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祕“邿國之史”......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文物名片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鄺冢遺址


鄺冢遺址位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太平街道鄺家村西南400米處,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最深達6米以上,目測為一處高出地面約3米的高臺。1973年,考古人員在先行區太平街道鄺家村挖了一條探溝,發現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龍山、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等時期的陶、石、骨器共80餘件,包括國家二級保護文物——商代蚌魚鉤、春秋陶壺、戰國陶豆等文物。從地層和出土的文物來看鄺冢的歷史應該是從龍山一直到秦漢,跨度達兩三千年之久。這處濟北平原上的高臺,因為緊鄰鄺家村而得名鄺冢。

1995年,鄺冢遺址被濟南市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1、記載

歷史記載


民國《濟陽縣誌》記載:“冢至西北距邿城三里。世傳此冢為邿王點將臺。邿於春秋魯襄公十三年滅國。後臺上庭宇漸就傾塌,風雨摧殘,遂成古冢。然迄今數千年,高可數仞,大有畝餘。”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報紙刊登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2012年10月16日,濟南時報第B22版考古濟南《國內罕見商代蚌魚鉤藏身鄺冢遺址》中寫道:在濟陽縣太平鎮鄺家村西南400米處,有一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鄺冢遺址。


專家調查


濟陽縣博物館原館長熊建平在《山東濟陽縣鄺冢遺址調查》中寫道:鄺冢遺址位於濟陽縣城西12公里,是近年來通過文物普査發現的一處內涵比較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址。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2、傳說


鄺冢遺址所在地北側有一個邿城村,老百姓傳聞那裡是邿國的都城,而鄺冢遺址被百姓傳為邿國點將臺。民間還有傳說鄺冢遺址是百姓驅鬼祈福之地。過去,村民曾在鄺冢挖過地窖放地瓜,後來因為擔心破壞了此處的風水會帶來厄運就把地窖回填了。在村民看來,這處傳說中的邿王點將臺充滿了神秘色彩。


“邿國故都”之傳說

熊建平同志前些年搞文物普查時,鄺家村的支書跟他說:“在位於鄺冢遺址北500米處翻地時,在底下一兩米深處發現有城牆遺址。”不過,目前在地表看不到痕跡,鄺冢遺址是否是邿城故地,尚需考古發掘證實。

村裡也有老人說,以前這裡的耕地上還留有很多夯土城牆殘存部分,但是隨著這些年的耕種,這些殘存部分漸漸被削平了,當地至今還流傳著神秘邿國城牆每60年現身一次的說法。


載邿國之“史”


邿國,又名寺國、詩國,出土青銅器銘文作“寺”,《公羊傳》作“詩”,是周代山東地區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妊姓。《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夏,邿國發生內亂,分裂為三,魯國出兵救援邿國,並趁機吞併了邿國。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公羊傳》


關於邿國地望,歷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話認為在今濟寧邿堆。《左轉·襄公十三年》杜預《注》:“邿,小國也,任城亢父縣有邿亭。”《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水經注》對邿國地望的記載與杜預一致,後來史志也多遭此說。如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謂:“今濟寧州南五十里有亢父城,又有邿城在州東南。”另一種說法認為在今濟陽縣境。《大明一統志》卷二十二:“邿城,在濟陽縣西二十五里,古小國,春秋魯襄公取即此。”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之卷三十一:“新市城,(濟陽縣)西六十里,故邿城國地......又縣西二十五里邿城,志以為春秋時邿國也。”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大明一統志》中關於邿國的描述

解邿國之“謎”


1995年3月至5月,山東大學考古專家對位於山東長清縣的仙人臺邿國貴族墓遺址進行了發掘,遺址共發現墓葬6座,分佈有一定的規律。其中六號墓居然出土了十五座鼎。古人說:“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許正是因為遷國後不守禮法、政治混亂,才被魯國藉機滅亡。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山東大學考古專家接受採訪


鄺冢遺址北側的大邿城村和小邿城村以及被稱為邿王點將臺的鄺冢遺址為何都被百姓傳為邿國故都?梳理現有線索,山東大學考古專家認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邿國初位於平陰以東,因戰略位置險要,故在齊勢西擴的壓力下約於春秋中期早段南遷,在漢晉任城亢父邿亭立國,平陰故地成為齊之邿邑。南遷後邿國遺民不食魯粟,回遷至今大邿城、小邿城村處,並將鄺冢遺址命名為邿王點將臺,盼望有一天邿王拜點名將,重整旗鼓,光復舊國。


另一種可能是邿國最初封國在今天大邿城、小邿城村處,當前建有防禦敵人的城牆,後因種種原因南遷至今山東長清區,進而因為分裂被魯國滅亡。理由是仙人邿國墓地最晚的一座5號墓所屬時代恰好與邿國滅亡時代相當;並且《春秋左傳》中記載,在魯境以北的平陰縣境內,有地名邿和邿山。至於魯境內以南的邿,因為是漢代人的說法,也不能輕易否定,就像春秋時期存在過上邳、下邳和上曾、下曾一樣,當時也可能有南北兩個邿國。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大邿城村


“鄺冢遺址”之傳說

民間關於鄺冢遺址的傳說可謂豐富多彩,曾有人說每到夜幕降臨,鄺冢周邊火光通明,方圓數里可見遠處星星火光,因此百姓對此地都充滿敬畏之情。關於鄺冢遺址的傳說可謂無奇不有,但最多的還是此處附近居民祈福驅鬼之說。


