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區2020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卷


虹口區2020屆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試卷

高三語文 試卷 2019.12

一 積累應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錦江春色來天地,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樓》)

(2)__________________,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踏莎行·_________》)

(3)姜夔的《揚州慢》中用擬人的手法表達痛恨戰爭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選擇。(5分)

(1)小明學習遇到困難,老師想寫一句話來鼓勵他,以下內容合適的一項是( )。(2分)

A.尺璧非寶,寸陰可惜 B.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C.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D.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鄉村治理不僅僅是一個治理實踐過程,更是一個文化積澱過程。

①而價值整合是最為基本的一種功能

②任何社會中人的價值觀念總會存在差異

③文化具有社會整合、社會導向等重要功能

④統一的文化薰陶往往能促進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逐步形成大體一致的社會觀念

A.③①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二 閱讀 7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3-7題。(16分)

①在2019年7月6日召開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②良渚古城建造於約公元前3300-2300年間,距今五千年左右。除了世界遺產的光環,"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令人振奮的另一層意義是,中國五千年前文明史終於得到國際承認。

③良渚申遺成功的意義,第一是古城,這個良渚王城,是中國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話,形成了神話敘事的核心話語系統。良渚文化的價值最高的是早期神話,因為王城廢棄了,神話流傳下來。所以神話遠比王城重要。良渚遺址中發掘出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遺址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龍鳳崇拜的物象敘事,一直延續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這些神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共同性與統一性。

④德國哲學家謝林曾說:"一個民族,只有當他們認同了共同的神話時,它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在華夏民族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神話起到了精神滋養作用,文化認同作用,其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圖騰文化的認同、至上神靈的認同。

⑤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曆史,其實有文字記載的不過三千多年,之前還有一兩千年的歷史如何確認?"神話"是重要的確認方式,這裡的"神話"當然不是語言的傳說,而是_________________。

⑥神話流傳有三種途徑。第一種是用語言文字記載下來的神話,如大家熟悉的"盤古開天地"、"女鍋造人"等神話傳說,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記載,也有民間口頭傳承,我們稱為神話的語言敘事;第二種是和信仰結合,比如祭祀儀式、以儀式演述故事,比如端午競渡,這些行為傳述著古老神話,我們叫神話的行為敘事;第三種是和物質形式和圖像景觀結合起來的敘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繪畫,以及建築等,我們叫神話的物象敘事。

⑦良渚文化時期還沒有文字,無法靠語言記錄,古老的祭祀儀式現在也無法完全重視,其文化特質主要只能通過墓葬文物來推斷,那麼最為重要的,就是物質圖像部分所表現出來的神話故事。

⑧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璧、玉瓊等等,都是重要的禮器,這些玉器對稍晚的龍山時代諸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分佈範圍達到大半個中國。玉文化的傳統一直延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周札·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也就是說用璧祭天,用琮祭地。兩千年前的文字記載,與五千年前的考古文物契合一致。天地神話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創世神話,良渚王城考古遺址成為中國最高王權掌握主流信仰神話的有力證據,是成熟的中華文明精神體現,具有文化源頭的深刻意義。

⑨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節玉琮",是關於天地自然崇拜的禮器,內圓外方的形制,暗合"天圓地方"的神話觀,十二節和天文曆法上的十二個月應該有關聯,是古人對天地日月的時間記錄。天圓地方的觀念,這和後來中華文化的天地觀念是一脈相承的。

⑩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遺產是它奠定了中國統一的神話文化基礎。"天圓地方"的概念從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壇、社稷壇,以及現代的中華世圮壇,有一條清晰的傳承線索。五千年的不間斷的中華文明,良渚文化就是源頭的直觀呈現。

⑪良渚文化時期,龍鳳兩大文化文匯,也是中國創世神話發展的大事。上海福泉山的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龍紋,成為後來龍文化最典型的紋飾之一,這是良渚文化後期,夏禹龍文化東進南下的標誌性事件,中華文化從此走向了龍鳳呈祥的新時代。

