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廠古鎮——中國已知最早的鹽泉所在地

寧廠古鎮位於重慶巫溪縣境內,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當虞夏之際,巫國以鹽業興”,距今約5000年之久。天然鹽滷泉自鎮北寶源山洞流出、暢流不衰。

寧廠古鎮有4000多年的製鹽史,遠古時期是“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檣,食也”的樂土,在唐堯時期就是極盛一時的巫咸國的本土和首會所在地。因鹽而興,歷史上曾設立郡、監、州、縣,有過“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吳蜀之貨,鹹薈於此”、“利分秦楚域,澤沛漢唐年”的輝煌。

宁厂古镇——中国已知最早的盐泉所在地

寧廠古鎮

寧廠鹽泉年自溢含鹽量1.6萬噸。據史料記載,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寧廠全鎮已有336眼灶,均燃熬鹽,有“萬灶鹽煙”之美譽。目前,古鹽場遺址有68眼灶址,15眼保存完整,製鹽廠房近3萬平方米。

在古鎮歷史上,曾多次爆發灶夫起義。正德三年(1508)爆發在這裡的鹽場灶夫鄢本恕、廖慧起義,歷時5年,義軍達10萬,席捲西南地區六省市。寧廠古鎮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建築多為斜木支撐的“吊腳樓”,臨河而建,古色古香,別有一番風味。鎮南半山腰的女王寨、鎮西山頂的桃花寨,是當年李自成部將賀珍抗清的根據地。古鎮地處巫溪縣,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吊腳樓、過街樓等古建築和民居沿後溪河蜿蜒延伸3.5km,俗稱“七里半邊街”。唐代杜甫、宋代李宏、蘇軾、王十朋、明代羅洪先曾在此留下大量詩句文辭。

宁厂古镇——中国已知最早的盐泉所在地

古鎮鹽泉

“滷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杜甫《鹽井》栩栩如生地描寫了傳統制鹽工藝的過程。千百年來,“鹽”作為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對於人們有著極端重要的意義。

寧廠古鎮東有守衛它的青獅白象巖,還有一群似人非人的石蹲,謂之“十八羅漢”,是白蓮教起義軍的據點遺址。鎮南半山腰上的女王寨,是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將賀珍紮營抗清18年的山寨,寨墻山門尚存。鎮西一山聳峙,狀若金字塔,其名二仙山,山腰一洞,乃遠近聞名的仙人洞。

該洞不僅景物別緻,且有“一局殘棋說爛柯”的神奇傳說。洞內刻有明朝狀元、著名學者、地圖學家羅洪先詩句。二仙山頂有一寨桃花寨,是明正德年間鹽工鄢本恕、廖惠起義的遺址。

宁厂古镇——中国已知最早的盐泉所在地

寧廠古鎮北寶源山麓龍君廟始建於漢代,歷代維修,今建築為清代穿鬥結構建築,建築基址和東廂房尚存。主要建築在1958年被毀壞。寧廠鹽泉在龍君廟內,有一洞嵌於其上,洞口有一石龍,清泉從龍嘴噴出,這便是地地道道的自流井——白鹿鹽泉,龍池、龍頭及分滷眼板是北宋淳化二年(991)由大寧監雷悅創建。1989年龍池及其附屬建築被列為巫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古鎮在安詳與寧靜中,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厚重。早己停產的鹽廠舊址,仍能看到那鏽跡斑斑的熬鹽鐵鍋、佈滿青苔的“扯滷”木架,還有龍君廟前汩汩噴流著鹽泉的石龍頭、分滷孔……這些手工製鹽的遺蹟似乎昭告著行人,向他們無聲地訴說著當年“萬灶鹽煙”、“萬商雲集”的鼎盛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