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馬昕:方艙醫院是此次抗擊疫情的一大創舉

3月10日,武漢第一家方艙醫院——武漢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休艙,作為援助醫療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參與了武昌方艙醫院建立、運行、休艙的全過程。方艙醫院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中國衛生雜誌記者近日專訪了華山醫院副院長、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領隊馬昕。

【戰疫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馬昕:方艙醫院是此次抗擊疫情的一大創舉


第一個溫暖,也是第一個警示

中國衛生:華山醫院對於湖北的支援如何突顯“應急”關鍵詞?除了醫務人員,方艙醫院還需要哪些人員、物資的支持?

馬昕:

2月3日,我們接到通知,作為“國家隊”的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整建制待命,我是我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領隊。

通知隊員集合很方便,因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本來就有固定人員名單,我們每年至少兩次進行演練,涵蓋野外生存、疫情防控等。救援隊根據地震、疫情等情況的不同配備不同的人員,此次疫情以呼吸、感染、內科等相關學科為主。隊員都是資深醫生和護士,生活閱歷、工作經驗豐富、抗壓能力強。救援隊不只有醫生、護士,還有電工、司機、廚師等後勤和工程人員,還有裝載了大量藥品、檢驗檢疫設備、防護用品、生活用品、食品等的手術車、重症轉運車、醫技輔助車、生活車、水電車、物資運輸車等6輛大型移動醫療救援車,就是要讓隊員可以在野外獨立生存,展開就是一家小型醫院,迅速接收病人,“整建制”“移動野戰醫院”的形式是國家儲備,為我們出發支援武漢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戰疫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馬昕:方艙醫院是此次抗擊疫情的一大創舉

2月4日,華山醫院赴鄂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開拔。移動救援車連夜把物資運往武漢,我們則跟東方醫院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一起乘坐火車。當時車上沒有其他人,我們兩支隊伍各坐一節車廂,一路向西。雖然每個站臺都停,但沒人下,只有各地救援隊的隊員上車。

當晚,到了武漢,站臺上除了醫療隊員,空無一人。走出火車站時,只聽得到心跳聲、腳步聲。出站後接我們的是兩部大巴,巴士司機非常友好,告訴我們上了車什麼也別碰,這句話給了我們第一個溫暖,同時又給了我們第一個警示:危險就在我們旁邊。

我們穿行在武漢曾經繁華、當時卻空無一人的街道上,旁邊的樓宇燈火通明,我能感覺到,燈光後面那些居家隔離的居民能通過窗戶看到一支支救援隊奔向工作場所,那時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什麼是逆行。當時隊員的心情很複雜,不清楚去哪兒、接下來等待著我們的是什麼,充滿了未知。

到了駐地,武漢給我們安排的住宿條件不錯,每個人都是單間,這是符合院感要求的。當地為我們準備了飯菜,雖然談不上可口,但那時武漢條件很艱苦,有一口熱飯就已非常感激了。然後,我們給隊員開了個簡短的會,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做好準備。

每個動作看似簡單,背後都有艱辛的故事

中國衛生:華山醫院緊急醫學救援隊2月4日晚到達武漢,支援建設的武昌方艙醫院2月5日晚就正式投入使用,這麼短的時間如何實現工作交接?

馬昕:

2月5日一早,我們來到洪山體育館,成為第一批進駐武昌方艙醫院的醫療隊。我們按平時訓練的一樣展開車輛,然後工人進場,當時的武漢招不到工人,剩下的工人工作強度非常大,他們在體育館裡搭床、搭隔斷,醫生護士到體育館裡幫他們設計流程。

一開始我們的設計只能收治30名患者,但是外面等待的病人太多。2月5日22時,我們開始收治病人,當天一下就收治了500名病人。那一天我走了3萬多步,當時不覺得,但是回到房間時感覺是真累。武昌方艙醫院是武漢首個接收患者的方艙醫院,一共只花了29個小時的準備時間。

雖然我們回到駐地已是第二天一兩點了,但是五六點又趕快回到方艙醫院去安撫病人,與後勤人員溝通,一切要符合醫療需求,缺什麼趕緊補,剛開始非常焦灼,像吵架一樣。

【戰疫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馬昕:方艙醫院是此次抗擊疫情的一大創舉

方艙醫院的建設運行是個系統工程,每一個動作看似簡單,但是背後都有很艱辛的故事。高峰時,武昌方艙醫院有800個病人,第一時間全部供應飯菜非常困難,外面還有那麼多等待的病人,有時還有重病人需要立刻轉院,但醫院沒有空床。方艙醫院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初期病人,感染性強,院感防控做不到要出大事情,這裡還不像在醫院有正規流程,需要重新劃分、隔斷、設計流程。方艙醫院除了醫務人員,還需要電工、環衛工人、警察等的支持,對於不是學醫出身的他們,必須進行培訓,前前後後我們一共院感培訓了1000多人。

從最初的“一窮二白”,最後我們一起扛過了道道難關,醫患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做一套操、同在一個微信群,有了單循環空調,電力、飯菜也保證了。3月10日下午,最後一批患者出院,在運行了35天后,武昌方艙醫院休艙。華山醫院醫療隊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其他13支醫療隊800多名醫護人員共同奮戰,在洪山體育館開設病床784張,累計收治患者1124人,累計出院833人,累計轉院291人,實現了病人零病亡、零回頭,醫護零感染。

在洪水前迅速建立堤壩

中國衛生:您覺得此次疫情中,方艙醫院起到了哪些作用?

馬昕:

武昌方艙醫院最早投入使用、最早成立臨時黨委、最早有患者出院、最早開始進行病人心理疏導、最晚一個休艙,給其他方艙醫院提供了經驗,鐫刻在了歷史的畫卷裡。

我們要把堤壩攔在洪水前面,如果還有病人沒有及時收入,那就可能一傳十、十傳百,因此,方艙醫院是此次抗擊疫情偉大的創舉,以移動醫院為主,利用當地的校舍、體育館等開展救治工作。武漢一共16個方艙,1萬多張床位,迅速把所有感染源進行隔離和收治,床位數超過了病毒的擴散速度,把傳染源控制了,傳播途徑就控制了,繼續努力就能取得最終勝利。

未來疫情可能會再有,那時候我們有了更多經驗,我們知道如何利用運動場館、校舍,迅速形成病床和控制傳染源,甚至大型校舍、體育館建設過程中都要考慮這個功能,這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儲備,在疫情、地震、洪水甚至戰爭中都可以派上用場。而且,每個城市都要進行儲備,平時做好沙盤推演,明確哪些地方可以被徵用,哪些場館、學校可以當做臨時的避難所,當做戰時醫院使用。武漢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借鑑的例子。一開始,大家對方艙醫院也有擔憂,醫務人員擔心這麼快時間建起來的方艙醫院能否達到良好的效果,地方政府能否提供堅強支持。現在來看,方艙醫院非常成功,救治模式也非常好,獲得了廣大病人的認可。方艙醫院不是醫院單獨運作的,而是個政府強力支持的工程,當疫情來時,當地政府、建設部門能各司其事、通力協作,就能形成合力。


中國衛生雜誌記者 劉也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