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法院“12345”工作機制助推審判質效提檔升級


三河法院“12345”工作機制助推審判質效提檔升級



為實現綜合審判質效明顯提升,力促主要審判質效指標持續向好,三河法院堅持以規範管理為出發點,以精細管理為突破口,狠抓落實“12345”工作機制,全力助推審判質效提檔升級。

“1”是緊緊牽住一個牛鼻子。即緊緊牽住審判質效這個“牛鼻子”,把2020年作為“審判質效提升年”,“一把手”親自謀劃部署,黨組成員親自推動督導,員額法官全員參與落實,切實把開展“審判質效提升年”活動與“三創四建”、司法改革以及疫情防控等工作有機結合、統籌推進,確保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2”是不斷強化兩個管理。強化審管辦管理效能,充分發揮態勢快報、深度分析、督促辦理與整改通報四項職能,在審限管理、預警告知、質效通報上著力,實現“監督覆蓋全員、管理貫穿全程、權責無遺漏、管理無縫隙”。強化院庭長監督管理,

反覆強調審判權是由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的,而不是由員額法官獨立行使的,有效加強對“四類案件”的監督管理。同時落實院庭長帶頭辦案制度,黨組成員帶頭網上開庭,為提升審判質效發揮了示範表率作用。

“3”是切實開好三類會議。開好審判質效述評會,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員額法官逐人彙報,班子成員逐人點評,對照短板弱項,分析原因所在,堅持立行立改,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確保全年審判執行質效向上向好、成效明顯。開好專業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會議,推進專業法官會議制度規範化建設,嚴格落實審判委員會議事程序和議事規則,將專業法官會議作為審委會的前置過濾程序,建立擬提交審委會討論案件的審核、篩選機制,發揮法官在辦案中的主導性、基礎性作用,推進疑難案件雙層把關、層級會診,更好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4”是矛盾分流四級過濾。強化“兩個一站式”建設,落實分調裁審工作機制,通過分級過濾糾紛實現繁簡分流、提升案件質效。

分流導訴源頭過濾。設置分流導訴臺,配備導訴人員,積極進行法律諮詢和釋法答疑,根據訴求性質引導當事人通過訴前調解或立案訴訟等方式解決問題。同時,對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或不屬本院管轄的案件,向當事人說明原因,告知糾紛解決的途徑或方式。人民調解訴外過濾。對進入法院的矛盾糾紛,首先導訴分流到人民調解室,強化與行政爭議化解中心、三河市道交糾紛調解委員會、醫療糾紛調解委員的對接,強化與各鎮司法所、人民調解員的聯動,整合全市民調資源,實現矛盾糾紛訴外化解。登記立案訴前過濾。落實登記立案制度,牢牢把握立案政策標準,將“登字號”糾紛訴前分流與“無訴訟鄉(鎮)村(街)”創建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各基層法庭、“一鄉一庭”及法官工作室職能優勢,開展送法下鄉、法制宣傳、指導民調、司法確認等工作,促進基層盾糾紛自治化解。調解速裁繁簡過濾。將立案受理案件按照繁簡標準合理分流到調解速裁組和普通民事組。優化配置五支調解速裁團隊,加強團隊之間協調配合,通過案件類型化審判、類型化調解、類型化開庭,促進調解速裁集約高效,用更少人員辦理更多簡易案件,用更多人員辦理疑難複雜案件,實現“簡案快審、繁案精審”。

“5”是全力搭建五大平臺。搭建電子訴訟平臺,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通過“隔空立”、“遠程調”、“雲開庭”等方式,推動各項訴訟活動全流程網上辦理、各項指標數據穩中有進,便利了群眾維權,節約了訴訟成本。疫情防控期間網上立案、網上繳費、網上質證、電子送達等多項指標數據排名位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搭建司法公開平臺。堅持依法公開審判制度,充分發揮庭審網絡直播和上網裁判文書的“窗口”效應,將審判活動置於人民群眾的廣泛監督之下,提高庭審質量和裁判文書質量。同時,嚴格落實每庭必錄要求,提高庭審錄像率。搭建改革創新平臺。開展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回頭看,協調各方推動綜合配套措施落實落地,健全員額法官統籌管理辦法,進一步落實司法責任制。深化內設機構改革,提高院庭長和業務部門負責人的審判管理能力,加強新型審判團隊建設,更好適應形勢任務需要。搭建教育培訓平臺。完善法官教育培訓體系,創新“網絡+”培訓方式,分層分類分崗位開展培訓,加強業務指導,統一裁判尺度。加強對民法典及各類新出臺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學習消化,樹立審判中出現的爭議問題,推動全院業務能力提升。

搭建考核評價平臺。認真貫徹落實 《全省法院審判質效考核評價辦法》,全面準確掌握涉及基層法院的考核評價內容,重點對第二章“基層法院審判業務考核評價部分”共計25條內容進行細查細看,對考核標準、計算公式熟記於腦、內化於心,強化考評結果應用,保持優勢指標,提升弱項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