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這真的是讀完碩博後才懂得的道理

前幾天,在知乎中無意中看到一則“有哪些東西是你讀研究生以來才懂的

”的帖子,頓時心裡“咯噔”一下。

鑑定!這真的是讀完碩博後才懂得的道理

是啊,雖然博士已經畢業了,但究竟碩博這麼多年期間究竟有哪些收穫,還真的沒有仔細想過。從第一次發論文的喜悅,到失戀的痛苦不已,再到師生離別的依依不捨,剪不斷、理還亂。


冥思苦想了三個晚上,才從無數的思緒中梳理出最重要的5條收穫。


01、思維方式比具體知識更重要


“如果說本科是知識的學習,讀研就是思維方式的訓練。”

這是剛讀研時“老闆”上課說的第一句話,我現在仍然銘記於心。


鑑定!這真的是讀完碩博後才懂得的道理


他還對我們說:

“研究生3年你們學的原理、實驗方法等等,只要畢業後不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半年內就能忘得一乾二淨。

但是,你們還是要好好學,因為讀研鍛鍊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原理從何而來?課題有幾種解決方案?除了最常規的方法,有沒有其他捷徑?不同方法背後思路的區別在哪裡?等等,這些才是你們真正需要掌握的東西。

做實驗和寫論文是為了拿學位,但除了學位,對你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的確,只要你思考了、實踐了,哪怕知識全忘光了,但思維方式永遠都是你的。

如果說學習的專業知識像是採摘的蔬菜,那麼思維方式更像是如何用最高超的廚藝把蔬菜做成美味佳餚。

讀研期間,鍛鍊思維模式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薦使用思維導圖和常做PPT彙報,真的是科研利器,簡潔明瞭,層次遞進,幫你學會深層次思考。


02、開明的導師是最大的幸福


說實話,很多人讀研並不是為了科研事業而奮鬥終身,也不一定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順順利利畢業、拿到學位才是終極目標。而能否按時畢業的決定權還是攥在導師的手中,所以,遇到一位開明的導師真是太幸運了。


鑑定!這真的是讀完碩博後才懂得的道理

因為,一位真正開明的好導師,不會硬逼著你每天必須打卡上班,不會規定你必須在實驗室工作多少小時,也不會限制你必須在什麼時間內發表多少篇論文。


更為重要的是,他(她)會因材施教,為你指明讀研前進和後退的道路:


當你願意潛心致力科研時,他(她)會竭盡全力,為你提供最好的物質保障和人脈資源,讓你全身心地去閱讀最頂尖的論文,接觸最優秀的領域專家,參與重要課題的研究,多出高精尖成果。


而當你對自己並沒有過高要求,只是想拿到學位,或是根本不想從事相關科研工作時,他(她)也不會強人所難,而是會告訴你最低的畢業標準,並在關鍵的節點提醒你,有時甚至會在危難時刻幫你一把。


其實,對於那些決心要走科研道路的人來說,導師開明與否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對於那些不那麼熱愛科研的人(這類人比例相當高)來說,遇到開明的導師則是你最大的幸福


幸運的是,我導師那是“相當相當”的開明。


你若問:能開明到什麼地步?


他可是我所在專業的全國大牛,國家級、部級、學校級之類的所有榮譽都拿遍了,不過也快到退休年紀,一切都看的很開,不再醉心於什麼項目課題,也不想為難學生。


所以,還沒等我們表達想搞科研或是隻拿學位的意願時,他直接對我們幾個博士說:


“我只希望你們把畢業論文和小論文做好,安安穩穩畢業,回去當大官、賺大錢就行了(可憐我現在連個小官都不是,收入勉強餬口)。”


當時我們幾個感動的不要不要的(暴露了,我也是屬於大多數人)!!


不過,必須要補充的一點是,即使是再開明的導師,也可能與其他人存在著利益紛爭。所以,對於導師之間、師生之間的爭執,你要儘可能遠離。始終記住自己的最終目標是順利畢業,其他不關你的事,不要在背後隨意議論,更不要參與其中,這是由血和淚總結出來的教訓。


03、讀書是一輩子的享受


讀研的本質,其實就是讀書。

讀研期間,只要你安排得當的話,會有大把的時間去讀書(當然是指專業課之外的書)。

有一次與一位理工科女博士聊天,她竟然連唐朝的開國皇帝是誰都不知道(可不是李世民噢),還說包拯包青天是明朝的清官,OMG!!