⑫良渚文化構建了中國創世神話的基本譜系。中國神話的多元發生,在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的龍紋,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鳳紋就已經出現了。經過數千年的演進和交流,這些主流的多元文化於五千年前在良渚交匯整合,形成的關於天地神話、關於龍鳳神話敘事,以及至上神的敘事和崇拜,形成了早期中國統一神話文化的源頭,關於天地日月神話、關於龍鳳呈祥神話、關於至上神像的崇拜,是民族的共同的神話敘事,成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前提。神話是良渚文化的靈魂,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3.分析第④段畫線句的作用。(3分)


4.根據上下文語境,在第⑤段空格處填入恰當的句子。(2分)


5.下列對有關良渚出土的"十二節玉琮"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十二節玉琮"內圓外方的形制象徵天圓地方的觀念。

B."十二節玉琮"印證了《周禮》中關於天地崇拜的記載。

C."十二節玉琮"的十二節意味著古人對日月的時間記錄。

D."十二節玉琮"是良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祭天禮儀用器。

6.下列推斷與文意不一致的一項是( )。(3分)

A.良渚文化申遺過程中,神話所起的作用比王城大。

B.考古文物是確認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依據。

C.中華文化中神話流傳的歷史已經有五千年了。

D.良渚文化在中華文化中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7.作者認為良渚文化形成了中華神話的核心話語系統,綜覽全文,概述其理由。(5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8-11題。(15分)

父親 劉亮程

①我們家搬進這個院子的第二年,家裡的重活開始逐漸落到我們兄弟幾個身上,父親過早地顯出了老相,背稍重點的東西便顯得很吃力,嘴裡不時嘟囔一句:我都50歲的人了,還出這麼大力氣。

②他覺得自己早該閒坐到牆根曬太陽了。

③母親卻認為他是裝的。他看上去那麼高大壯實,一隻胳膊上的勁,比我們渾身的勁都大得多。一次他發脾氣,一隻手一撥,老三就飛出去3米。我見他發過兩次火,都是對著老三、老四。我和大哥不怎麼怕他,時常不聽他的話。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一到這個家,他便把一切權力交給了母親。家裡買什麼不買什麼,都是母親說了算。他看上去只是個幹活的人,和我們一起起早貪黑。每天下地都是他趕車,坐在轅木上,很少揮鞭子。他嫌我們趕不好,只會用鞭子打牛,跑起來平路顛路不分。他試著讓我趕過幾次車。往前走叫"呔球",往左拐叫"嗷",往右拐叫"唷",往後退叫"縮"。我一慌就叫反。一次右邊有個土疙瘩,應該喊"嗷"讓牛向左拐繞過去。我卻喊成"唷"。牛愣了一下,突然停住,扭頭看著我。我一下不好意思,"嗷、嗷"了好幾聲。

④我一個人趕車時就沒這麼緊張。其實根本用不著多操心,牛會自己往好路上走,遇到坑坎會自覺躲過。它知道車軲轆碰到疙瘩陷進坑裡都會讓自己多費勁。

⑤我們在太平渠使喚老了3頭牛。有一頭是黑母牛,我們到這個家時它已不小歲數了,走路肉肉的,沒一點脾氣。父親說它8歲了。8歲,跟我同歲,還是個孩子呢。可牛隻有十幾歲的壽命,活到這個年齡就得考慮賣還是宰。黑母牛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副木訥神情。鞭子抽在身上也沒反應。抽急了猛走幾步,鞭子一停便慢下來,緩緩悠悠地挪著步子。父親已經適應了這個慢勁。我們不行,老想快點走到想去的地方,擔心去晚了柴被人砍光草被人割光。一見飛奔的馬車牛車擦身而過,便禁不住掄起鞭子,"呔球、呔球"地叫喊一陣。可是沒用,鞭子抽在它身上就像抽在地上一樣,只騰起一股白土。黑母牛身上縱縱橫橫地爬滿了鞭痕。我們打它時一點都不心疼。我們似乎覺得,它已經不知道疼,再多抽幾鞭就像往柴垛上多撂幾把柴一樣地無所謂了。它乾的最重的活就是拉柴禾,來回幾十公里。遇到上坡和難走的路,我們也會幫著拉,肩上套根繩子,身體前傾著,那時牛會格外用力,我們和牛,就像一對兄弟。實在拉不動時,牛便伸長脖子,晃著頭,哞哞地叫幾聲,那神情就像父親背一麻袋重東西,邊喘著氣邊埋怨:我都快50歲的人了,還出這麼大力氣。

