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大家從小學語文課本中都學過:愛因斯坦數學才考1分、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丟球、牛頓在蘋果樹下受到啟發、愛迪生擺弄鏡子救媽媽……

  信以為真的我們,長大後才知道被騙了。

  但也只有這些個名人才能被翻案,那些鮮有人提及的錯誤,就只能永久地沉澱下來。

  例如名為《一次特殊的實驗》*的課文中,就與同學們分享一個編好的故事:

  一天下班後,同事們都走了,白髮蒼蒼的卡爾·施密特博士仍在工作。

  他正要從南美洲毒蛇身上取血做化驗,兇猛的蛇卻趁他不備,咬了他一口。

  蛇毒侵蝕著他的生命,汗水在他臉上淌下,在生命垂危時,他卻選擇記錄最後的感受。

  這一份用生命留下的記錄,最終成了研究蛇毒的重要資料。

  *注:《一次特殊的實驗》是西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的課文,在教科版四年級下冊中叫做《血染的實驗報告》,同時經常出現在小學高年級閱讀題中。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課文中提到的卡爾·施密特,確實是一位令人敬重的爬蟲學家。

  他自幼生活在樹林邊的農場,一直對動物充滿興趣。

  從大學開始,他就決定將爬蟲學當做未來的研究方向,並以此努力著。

  從1916年入行,直到1953年,他從未停下腳步。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卡爾·施密特

  每一間博物館背後,都有許多的動物學家的探索。

  而在菲爾德博物館的爬蟲學博物館,不僅以“施密特”為名,其中多數館藏都是施密特的貢獻。

  他曾在不同博物館工作過,親自到國外收集標本,從策展助理成為獨當一面的總策展人。

  他為爬蟲學留下超過15000種爬蟲學文獻,為200多種兩棲動物或爬行動物命名。

  以這成績來看,施密特絕對是20世紀最重要的爬蟲學家之一!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Calamaria schmidti,通常被稱作“施密特的蘆葦蛇”

  無奈的是,最終讓我們認識他的,卻是一篇有誤的課文。

  文中除了施密特確有其人,時間、背景都出了錯,就連那條蛇都走錯了片場。

  在真實事故中,施密特確實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但這個事情,講真的也不是那麼光榮。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一點都不光榮好嗎?”

  與課本所說的時間不同,事情發生在下午1點。

  林肯公園動物園園長提著一條蛇登門拜訪,想請施密特幫忙鑑別。

  這是一條年幼的非洲樹蛇,從外形不容易判斷種類,但絕不是課文所提到的南美洲毒蛇。

  據記載,小蛇僅有指頭粗細,長約66釐米,花紋鮮豔,具體顏色卻沒有記錄。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施密特正與兩位同事一同研究這條奇特的小蛇。

  就在他要從同事手中接過小蛇時,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一般觀察蛇的時候,都會抓住蛇頸部,讓蛇的腦袋不能自由轉動,避免被咬。

  但施密特拿蛇時位置偏後,給蛇留下了迴轉的餘地,頓時被蛇咬傷左手拇指根的側面。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眼看鮮血頓時從創口溢出,他沒有絲毫驚慌,先將毒血排出並止血。

  作為一個爬蟲學家,施密特馬上就想到:這是多麼珍貴的第一手體驗數據啊!

  他與同事們都判斷沒有危險,常年與蛇打交道,他自認自己的判斷可信。

  儘管有輕微的不適,他始終堅持不做任何多餘的處理,以免影響到數據記錄。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隨後的24小時內,施密特詳細記錄了中毒過程。

  在他的記錄中,細緻到每餐食用的食物,以及去了哪裡遊玩,什麼時候想吐之類的。

  他描述到當天傍晚感到噁心、發燒,逐漸有強烈的寒戰和搖晃感,還有牙齦出血的經歷。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報紙刊登報道中,園長手拿肇事小蛇的照片

  次日凌晨醒來,在排尿時他發現小腸輕微出血。

  同時他還感覺腹痛難受,斷斷續續睡到早4點,用了一支灌腸劑,才稍有緩和。

  目前為止,無論牙齦出血或是尿血的量都不大,但是出血從未中斷。

  因為不適感和疼痛,施密特一整夜睡睡醒醒,直到早上吃了早餐才感覺好得多。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早餐過後,施密特就呆在家中靜養。

  他感覺良好,十點的時候還給館長打電話,打算次日就恢復上班。

  哪知道午飯過後,情況卻突然惡化。

  施密特不斷嘔吐,呼吸越來越困難,迅速趕來的醫生施以搶救也只是短暫的好轉。

  待到3點送到醫院時,施密特已經無法搶救,死於呼吸停止。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芝加哥論壇報》上的報道