原來,在她的學習和生活中只有專業書籍、文獻和Paper,其他的書一律不看。博士博士,要博覽群書才是。

根據人人網調查的數據顯示,中國每人每年平均的讀書量是4.39本。


鑑定!這真的是讀完碩博後才懂得的道理


最令人詫異的是,我們的鄰居韓國人均卻達到了11本,而不是國人印象當中的只有整容、歐巴和泡菜。

現在真正能沉下心來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是研究生也不例外。

我深有感觸的是,實驗室裡每天都會上演同一幅眾生群像圖:所有人都在低頭刷微博、聊微信、看抖音、看電影、打遊戲,真正讀書的幾乎看不到。

有幾次我在看歷史、散文之類的書,明顯感到自己成為其他人眼中的異類。細想一下,在被快餐式娛樂包圍的時代,還有多少人會捧上一本好書細細品讀?


鑑定!這真的是讀完碩博後才懂得的道理


確實,啃一本好書不像刷抖音那樣,在短短几十秒內就能讓你捧腹大笑,也不像網絡上的小說,每時每刻都有作者精心鋪排的爽點,讓你愛不釋手。

不過,讀書帶來的收穫不是單靠娛樂、金錢和物質來衡量的。

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但讀書卻能經歷千百種人生。

讀書有時並不是為了追求什麼,而是享受這個過程。

讀書多了,就感覺像拿著竹籃去打水,無論你打多少次,永遠都得不到水。但最終你會驚訝地發現,籃子會變得越來越乾淨。

這時,你才恍然大悟,原來“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並不是一個笑話。讀書這件事情從一開始,其意義就在於把籃子洗乾淨。


04、做事千萬不要拖拉


所有研一新生剛開學的時候,都會興誓旦旦地告誡自己,要拿出考研期間的那股拼勁,珍惜研究生的大好時光,莫做一個懶惰的人。

可事實是,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沒有堅持下來。即使能夠堅持下來的,可取得成果究竟有多少,恐怕我們自己也不太敢去面對。

實驗室裡,可能每天都會上演同一出好戲:


今天開工搞課題,要加油了!從早上8點開始醞釀情緒,先吃了一包薯片、一隻鳳爪、三個小麵包,喝了兩杯酸奶。然後泡一壺玫瑰花茶,花10分鐘啜飲,之後再刷刷手機,看看新聞,聽聽音樂。最後,才打開空白的Word文檔,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整理思路,感覺靈臺空明,心平如鏡。然後,然後,就睡著了……


鑑定!這真的是讀完碩博後才懂得的道理

聽起來好笑的同時,你是不是有似曾熟悉的感覺,其實這個現象就是拖延症。

毫不誇張地說,大多數研究生搞科研都有拖延的毛病,拖到最後不得不做時才匆匆忙忙動手,做出的結果自然也不是很理想。過後,雖然也會對自己拖延悔恨不已,但到下一個科研項目時卻依然如故。

數學上有一個有趣而讓人深思的計算,0.99的365次方等於0.0255,而1.01的365次方等於37.78。以1為原點,這種計算可以看作是每一天少做一點和多做一點的巨大區別。

所以,在讀研期間,記住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明確的目標,不要拖延。每天早上起床後,都把當天所要完成的工作列出清單,根據重要性和緊急性區分,制定計劃安排。


利用好每一分鐘,給每一件事情都確定出時間的下限,具體到幾分鐘、一天或者一個星期內完成。千萬不要說“等我有了時間……”之類的話,這永遠是漂亮的藉口,如果總是說的話,等你畢業了,那件事還沒來得及做。


05、勇敢地說“不”


以前自己也是不會拒絕別人的人,覺得如果拒絕別人會對不起對方。

但是,現在我要告訴你,學會拒絕真的很“爽”。

鑑定!這真的是讀完碩博後才懂得的道理


而且你真誠地拒絕別人,別人一般也不會有什麼意見。如果你拒絕了別人,對方真的有意見,那更能說明你的拒絕是正確的。

有一段時間,我手頭項目沒有做完,還要準備專業評估材料和幾篇小論文,真是手忙腳亂的。可導師準備出書,除了讓我校對,還要讓我做幾個案例模板。

關鍵是製作模板使用的軟件我不熟悉,加之手頭上的任務還很多。反覆糾結了兩天,最後膽戰心驚地和導師商量,讓同門的師弟去做,原因是他專門學過相關的軟件,相應模型也比我精通,而且最近比較清閒,總之就是一句話,他比我更適合做這件工作。

本以為導師會發脾氣,結果並沒有,通過一番溝通以後,這件事最後落實到了師弟身上。

從那之後,自己也慢慢開始會拒絕別人,學會說不,比如說別人請代寫論文、論文掛名之類、借錢消費之類事情,真的可以為自己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屬於正常範圍之內的科研、求助還是可以的,不能顯得太過自私,畢竟師生情、同門情也是讀研期間不可或缺的。

你可能會說:兄弟,讀研期間你的收穫也膚淺了點吧,還有愛情、學位、獎金、人脈之類的哪?

確實,對於讀研的收穫,這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我覺得,不管有何得失,讀研的經歷,本身也是一種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