⑥父親一生氣就嘟囔個不停。我們經常惹他生氣。他說東,我們說西。有一段時間我們故意和他對著幹,他生了氣就跟母親嘟囔,母親因此也生氣。在這個院子裡我們有過一段很不愉快的日子。後來我們漸漸地長大懂事了,但父親也漸漸地老了。

⑦我一直覺得我不太瞭解父親,對這個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叫他作父親的男人,我有一種難言的陌生。他會說書,講故事,在那些冬天的長夜裡,我們圍著他聽。母親在油燈旁納鞋底。聽著那些陌生的故事,感覺很遠處的天,一片一片地亮了。我不知道父親在這個家裡過得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他把我們一家人接進這個院子後悔嗎?現在他和母親還有我最小的妹妹和妹夫一起住在沙灣縣城。早幾年他喜歡抽菸,吃晚飯時喝兩盅酒。他從不多喝,再熱鬧的酒桌上也是喝兩盅便早早離開。我去看他時,常帶點菸和酒。他打開煙盒,自己叼一根,又遞給我一根菸——許多年前他第一次遞給我煙時也是這個動作,手臂半曲著,伸一下又縮一下,臉上堆著不自然的笑,我不知所措。現在他已經戒菸,酒也喝得更少了。我不知道該給他帶去些什麼。每次回去我都在他身邊,默默地坐一會兒。依舊沒什麼要說的話。他偶爾問一句我的生活和工作,就像許多年前我拉柴回到家,他問一句"牛拴好了嗎?"我答一句,又是長時間的沉默。

8."我都快五十歲的人了,還出這麼大力氣。"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請對此加以賞析。(3分)


9."牛"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請加以分析。(4分)


10.結合文中描寫,分析"父親"的形象。(4分)


11.有人評價劉亮程的散文"樸實理智",請結合本文加以賞析。(4分)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4題。(8分)

【雙調】慶東原

(元)白樸

暖日宜乘轎,春風宜試馬,恰寒食有二百處鞦韆架,對人嬌杏花,撲人飛柳花,迎人笑桃花。來往畫船遊,招颭①青旗②掛。

[注]①招颭:招展,飄揚。②青旗:青色的酒旗。

12.下列關於本作品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1分)

A."雙調"是曲牌,"慶東原"是曲名。

B."雙調"是宮調,"慶東原"是曲牌。

C."雙調"是曲牌,"慶東原"是曲調。

D."雙調"是宮調,"慶東原"是曲頭。

13.從表達的情感看,下列作品中與本作品最接近的一項是( )。(2分)

A.關漢卿《南呂·四塊玉·別情》

B.馬致遠《越調·天淨沙·秋思》

C.馬致遠《雙調·壽陽曲·遠浦帆歸》

D.張養浩《中呂·上坡羊·潼關懷古》

14.本作品對花的描寫生動傳神,請加以賞析。(5分)


(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5-20題。(19分)

①曾孝序,字逢原,泉州晉江人。以蔭補將作監主簿,監泰州海安鹽倉,因家泰州。累官至環慶路經略、安撫使。過闕,與蔡京論講議司事,曰:"天下之財貴於流通,取民膏血以聚京師,恐非太平法。"京銜之。時京方行結糴、俵糴之法,盡括民財充數,孝序上疏曰:"民力殫矣。民為邦本,一有逃移,誰與守邦?"

