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長江中下游重要城市

揚州


揚州市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長江中下游重要城市


一、城市概況

揚州市位於江蘇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是長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揚州是國務院1982年公佈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近7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文物古蹟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傳統城市格局和風貌較為完整,是一座“通史式”的城市。21世紀以來,揚州榮獲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等眾多獎項,大大提高了揚州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展現了揚州城市特質。

二、歷史沿革

揚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歷史上的揚州,原為古代九州中的一州。春秋時代(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蜀川上建築“邗城”,“邗城”是歷史上最早的揚州城。

戰國楚懷王於公元前319年將邗城重加修築,改稱“廣陵城”。秦亡後,西楚霸王項羽曾準務在廣陵建都,故又稱“江都”。漢初劉邦封其侄劉濞為吳王,建都廣陵。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廣陵城改為南兗州、吳州等名稱,自此次築廣陵城以來,城垣雖有興廢,而廣陵城址未曾改變。直到隋初,隋文帝楊堅設置揚州總管府,從此揚州城始有“揚州”之名稱。

唐代揚州經濟發達,城市規模大,以蜀岡分為兩個部分。蜀岡之上的“子城”和蜀岡之下的“羅城”。兩城相互連貫,規模宏大。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在城東南角另築新城,當時稱為“周小城”。不久又對城進行了一次改築,叫“州城”。

北宋統一後,揚州為廣陵郡,治所以周小城為基礎,改周小城為宋州城。南宋年間,將原北宋的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和加固,並改北宋州城為大城,即宋大城。

元代揚州由於戰火,只剩下蜀岡宋大城的一部分。明初,在宋大城西南修築起新城。至明中葉,在城東至大運河邊已形成一片新市區。嘉靖時,在揚州城東的商業區又築一道城牆,稱新城,又稱東城。原小城稱為舊城。

清揚州城沿襲明城之舊,僅於舊城南門(安江門)外增築了一段城牆。晚清至抗日戰爭後,城鄉建設緩慢。新中國成立以前,市政公用設施簡陋。新中國建立後,揚州城鄉建設進入改造發展的新階段,規劃佈局總體控制較好。

三、歷史文化價值

1、歷史悠久的商業港埠城市

揚州是一座與古運河共生長的文化名城。歷史上,由於運河航運的發達和城市的地理優勢,揚州成為江南聯繫皖、贛、湘、鄂等地的南北交通的要衝,也是歷代鹽運中心,工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在文化交流與傳播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歷史上聞名的商業城市和中外友好往來的港口。

2、不斷演進形成的歷史性城市景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歷史性城市景觀(Historic Urban Landscape)保護理念,將城市視為一個進化的有機體。歷史性城市景觀由具有文化和自然價值的歷史層積所界定,反映了城市的歷史和當前發展的動態疊合,是自然環境和人工建成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揚州城池修建年代早,延續時間長,文化層次豐富,脈絡較為清晰,經過各歷史時期的城市建設積澱,在不斷演進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性城市景觀。歷代古城與古運河、瘦西湖等自然環境景觀的關係不可分割,湖城相依的城市形態決定了揚州長期以來的總體格局,隨著歷代城池的疊加,形成了由古城遺址、瘦西湖風景區以及東市西府的明清揚州城構成的“兩古一湖”整體格局。古城遺址、歷史城區和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所形成的獨特的城市文化景觀,揚州城市具有文化價值、自然價值和風景價值的典型的歷史性城市景觀。

3、整體格局保存完好的古城格局

揚州古城整體格局保存較為完好,明清揚州城具有“逐水而城、歷代疊加”的空間特徵,城河環繞、“東市西府”雙城街巷體系基本得以延續。由歷史街區、傳統街巷和歷史水系構成的歷史文化風貌極富地域文化特色,且整體保存較為完好。此外,揚州素有“巷城”之美稱。以明清揚州城為主體所構成的歷史城區內,現存的歷史街區仍相對較好地保存著宜人的街巷尺度、平緩開闊柔和的天際輪廓線和勻質細膩的城市肌理,是古城生活魅力的展現。

四、地方特色

揚州歷史遺蹟眾多,文化氣息濃厚,藝術品位較高。以文學、書畫、戲曲、民間工藝、宗教、商業等為代表,城市文化體現出“雅俗共賞、南北交匯、東西兼融”的多元化特徵。

1、城市人文特色

揚州傳統人文特色資源較為豐富,包含了由揚州學派、揚州佛教、鹽商文化、揚州八怪、揚州書院等形成的地方文脈特色;由揚州雕版印刷、揚州漆器、揚州玉器、揚州剪紙、揚州盆景等構成的揚州民間工藝特色以及由揚州評話、揚州清曲、揚州揚劇等組成的傳統演繹活動。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地方文脈、民間工藝以及演繹活動的載體,其人文環境與人文活力亦十分明顯。

2、民眾活動特色

揚州在歷史上曾是消費城市,它的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以商人、市民和文士為主體創造出來的揚州文化。時至今日,揚州仍然保留了濃郁的市井文化,“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非常生動的描述了揚州人悠閒自得的生活方式,很切合當今人們對“慢生活”的追求。沿北城河的冶春、紅園茶社以及花鳥魚蟲市場就是體現揚州人這種生活方式場所,特別是花鳥魚蟲市場,雖說有點雜亂,但恰恰是揚州人悠閒生活方式的最生動體現。

五、重要文物和歷史建築

揚州市區範圍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國家級文保單位17處,省級文保單位29處,市縣級文保單位221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313處。此外,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市區範圍內包含5條河道、8個遺產點。

六、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揚州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54項,其中世界級3項,國家級16項,省級46項,市級189項。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81人,其中國家級21人,省級82人,市級278人。

七、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遺留保存較為豐富,能夠比較完整、真實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較多文物古蹟、近代史蹟和歷史建築,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地區。《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為整體保持和延續揚州名城特色與風貌,根據歷史城區傳統街巷、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的保存、分佈狀況,劃定東關、仁豐裡、灣子街和南河下4片歷史文化街區。

1、東關歷史文化街區:東至泰州路,西至國慶路,南至東圈門——三祝庵——地官第一線,北至個園及卞總門一線,用地面積約32.47公頃。

2、仁豐裡歷史文化街區:東至小秦淮河,西至迎春巷、史巷,北至舊城七巷,南至甘泉路,用地面積約12.07公頃。

3、灣子街歷史文化街區:東至皮市街,南至風箱巷-梅花書院東-廣陵路一線,西至國慶路,北至古旗亭街-蓮橋東巷一線,用地面積約32.5公頃。

4、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北至廣陵路,南至南河下、新大樹巷一線,東至居士巷、徐凝門路一線,西至渡江路,用地面積約22.35公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