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科幻動漫產生的動因

“動漫”的基本含義是動畫與漫畫的合稱,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中國的日本動漫愛好者最先叫響的。儘管在日本,漫畫(Manga)和動畫(Animation)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行業,且很少有人將之相提並論,但是“動漫”這個概念還是清晰的展現了當代日本漫畫與動畫業界在發展歷程中的相互滲透性。現今,廣義上的動漫還包含與動漫相關的各種產業與文化現象。

1947年4月,被後世稱為“日本漫畫之神”、當時年僅19歲的手冢治虫根據酒井七馬原作改編的連環漫畫《新寶島》由育英出版社刊行。這部漫畫是日本“新漫畫紀元”的開始。在這部漫畫作品裡,作者手冢治虫開始嘗試將電影的構圖和分鏡手法運用到連環漫畫的創作當中,具體做法就是將大小不同的畫格排列在一起,造成類似鏡頭推移的效果。另外,他還通過在畫面上繪製擬聲詞的方法,使無聲的畫面能夠表現出音響效果。這些對於傳統漫畫技法的革新,使得連環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紙上連續劇”,奠定了當代日本連環漫畫的發展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新技法的出現,標誌著漫畫創作的“動畫化”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後來,手冢治虫的這些創作手法,逐漸成了日本漫畫界的通行畫法,並發展成為一種比較易於掌握的成熟工藝,從而令日本漫畫的工業式生產成為可能。

戰後日本科幻動漫產生的動因

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公營及民營電視機構相繼成立,並投入運營。由於電視臺對電視動畫節目存在剛性需求,手冢治虫開創的新漫畫具有改編成動畫片的天然便利性以及新漫畫與電視動畫在目標受眾群體上的高度重合性,讓“動”“漫”融合成為了可能。而手冢治虫又親手開創了日本動畫製作的“手冢治虫”模式,使得日本的漫畫與動畫的橫向貫通最終得以實現,創造出了日本動漫的“二元一體”結構。

在日本動漫的發展過程中,科幻動漫是較早出現、並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的題材類型之一。究其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科幻文藝的舊有影響。對於戰後的日本人來說,科幻並不是什麼新事物。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在“文明開化”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引進西方文化,並努力吸收轉化,為己所用。在這個過程中,與科幻有關的各種文藝形式,也相繼傳入日本。1878年,川島忠之助翻譯的《新說八十天環遊地球 前篇》出版。此後,凡爾納的作品相繼被翻譯成日語,廣受歡迎,掀起了凡爾納熱潮。受此影響,貫名駿一在1882年發表了科幻小說《千萬無量 星球世界旅行/一名 世界藏》,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遊歷了各種星球,並體驗了不同星球中的科學文明和生活習慣、社會制度以及政治形態、思想等。從此,科幻文藝在日本紮下根。儘管從明治到昭和時期,科幻在整個日本文藝體系中算不上繁盛,但卻始終星火相傳,延綿不絕。而隨著科幻雜誌的出現,圖畫較之文字更具通俗性和傳播力的優勢便顯現了出來,著名日本科幻小說家海野十三就曾在雜誌上發表過科學漫畫。而手冢治虫在創作上深受海野十三的影響,兩人在精神上建立了類似師徒的關係。手冢治虫本人被稱為日本科幻界“戰前與戰後”的橋樑。而作為日本動漫的一代宗師,他本人對於科幻題材的偏愛,自然對科幻動漫的發展產生了“第一推動”式的重要影響。

戰後日本科幻動漫產生的動因

日本科幻作家:海野十三


第二,美國科幻文化的輸入。二戰中,日本是戰敗國。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長達6年的軍事佔領。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有計劃的在對日本社會進行經濟改造和政治改造的同時,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化改造。而隨著冷戰的爆發,美國對日本的文化滲透與改造,並沒有隨著軍事佔領的結束而結束,反而更為強化。在這個過程中,科幻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文化媒介。從被動的方面看,大量廉價的科幻雜誌(包括科幻漫畫雜誌)被當做駐日美軍的精神食糧(一說是貨船壓艙物)大量運進日本,並通過美國大兵之手,流散到日本社會中。大量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也隨著美軍一起,充斥於日本的電影院中。而在主動的方面,美國對日文化政策中極其強調雙向性,“兩國通過文化交流相互學習得以成長,並相互得利……日本人和美國人彼此應該相互尊重,日本人在雙向的文化交流中自發而充分的與美國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具體體現為邀請日本科幻作家赴美訪問,從日本引進科幻電影在美國放映,與日本合拍科幻電影,等等。

戰後日本科幻動漫產生的動因


戰後日本科幻動漫產生的動因


第三,出版及影視傳媒業的勃興。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通過自身的建設及對周邊國家的侵略與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二戰期間,由於長期戰爭帶來的損耗及美國對日本展開的大規模戰略轟炸。在戰爭結束時,日本在基礎設施等方面,基本上回歸到了前工業化時代。隨著冷戰開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日本的地緣政治作用再次突顯出來。美國隨即改變政策,扶植日本,再次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隨著工業設施的重建,日本的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帶來了對文化娛樂的巨大需求,促進了出版傳媒業的發展。而電視等電子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消費習慣,刺激了對新類型、新題材、新作品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