②京益怒,遣御史宋聖寵劾其私事,追逮其家人,鍛鍊無所得,但言約日出師,幾誤軍期,削籍竄嶺表。遇赦,量移永州。京罷相,授顯謨閣待制、知潭州。復以論徭事與吳居厚不合,落職知袁州,尋復職,再知潭州。

③道州人叛,乘高恃險,機毒矢下射,官軍不得前,於兩山間僕巨木,橫累以守。孝序夜遣驍銳攀援而上,以大兵繼進,破平之。進顯謨閣直學士,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繕修城池,訓練士卒,儲峙金谷,有數年之備,金人不敢犯。

④高宗即位,升延康殿學士,召赴行在。既而青州民詣南都借留,許之。

⑤先是,臨朐土兵趙晟聚眾為亂孝序付將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歸。孝序責以力戰自贖,定乃以言撼敗卒,奪門斬關入,孝序出據廳事,瞋目罵之,遂遇害,年七十九。城無主,遂陷。後贈孝序五官,為光祿大夫,諡威愍。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二,有刪改)

1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京銜之( ) (2)民力殫矣( )

16.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

(1)鍛鍊無所得( )

A.刑訊 B.推敲 C.考 D.錘鍊

(2)定乃以言撼敗卒( )

A.震撼 B.震懾 C.慫恿 D.使……害怕

17.把第③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6分)

道州人叛,乘高恃險,機毒矢下射,官軍不得前,於兩山間僕巨木,橫累以守。

18.用"/"為第⑤段畫線部分斷句。(2分)

臨 朐 土 兵 趙 晟 聚 眾 為 亂 孝 序 付 將 官 王 定 兵 千 人 捕 之 失 利 而 歸

19.第④段寫青州百姓到南都請求曾孝序留任。請聯繫全文合理推斷其原因。(3分)


20.《逸周書·諡法解》中解釋"威"字有"剛果""感行""執正"等意思,請結合曾孝序生平事蹟分析其諡號中"威"字的含義。(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4題。(12分)

西施山書舍記

(明)徐渭

①西施山去縣東可五里,《越絕》若《吳越春秋》並稱土城,後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蓋勾踐作宮其間,以教西施、鄭旦而用以獻吳。又曰:"恐女樸鄙,故令近大道。"則當其時,此地固要津耶?更數千年,主者不可問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過數仞,而叢灌疏篁,亦鮮澄可悅。上有臺,臺東有亭;西有書舍數礎,舍後有池以荷。東外折,斷水以菱。而亭之前則仍其舊,曰"脂粉塘",無所改。出東南,西而山者,聳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繞其舍而畝者、水者,不可以目盡;以田以漁以桑者,盡畝與水無不然。餘少時蓋觴於此而樂之。茲伯子使餘記,餘雖以病阻其觴,然尚能憶之也,率如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宮,當鉅麗傾都之孔道,而今變而且遷之。一旦寥寥然為墟落,田夫野老耕釣徘徊於其間,或拾其墮釵於鋤掘。迨於陰晦,夜歸牧唱之兒童又往往詫於野火轉燐。宜無不感而噓,資野人之聚而談者矣。至其易冶以樸,易優伎以農桑,本業專而謠俗厚,則有識者又未嘗不忘其悲而為之一笑也。

④伯子聰敏擅文譽,達事變,試從讀書暇,一登茲山而望之,或觸於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儻亦一解頤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鄉人。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1分)

A.乃 B.則 C.然 D.因

22.下列對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第①段敘寫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傳說。

B.第②段描寫作者應邀遊西施山所見之景。

C.西施山上宮殿已成墟落,現此處民風淳厚。

D.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時能與自己同感。

23.從語言風格的角度賞析第②段寫景的文字。(4分)


24.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且交織著複雜的情感,請對此加以分析。(5分)


三 寫作 70分

25.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信息化與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人們可以更方便地獲取各種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普及也帶來了碎片化知識的泛濫,使人們沉溺於被動接受的思維慣性,而這似乎正在侵蝕著人們真正的精神家園。


虹口區高三語文參考答案及評分說明

1.(1)玉浮雲變古今 (2)郴江幸自繞郴山 郴州旅舍 (3)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2.(1)(2分)B (2)(3分)C

