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智能教育篇

公共網絡雲錢包

智能社會-智能教育篇

高金波 高金波2020 昨天

孤島式的信息以“豎井”的方式進行傳遞,教師被鎖死在講壇之上,日復一日的機械式的重複著大同小異的內容,激情與夢想與大部分教師絕緣。

每部智能手機裡面能夠裝下整個平面世界,因為,每部智能手機都可以自由採集、傳輸和播放“現場”。如果智能手機播放內容的能力能夠更進一步,突破平面,變成“立體視頻”,那麼,這會對教育行業產生什麼樣的顛覆式的影響?

我們先來展望一下。每部智能手機可以裝下全球名校的名師的立體授課現場,可以同步傳輸與再現所有名校、名師立體授課現場,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全球名師將變得“分身有術”,名校服務學生群體的數量將不再受地點限制,名師服務學生群體的數量將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當“分身有術”的名師平均服務學生數量由現在的幾十人增加至未來的上萬人,教育行業的效率獲得大幅度的提升,在教師整體數量下降95%的基礎上,大學教育反而更可以獲得普及。

智能社會—智能教育篇


這一切並非科幻,而是正在展開未來

南加州的創業公司 Ostendo 花了 9 年時間研發了一款適用智能手機的投影儀。它Tic Tac(的嗒糖)大小,在一枚電腦芯片的支持下控制每束光(以 100 萬像素為單位)的顏色、亮度。該芯片集可插進智能手機,支持在對角線約 1.2 米的平面上放映視頻。而更多的芯片連綴在一起可以呈現更大、更復雜的圖像。其創始人Hussein S. El-Ghoroury 介紹,第一代 Ostendo 芯片僅支持 2D 放映,但下個版本將支持全息影像。Ostendo 稱,2D 投影儀預計於 2015 年夏天出貨,加上鏡片的話它估計不到 0.5 立方厘米,大概相當 iPhone 鏡頭大小。3D 芯片預計於 2015 年下半年投產,Ostendo 估算的價格約為 30 美金一枚。Ostendo 的長期願景是希望自家的芯片應用到各種有屏幕的設備中去。

另一家叫做Bleen的美國公司,宣稱已經開發出世界第一款真正的3D全息投影系統。直接將畫面投影到現實三維空間中,不需要牆面和幕布,真正的實現了360度無死角的視頻觀看。BLEEN 這款設備外形像是一顆蛋,重 5.5 KG,它裡面放的是未來的影像系統,全息投影技術。BLEEN 用激光加上特有的3D投影技術,能在空氣中投射出3D的圖像,投影出來的全息圖象最高可以達2.5米。BLEEN預售價格為 225 美元,早期用戶可以用 180 美元購得。

如果Bleen公司的“蛋”真的是成熟的,那麼,只要將清華或麻省理工的課堂安裝360的高清影音採集系統,在世界任何地點,通過這個“蛋”,學習者都可以自由進入清華或麻省理工的任意一間課堂。如果這個“蛋”是成熟的,民辦高校顯然會把聘請教師的大部分費用節省下來,用以購買名校課堂的版權。如果名校資源以有償的方式通過這個“蛋”出售,學習者可以通過這個蛋在任何場所自由收看名校同步的“立體課程”。

智能社會—智能教育篇


巨頭們同樣對“立體現場”搬運市場虎視眈眈。微軟和 AMD在研發自家的虛擬現實屋;惠普最近分拆出了一家公司叫 Leia,希望把 3D 成像搬到智能手機上來;Facebook 花 20 億買了 Oculus VR;亞馬遜也即將推出裸眼3D手機。日本的2022世界盃申辦計劃書中,包括了一份叫“世界球迷節”的方案。其中日本將出資60億美元為全球觀眾提供三維的世界盃比賽直播。屆時在日本的比賽現場將有200個高清攝像頭360度捕捉比賽實況,而在208個國家的400座大型體育館內的3億6千萬觀眾可以同時觀看三維的比賽直播。

將已經成熟和正在成熟的技術組合,我們會發現,在未來,我們可以將全球名校課堂、全球的工廠、全球的實驗室和其他“立體現場”裝在一個盒子中。通過這個盒子,我們可以自由的進入全球任何一所名校的課堂,去聆聽任何一位名師的課程。通過這個盒子,我們可以進入希望進入的最先進的工廠,去自由的參觀柔性生產線,去了解與研究零件加工、組裝的每一個步驟與工藝。通過這個盒子,我們可以自由進入全球的實驗室,去了解前言科學的進展,參與開放式的討論與分享。

智能社會—智能教育篇


這個盒子可以是超高清的智能全息投影設備,可以是我們客廳的智能電視,可以是我們的筆記本電腦,也可以是智能手機、眼鏡、手錶。技術的進步會讓這個盒子的個頭不斷變小,價格越來越低,而呈現給我們的“立體現場”卻越來越逼真,畫面越來越龐大、真假難辨,如身臨其境,亦幻亦真。

展開的未來是立體與豐滿的,但現在確是骨感與無奈的。儘管學校是科學、技術的源頭,但現代教育卻與智能化絕緣,教師與教師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仍然缺少高效的溝通機制。孤島式的信息以“豎井”的方式進行傳遞,教師被鎖死在講壇之上,日復一日的機械式的重複著大同小異的內容,激情與夢想與大部分教師絕緣......

智能社會—智能教育篇


是什麼讓教育與智能化絕緣呢?

是什麼阻擋了智能化進入教育領域的腳步?

是什麼讓高科技只能服務於影視娛樂,只能服務於給虛擬人物或給已故明星開個唱呢?

是什麼讓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

是什麼讓教育開支越來越高?

是什麼讓創新陷入自鎖狀態?

帶著疑問,我們去探尋解決問題的路徑。探索需要以假設為支點,隨後在假設的基礎上層層遞進的推進,這很容易造成邏輯上的混淆,為了避免這種混淆的出現,我們以問答的方式來探索智能教育展開的路徑。在問答過程中我們引入兩個逝去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由他們來引導我們思考如何通過“共贏”的方式開啟智能教育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