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大戲曲院團聯手打造“雲劇場”

3月26日至30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攜手所屬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六大院團,在新民網、澎湃app、文化上海雲、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B站等十餘家直播平臺上推出“藝起前行·演藝大世界雲劇場” —— “東方之韻”戲曲展演周。這是一年一度的“東方之韻”戲曲展演周舉辦以來的一次大規模雲端集結, 5天6場的演出活動亮點多多,包括名家演唱、經典解讀、幕後探班、藝術導賞……而云端直播豐富了活動的形式,科技呈現的真實感和互動性更拉近了藝術家與網友、戲迷之間的距離,堪稱戲曲藝術的雲上“大餐” 。

記者瞭解到,繼3月26日“一江連心藝起前行” ——上海京劇院線上演唱會拉開活動帷幕,尚長榮、陳少雲、史依弘、李軍、王珮瑜、嚴慶谷、傅希如、藍天、高紅梅、楊揚、董洪松、田慧、何婷等上海京劇院全明星陣容亮相之後,3月27日19:30上海崑劇團的4位特殊主播、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谷好好、吳雙和沈昳麗又將分別帶來各自表演藝術歷程中與“四大名著”相關的小故事。在隨後幾天裡,“藝起前行·演藝大世界雲劇場”還將陸續推出相關活動,分別是:3月28日19:30開播的“越賞清音” ——上海越劇院紅樓團特別直播公益演唱會;3月29日14:00開播的上海淮劇團帶領觀眾隨著鏡頭直播“揭秘”臺前幕後;同日19:30開播的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分享滬劇電影《雷雨》中“盤鳳”“花園會”“魚死網破”等經典片段及演繹繁漪這一角色的心得體會;3月30日20:00,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直播導賞評彈專場《紅樓夢中人》,包含《王熙鳳》《黛玉焚稿》《寶玉夜探》《妙玉》《林黛玉》《晴雯補裘》6首彈詞開篇或選曲。

“這次雲劇場直播,就像戲曲和互聯網一起談了一次戀愛,有的劇種觀眾基礎好一些,有的劇種形式更適合直播,其中難免會有磨合、取捨,對於劇目、樣式需要精挑細選,但戲曲藝術的可塑性很強,這是一個相互學習、逐步瞭解和熟悉的過程,卻打開了戲曲藝術可供無限想象的空間。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介紹,為了配合疫情防控大局,演出行業、文藝院團暫時停止線下的演出活動,但其實絲毫沒有閒下來。“這些年來,上海戲曲人非常努力,總想多出人出戏、贏得觀眾和市場,中軸線就是演出,因此也自覺地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要培育觀眾和市場。在上海實施‘一團一策’的支持保障之下,經過多年的努力,情況已逐漸地好了起來,比如上海崑劇團,去年演出了300場,票房收入達到了1000萬元。原本預想中,年後的演出可能會演不過來,這次疫情來得很突然,一下子都停下來了,我們很害怕原來的觀眾、市場從此就被隔斷、原有的成果斷裂了。我們相信,疫情會過去,但疫情期間也必須做好準備,希望一切恢復正常之後,能把被耽誤的都搶回來。於是我們就想各種辦法,一邊是讓各院團各部門都做準備,做好練功、調養,我跟大家也說了,復工後可能會加大工作量;一邊是通過雲劇場這樣的形式,繼續做線上演出、導賞,跟觀眾互動,加大宣傳推廣,也進行線上演出合作的初步探索。”

上海各戲曲院團的雲端“試水” ,其實不過是近期眾多類似探索的一角。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極大地衝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但是,包括戲劇行業在內的廣大文藝工作者並沒有停止文藝抗疫、復工復產的步伐,而是化挑戰為機遇,積極探索著用“互聯網+”的形式,開拓線上的、雲端的演藝新領地——從各類線上藝術課堂、藝術直播到雲排練、雲劇場等紛紛登陸各文藝院團的官網、公眾號或通過合作方式在各直播平臺亮相,探索性地把劇場藝術帶入到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文化場景當中。雖然類似的線上直播存在已有時日,但像疫情發生以來這樣的整體的、爆發式的出現,無疑是當前演藝行業值得關注的現象。

作為強調現場體驗感、儀式感的戲劇藝術,“雲劇場”到底意味著什麼?除了疫情時期的特定需要和刺激,此類線上模式有沒有可能產生新的、可持續的演出形態呢?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崔偉表示,疫情給戲劇演出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確實也提供了相應的機遇。“以前我們對於網絡的認識,往往就是內容搭載、信息傳播,而且確實也看到了它所具備的新的空間。但是,這次疫情倒逼之下各種戲劇的‘互聯網+’行為或現象,讓我們又有了新的體會,戲劇人不再是被動使用、內容搭載,而是主動去運用網絡。在直播中,傳播、創作以及亮點的發現、詮釋角度的選擇,等等,戲劇人需要放入更多的體驗、更貼合直播形態的創造,而網絡又會進一步放大欣賞點、釋放觀演之間的互動,使得欣賞行為更加個性化、具體化,比如彈幕。作為劇場藝術,戲劇或者說戲曲走入線上,會不會產生新的演出形態?我想,這還有待時間的檢驗,至少它的本質特性、它的情懷和審美個性不應該變。在此基礎上,戲曲藝術最重要的就是要適應人們不斷變化的生活方式。 ”

文藝創作和服務方式驟然發生改變,這是谷好好最為深刻的感受。從雲練功、雲排練到雲創作,面對鏡頭時缺少原有“對手”的參照與配合,在虛擬演播廳裡的一舉一動,有的經過音視頻合成最後呈現出來時已大不一樣。“經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鍛鍊,許多藝術家和演員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互聯網水平。 ”谷好好表示,戲曲是劇場藝術、舞臺藝術,它的核心、重心在劇場內,但在推出“雲劇場”的過程中,也發現原來網絡不只是傳統的宣傳,還可以人人當主播、進行多渠道宣傳,並且可以打開想象、醞釀全新的合作方式,比如線上的主題演唱會等。這方面,可能還需要磨合、探索,但這個空間很大、很值得想象。

對於“雲劇場”能否產生撬動原有戲劇演出格局的動能,上海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子認為,傳統的劇場演出由於受地理空間、演出人員的限制,受眾體量有限,贏利模式單一。而藉助特殊時期觀眾居家的文化需求,大力推動“雲上演” ,結合數字文產與演出,豐富演出的傳播方式,突破傳統的舞臺演出的人際傳播模式,拓展受眾,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演出行業長期存在的成本過高問題,有利於豐富產業形態,促進行業的不斷迭代。對於戲曲文藝院團,借力更現代、更快捷的互聯網直播平臺推廣普及戲曲藝術,以新穎的樣式和便捷的服務賦予傳統戲曲演出更為“時尚”的現代面孔,更為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賞體驗。但線下演出的體驗感是不能夠被取代的,演藝項目的體驗性決定了其所強調的“體驗”和“參與”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價值,疫情過後,將這段特殊時期積累的部分線上流量引流到線下,並將“雲上演”作為日常劇場演出的常態補充,能夠激活演藝項目的乘數效應,從而促進產業形態的自我完型。(記者 鄭榮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