  《芝加哥論壇報》跟蹤連載了施密特“自體實驗”的全過程,才讓這件事情被更多人瞭解。

  屍檢發現,施密特的眼睛、肺部、腎臟、心臟、大腦多處出血,死因歸結為幾處腦出血。

  施密特最終死於蛇毒,但並不像課本中說的那樣,在5個小時內迅速身亡。

  他的死因也不是因為遭遇劇毒,而是輕忽了小蛇的毒性。

  這對於一位經驗老道的爬蟲學家而言,可謂是一次搭上性命的失誤。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那條小蛇因為還未成長起來,毒性較弱,反倒達到了“溫水煮青蛙”的效果。

  對蛇毒的錯誤估計,是他之所以錯過治療的主要原因。

  因此,課本的魔改,也是對逝者經歷的不尊重。

  所幸有一點沒有說錯:施密特留下的“死亡日記”,是蛇毒研究史上一份重要的資料。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多數人不可避免地會有對蛇的恐懼。

  對蛇毒的瞭解,正是為了讓我們找到正確應對方法,而不至於一味驚恐。

  蛇是捕食者,毒液是它賴以高效獵食的超級武器。

  其主要成份為毒性蛋白質和多肽類,約佔蛇毒粉末淨重的 90%至 95%,其複雜的組成組分使蛇毒具有各種強大殺傷力。

  蛇毒主要分作三類:神經毒素、血循毒素和混合毒素。

  課文中用“四肢麻木”形容施密特被咬後的感受,應當屬於神經毒素的表徵之一。

  而在實際情況中,多個器官出血應當是血循毒素的效果。

  當然混合毒素也不容小覷,除了以上兩種毒素混合,還有促凝、抗凝組份和一些酶等,不同組成造成的傷害也不同。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神經毒素顧名思義,能阻斷神經之間的信號,使其功能喪失。

  輕則肌肉麻痺或是行動受阻,嚴重如麻痺呼吸肌,則可能引發窒息,或是損傷骨骼、肌纖維,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血循毒素則是進入血循環系統,可分作心臟毒素、細胞毒素、出血毒素。

  通過破壞器官乃至細胞,使獵物死於心肌梗塞、持續出血、腎小管壞死,而且重要器官遭到破壞同樣也會有生命危險。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如果算上混合毒素,蛇毒帶來的損傷更是五花八門。

  也不要忽略了感染以及過敏的可能性!即使是無毒蛇咬傷都可能在鬼門關上走一遭。

  幸好,蛇毒成分複雜,也代表著這會是一個醫學寶庫。

  鎮痛、抗菌、降壓止血這些簡單運用已經做出一定成績,在抗腫瘤、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方面也有不錯的潛力。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蛇毒使血液凝結

  其實除了個別性情暴躁的蛇類,多數蛇類並不如想象中的危險。

  甚至一些蛇類有些害羞怕人,當你們偶遇時,一般蛇跑得比你還快。

  但也不能輕忽蛇出於本能的攻擊,偶遇蛇時還是儘量避免受傷為上策。

  可以選擇打電話找專業人士處理,有經驗的話,也可以小心驅趕。

  如無必要,放雙方一條生路。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如果不小心被蛇咬傷,可以簡單以傷口判斷:雙孔傷口一般為毒蛇咬傷。

  此時,摘除所有首飾,清洗傷口、小心拔出殘留毒牙,同時按壓排毒血,再在傷口近心端綁上繩子。

  以上操作基本可以續命,但也有需要注意的細節:

  清洗傷口用75%酒精、高錳酸鉀溶液或肥皂水清洗,沒有條件也可以用礦泉水;

  綁繩子是為了延緩毒液流入心臟,但一段時間需要鬆開一下防止組織壞死,不要太緊留一指縫隙,以免過分壓迫,鬆開後血流加速;

  因為最佳的治療仍是求醫,最好拍下蛇的照片供醫生判斷;

  不能奔跑、飲酒,儘量保持平靜,血流才不會加速;

  切割傷口、火燒傷口、自行截肢、口吸毒液,都會擴大傷害,因視情況採取此類措施。

他取蛇毒做實驗不慎被咬,生命最後一刻不自救卻選擇記錄真實感受

  必須強調的是,這些措施都是續命而已。

  蛇毒、過敏、感染,這些可能遇到的問題,只有一個地方有把握都對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