3.(3分)答案示例:畫線句引用德國哲學家謝林的話,闡明神話在民族文化認同中的重要作用,增強說服力;結構上領起後文關於良渚文化中神話敘事的意義的論述。

4.(2分)答案示例:從考古文物的物象敘事體現出來的先民的天地崇拜神話、圖騰崇拜神話。

5.(3分)D

6.(3分)A

7.(5分)答案示例: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體現了天地神話,這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創世神話,良渚文化遺址成為王權掌握主流信仰話語的有力證據,具有文化源頭的深刻意義。良渚文化出土的文物體現了"天圓地方"和"龍鳳交匯"的神話觀,奠定了中國統一的神話的文化基礎,形成了早期中國統一的神話文化的源頭,成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前提。

8.(3分)答案示例:第①段中這句話是對父親的語言描寫,表現出父親年過半百依然在辛勤芳作,對生活的艱辛略帶委屈和抱怨。第⑤段中這句話則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表現牛的老態。這句話前後出現兩次,凸顯了牛和人相似的處境,遲暮之年依然要承受生活的重擔,使讀者通過黑母牛的形象加深了對文中父親形象的理解。評分說明:前後兩處的作用各1分,整體賞析1分。

9.(4分)答案示例:①"牛"貫穿本文,文中人物的活動多跟牛有關;②"牛"是文中人物的勞動夥伴,定位了父親的農民身份和農村環境;③"牛"具有隱喻作用,黑母牛年老遲緩本訥,依然承擔著拉柴禾的重活,含蓄而形象地表達作者對辛苦勞作一生的父親的同情。

評分說明:第①點1分,第②點1分,第③2分。

10.(4分)答案示例:文中刻畫的父親是一個樸實的農民形象。年過半百,一輩子勤於勞作而過早衰老;性格隱忍沉默,不善表達;同時他也有慈愛的一面,會說書講故事,在冬天的長夜裡用陌生的故事點亮了孩子心中的希望。(答對1個性格給1分,答滿3個給3分,結合內容分析1分)

11.(4分)答案示例:"樸實"一是體現在文字質樸平實上,這一語言風格和文中父親的形象特徵相吻合;二是體現在內容上,文章多選取"趕車"等鄉村日常生活片段和細節來展現人物、寄託情感。"理智"一是體現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父親的理解、愧疚和懷念之情,情感表達剋制而深沉;二是體現在文章的思維深度,文字中包含著作者對生命的深刻體驗、對人的價值及人與人關係的深沉思考(哲學思考)。

評分說明:"樸實"的賞析2點,答對任意1點給2分;"理智"的賞析2點,答對任意1點給2分。如果將"理智"理解為語言表達上的節制,給1分。

12.(1分)B

13.(2分)C

14.(5分)答案示例:作品運用比擬手法,生動準確地描摹了春天鮮花盛開的千姿百態。作者寫杏花對人撒嬌、柳花隨著春風迎面撲來、桃花對人含笑盈盈,都是用一個動詞精準傳神地表現出景物的特徵。通過對三種花神態動作的描寫表現出春天人和大自然特別密切的關係,渲染了春天喧鬧和諧的環境氛圍和人們愉悅的心情。

15.(2分)(1)懷恨於心 (2)竭盡

16.(2分)(1)A (2)C

17.(6分)答案示例:道州人叛亂,依仗高處險峻地勢,在機械上裝毒箭向下射。官軍不能向前進軍,就在兩山間鋪上巨木,交錯堆積著來防守。

評分說明:"乘高恃險""機毒矢""下射""得前""僕""橫累以守"共6個點。

18.(2分)臨朐土兵趙晟聚眾為亂/孝序付將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歸。

評分說明:斷句錯1點扣1分,扣到0分為止。

19.(3分)答案示例:原因有二,首先,曾孝序是一位有軍事才能的官員,為青州知州期間,繕修城池,訓練士卒,儲備錢糧,令金人不敢侵犯,故青州安定,無戰亂。其次,曾孝序是一位體恤民眾疾苦的官員,不會搜刮民財,不會加重徭役,百姓受其善待。(這可以通過他在其他地方的任職情況推斷得出。)