借物之說


相傳早期,群眾居民家中有紅白喜事需要宴請親朋好友之時,因古時都在自己家擺席設宴,故需要大量的桌椅板凳和碟盤碗筷,而此物日常百姓家中都是適量囤積,難得一次性拿出這麼多,為一事去買也很是奢侈,故百姓常常租借。


鄺冢遺址便是百姓借物之地,聽當地老人相傳,假若誰家有事需要大量借用桌椅之物,可提前一日晚上去鄺冢高臺處祈願,說明家中事由以及所借物品和數量,完畢可回家。待第二日日出之前去昨日祈願之地便可見所需物品齊齊整整的擺在那裡。物品用完切記要如數完好送回,如有不小心損壞的物品也要說明原因隔日買完再補上。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當地村民接受採訪


祈福之說


早些時候,百姓相對比較迷信,對鬼神之說甚是迷戀,鄺冢附近當地百姓相傳鄺冢裡住有萬事靈通的神仙。當時人們對周易八卦之類深信不疑,他們認為嬰幼兒極易被不明之物驚嚇,總是啼哭不止。


於是,但凡家中有幼兒莫名哭鬧以及發燒萎靡不振者,其家中老人都會帶著些許貢品前去鄺冢高臺處祈福,希望鄺冢中居住的神仙能夠把附著在幼兒身上的不明物驅走,安撫幼兒身心。據當地老人傳言,祈福回來之後,家中幼兒即日便可安然無恙、歡蹦亂跳。


關於鄺冢遺址的傳說,人們不一而足,見仁見智,當然這種虛無縹緲的鬼神之說必定是沒有證據可以考證的,但這些流傳了上百年的民間傳說也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這種傳奇色彩還是與當時的邿國都城密不可分。鄺冢遺址,因為古老,才有故事;因為古老,才會神秘;因為古老,才會傳承......這些傳說,不僅僅是人們飯後的茶餘談資,更是人們對歷史的敬仰,對古老文化與文明的緬懷。


3、發掘


如果說關於鄺冢的傳說是沒有歷史考究的,那麼鄺冢出土文物的發掘卻是有證可依的。鄺冢被髮掘是從1973年開始的,發掘過程中出土大量文物,它們都真真切切飽含著歷史氣息。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王爾俊同志曾在遺址上試掘一條長2、3米的深溝,挖至地下2.35米時,由於地下水湧出,被迫停工。而就是在這條小小的探溝裡,考古人員就發現了包括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和商、西周、春秋戰國的文物80多件,呈現出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四五十年前,這裡曾是打靶的靶場,高臺正好可以擋子彈,後來靶場撤銷,附近的村民開始在上面種地。如今在冢上,古代的碎陶片仍隨處可見。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鄺冢周邊


其中有灰陶三足盤(殘)、商代蚌質魚鉤、淺褐陶器之鑿形足及石鏟、石刀等,為龍山文化遺址。遺址地表散落大量陶片,以商周時期居多。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鄺冢出土的鹿角


遺址在文化層之上有40—60釐米厚的耕土層與擾亂層,其下分別為東周、西周、商、 龍山文化層。共發現陶、石、骨器等共80餘件 (包括採集),其中陶器40件,石器10件,骨器27件,蚌器5件,青銅器1件。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鄺冢出土的春秋灰陶罐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鄺冢出土的東周灰陶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在探溝中發掘出的一件獨特的商代蚌魚鉤,國內罕見。其屬於國家二級文物,保存在濟陽區博物館,見證了3000年前黃河下游先民的漁獵生活,也為研究我國古代魚鉤歷史、漁獵生活提供了重要資料。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鄺冢出土的商代蚌魚鉤——國家二級文物


四五十年前,鄺冢遺址曾是打靶的靶場,高臺正好可以擋子彈,後來靶場撤銷,附近的村民開始在上面種地。如今在冢上,古代的碎陶片仍隨處可見。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⑥】鄺冢遺址:追溯“龍山文化”,揭秘“邿國之史”......

鄺冢上的陶瓷碎片


價值

4

無論是鄺冢遺址本身,還是鄺冢北部的大邿城村和小邿城村都與邿國密不可分。無論是傳言,還是歷史考證,鄺冢遺址終究還是與邿國“糾纏在了一起”。邿國這個國小位卑,卻講大排場的國家,雖在戰亂分封中被吞併,卻也在歷史上被記上了一筆。根據其出土的文物,可見其在視死如歸的觀念影響下其墓葬排場之大。


王國維有言:“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這便是“二重證據法”的來歷。考古發現的歷史信息不僅能驗證傳統史書記載的真實性,而且能夠彌補許多缺失和不足。比如邿國這樣的一眾小國,博弈於大國紛爭之間,自己只是歷史的犧牲品,為史官所不屑,但藉助今人考古得以重見天日,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如果不是考古,如果不是鄺冢、大邿城村和小邿城村,我們也不會知道邿國這個神秘的古國。


鄺冢遺址作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境內的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其出土的文物對於我們研究歷史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實物資料。鄺冢遺址經考證與邿國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邿國文明是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古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根據出土的文物可以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歷史追溯到4000多年前,也更加印證了先行區境內歷史悠久,文化傳承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