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性之中的“不知足”,都需要用禍患來償還


道德經:人性之中的“不知足”,都需要用禍患來償還

人生一定要轉換一種思維,將“向外求”的心思轉化為“向內尋”。

在世俗生活中,大多數人總是因為慾望的驅使,一味貪圖物質的滿足,但是慾望就如同海水,喝的越多,越是口渴。

當一個人總是企圖滿足慾望來得到幸福的愉悅時,這樣的人生只會背離根本,讓自己越來越痛苦。

反之,學會向內尋,尋得內心的心安,拋開自己永不知足的妄念,這樣的人生才談得上一種得到。

不管當下人生處在什麼樣的狀態,都能以坦然的心思去對待,這樣才談得上幸福和愉悅。

道德經:人性之中的“不知足”,都需要用禍患來償還

在魏晉時期,王經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後來做官之後俸祿能達到兩千石,母親就對他說:“你本是窮人家的孩子,能夠做到俸祿兩千石的官,就已經可以了,到此為止了吧。”

王經聽了之後不以為然,沒有聽從母親勸導,又做了尚書,幫助魏朝而不孝忠於晉司馬氏,後來因為這個問題遭到了逮捕,跟母親分別時,王經淚流滿面,說:“只因當初沒有聽從母親的教誨,才導致今天的下場。”

母親這時卻沒有顯出憂傷,就對兒子說:“你做兒子盡孝,做臣子盡忠,忠孝兩全,沒有什麼可辜負我的了。”

道德經:人性之中的“不知足”,都需要用禍患來償還

母親的勸告表現了足夠多的慈愛,更表現出了智慧,只是王經不聽勸告,事後才釀成大禍,甚至連母親都受到了牽連,但是母親卻告訴他,自己為這樣忠孝兩全的兒子感到驕傲,以此來寬慰王經,讓人異常感動,更讓人歎服其母親的智慧。

人生知足,並不僅僅是對於某一件事情的態度,更是對於天道的奉行,對於人生來說,人生最高的智慧是讓生命保持均衡。

如同人生的榮華爵祿和人生的低谷苦痛,兩者不僅是有定數的,而且也是相對均衡的。

人生所追求的榮華爵祿越多,人生的苦難係數也會加劇並且加快在人生中出現。相反,當一個人願意持守平淡,以知足常樂為人生信條時,人生的富貴和幸福才能得以悠久而長存。

太過於貪得人生的榮華富貴,反而是提早消耗了人生應得的定數,萬物之中存在著物極必反的規律,當你過分享受富貴和放縱於聲色淫樂之時,人生規律為了達到平衡,必然會讓你失去富貴與放縱的資本,這個時候禍患也就產生了。

道德經:人性之中的“不知足”,都需要用禍患來償還

所以,避免自己走向衰落和禍患的根本,就是懂得適可而止,即便是自己有資格擁有富貴,也不過於貪求,更不會過於放縱。

就好像在《道德經》之中說: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人過分貪圖名譽和身體的時候,就會造成精神的耗費,過分珍惜貨藏,必定會造成身體的損耗,這也是人生禍患產生的根源,而適可而止,就能免除危害,因此才能長久生存。

所以知足不僅僅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智慧,是合乎天道謀略的智慧。

道德經:人性之中的“不知足”,都需要用禍患來償還

《菜根譚》中說:

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於高粱,布袍暖於虎貉,編民不讓王公。

貪得無厭的人分到金銀,卻恨自己得不到美玉,被封為公爵還要怨恨為什麼沒有封為候爵,明明是身居權貴之家,卻甘心淪為乞丐。知足常樂的人覺得野菜比魚肉味道還要美,粗布衣袍比虎皮貉裘還要溫暖,雖然身為平民,卻比王公過的還要自在滿足,這便是“貪者常貧,知足常富”的道理。

貪得無厭的人總是一味的向外貪求,用外在的物質來滿足內在的慾望,而這樣的人則會因自己的不知足而使內心越來越空虛,禍患更是越來越多。

相反,那一些願意向內尋的人,能夠懂得持守平淡的道理,以內心的知足和豐盈,不僅能夠給自己的內心帶來平和的豐盈。

道德經:人性之中的“不知足”,都需要用禍患來償還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