評分說明:意近即可,1點2分,兩點3分。

20.(4分)答案示例:曾孝序諡號"威"字有剛正不阿、勇猛剛強、威武不屈等含義。首先,曾孝序剛正不阿,不畏權貴,面對蔡京,他能直言其"取民膏血"之錯,並上奏章為民請命;其次,曾孝序勇猛剛強,面對強敵,他知難而進,平定叛軍;注重守備,讓金人不敢來犯;再次,他不徇私情,少寬容,但又大義凜然,下屬兵敗,他"責以力戰",下屬叛亂,他慷慨赴死。

評分說明:3點含義答對2點即可。每點2分,其中"威"字含義的解釋1分,與之對應的事蹟1分

21.(1分)C

22.(2分)B

23.(4分)答案示例:第②段語言風格平易質樸(寫"清新樸素"等亦可)。作者用清新簡練的筆調(白描的手法)勾畫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圖,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幾間,荷菱數點,觸目皆為田園流水。語言不事雕琢,卻將西施山的和平寧靜、樸素安適表現得真切而有畫面感,同時自然流露出作者對此間山村之景和田園耕讀生活的喜愛之情。

24.(5分)答案示例:本文記敘西施山的古今變遷,從歌宮舞館,而今一朝寥落成為村莊,記敘、議論中透出作者一縷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時事易變的輾轉思考;第②段描寫西施山賞心悅目的山光水色和農田漁桑之景,蘊含著作者對山村美景的喜愛之情;第③段主要採用議論的表達方式,感嘆專心農桑本業,民俗淳厚,那麼有識者也會忘悲微笑,由此進一步抒發作者對和平寧靜的田園耕讀生活的欣然與珍視。

評分說明:1點2分(包含表達方式和情感),給滿5分為止。

西施山在縣城往東約五里,《越絕書》及《吳越春秋》都稱它為土城,後人才改為現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大約是勾踐在這裡建造了宮室,來調教西施、鄭旦,拿她們去獻給吳國。又說:"怕這兩位女子鄙陋簡樸,所以叫她們住在大路附近。"那麼在當時,這裡本是極繁華的要道了?

過去了數千年,它的歷代主人已難以知道了。商伯子花了一些代價擁有了它。山不過數仞高,然而叢生的樹木與稀豌的竹子,卻也鮮亮可喜。山上有臺,合的東邊有亭,西邊有幾間書屋,屋後有座池塘養著荷花,從東向外轉過去,截住流水用來養菱並在上面築了亭子,前面則還跟從前一樣,叫脂粉塘,沒有什麼改變。東、南、西三面的山,高聳青翠難以盡數,全都是名山。環繞著書屋的田地水塘一眼望不到邊。所有的田地與水塘,無不用來種稻養魚植桑。我年輕時曾在這裡飲酒作樂。現在伯子讓我作文記敘,我雖因病不能前往飲酒,但還能夠記起它來,大體就是這樣。

唉,土城,不過一座山而已,起初因為是美女歌舞的宮殿,對著極為繁華的大路,而今早已有了變遷。一旦寥落之地成了村落,農夫老人在其中耕種、垂釣、徜徉,有時還在鋤草據地時撿到她們遺落的頭飾;到了天色昏暗之時,入晚唱著歌歸來的牧童又常常驚訝地看見閃動著的鬼火,這些應該都是讓人感慨嘆愧、可供鄉野之人聚集談論的材料。至於如今以質樸取代了豔麗,以農桑生產取代了歌舞表演,專事農業而風俗淳厚,則有見識的人未始不會忘其可悲而為之一笑。伯子聰明而有文名,通曉事物的更迭變化,如能嘗試著在讀書的餘暇,登上這座山眺望一下,或許看到那些景象而有如我前面所說的那樣的想法,姑且拿來體味體味,或許也能為之一笑吧?


第 1 頁 共 4 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