7月20日至22日,紅九軍團和紅七軍團先後在寧洋古道上的西洋鎮林田村駐紮。林田村現有的寧洋官道,過去是永安的南端中心樞紐站,而“寧洋官道”因有北上抗日先遣隊揮戈北上和紅軍轉戰解放永安,攻打寧洋留下的足跡,故後人將其命名為“寧洋古道紅軍路”!

山水林田!三明這個千年古村,是古代官道中轉站,故事來了!

寧洋古道

1936年春,閩西南第一作戰區第一遊擊支隊在政委張石頭的領導下,在林田與上石交界處與敵軍展開激戰。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勇往前行衝鋒,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有不少紅軍戰士中彈犧牲,沒留下姓名,但留下了信仰的火種。

青山處處埋忠骨,戰火烈烈鑄英雄。一座靜靜無名英雄烈士墓,就這麼安靜地安置在一個叫楊梅板山場的地方,它安放著兩位革命先烈的遺骸。1937年10月,紅軍第一遊擊支隊攻打銀坑土堡敵人,在激烈戰鬥中有紅軍多人英勇負傷,戰鬥中又犧牲了2名紅軍英烈。冒著被敵人砍頭的危險,趁著黑夜,當地百姓把烈士遺體抬回到林田村,葬在楊梅板山場。紅軍戰士忠誠於黨、能打敢拼的精神,播撒在林田這片土地上,牢牢紮根於百姓心中。為悼念革命先烈,牢記初心,不忘使命,西洋鎮黨委政府將此烈士墓,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當地,走寧洋古道紅軍路,也正在成為人們體驗紅色文化的一種方式,人們以這種方式紀念紅軍。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 作者 徐永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