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告訴你,如何讓孩子擁有"Grit(堅毅)"

斯坦福教授告訴你,如何讓孩子擁有

"Becoming is better than being",那個最好的自己,永遠都在路上。

《時代週刊》曾刊登了 “How to Make Sure Your Kids Have ‘Grit’”(如何確定你的孩子具有“堅毅”的品質),這是一篇對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的採訪稿。對於Grit(堅毅),我想大家並不陌生,媽媽們的朋友圈都快傳瘋了,這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前兩年提出的一個概念,隨後,這個“Grit”迅速席捲美國乃至全球,成為當下最時髦的教育理念。

簡單地說,如果一個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就是Grit。Angela Duckworth教授對數以千計的高中生進行了調研,並跟隨西點軍校、全國拼字比賽冠軍、國內一流大學等進行觀察和分析,她發現: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比起智力、學習成績或者長相,堅毅是最為可靠的預示成功的指標。因為它能保證孩子對長期目標的持續激情及持久耐力,不忘初衷、專注投入、堅持不懈,並在這一過程中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

聽起來的確很美好,可是,問題的關鍵來了,我們如何才能幫助孩子獲得“堅毅”的品質呢?

斯坦福教授告訴你,如何讓孩子擁有

Carol Dweck教授明確地指出,要獲得“堅毅”品質的關鍵是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是相對固定型思維的一種心智模式,被公認為近幾十年裡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首先我們來理清楚這兩種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

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是“能力漸進論者”,他們所關心的是——進步!他們相信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提升。他們關注發展自己,在意跟自己的過去比較,是一種發展的、進取的狀態。

他們做事的特點是——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復原力更強。他們不怕錯誤和失敗,因為反正還沒到終點,也沒有蓋棺定論,自己的能力還在隨時提高呢,繼續努力就好了,即使失敗了,也能從中吸取教訓重新出發。有這種思維的孩子,他們更在意自己從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學到了東西,而不僅僅是考試能夠通過。

固定型思維模式

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那麼,具體擁有多少、特別是能向外界證明自己到底擁有多少,就變成了頭等大事!

所以,相比進步,他們更在乎的是——外界的標準,以及如何證明自己。

這種想法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避免挑戰和冒險,免得顯得自己不聰明;他們常說自己其實沒怎麼費勁,這樣也可以顯得自己聰明;他們不肯付出太多努力,因為那樣說明自己很笨;遇到困難他們也不願尋求幫助,因為那意味著自己能力不足;對待挫敗,他們很容易放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所以努力並沒用。

這樣一對比,很顯然,如果希望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那麼的確需要養成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的成長型思維。相信很多人看後會在心裡默默評估,然後說,我的孩子有成長型思維啊,其實不然,不要以為他思想開明、審時度勢、親和友善就算具備成長型思維了,這是要付出很長一段時間去修煉才才能獲得的。Carol Dweck教授就為我們提供了5條在生活中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法。

斯坦福教授告訴你,如何讓孩子擁有

1、側重讚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選擇

Carol Dweck教授曾舉過一個例子,他是網球界知名的神童約翰•馬克安諾,他小時候就表現出網球方面驚人的天分,因此經常有人誇他的天賦,久而久之,他變成了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自己的成功主要靠天賦,而這個天賦是恆定的,他每次輸掉比賽,都把失敗總結為發燒、背疼、比賽前吃得太多、天氣太冷等等,他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更聰明更有天賦上,沒有刻苦地訓練和反思失敗原因,結果在一片黯淡中默默退出球壇。

因此,我們在誇獎孩子時,要儘量避免“聰明”、“天賦”等詞彙,別讓他感覺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天生的,恆定的因素決定的。而要側重讚美他為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包括策略和選擇等,例如要表揚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不要說,“天啦,你太聰明瞭,這些題都做對了。”而要說“我知道你為這次考試付出了努力,最近幾天放學後你都在家裡乖乖複習,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比較弱的數學上,你看,你的努力和策略讓你取得了這次的好成績,以後繼續加油!”

2、告訴孩子,你不需要每次都很完美

實際上,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大家在教育上都面臨同一個問題,就是在生活水平更高、獲得教育更容易的今天,孩子比過去更少面對失敗,而在步入社會以後,面對網絡時代的全球競爭,孩子們卻比過去更不懂得如何面對失敗。但要成為成長型思維,就需要直面失敗,並且相信,失敗沒什麼可怕。

因此當孩子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時,我們應該在旁邊告訴他,沒關係,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得很完美,試一試才知道你能做到什麼程度,如果失敗了,我會和你一起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找到問題後就會讓你下一次更成功。具體說來,孩子是否知道6+2=8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是否願意在第一遍回答成6+2=9之後重新嘗試,直到得出正確答案為止。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後站起來繼續跑,哪怕他是最後一名。

3、除鼓勵孩子努力,還要幫他設定目標

有一句話叫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的確,如果沒有合理的目標和方向,只知道埋頭苦幹,最後再樂觀,再堅強,估計也要感嘆哀傷。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停留在重複的鼓勵中,還要和孩子一起嘗試新的策略和設定合理的目標。

例如你希望他養成閱讀習慣,那麼從什麼書開始閱讀,每週每月讀幾本,什麼時間讀,怎麼讀,讀完以後如何檢驗閱讀效果?這些都是你們需要一起思考的問題,不如就這個問題,和孩子一起把想法都寫在一張白紙上,達成一致後製定成表格,儘量按照計劃進行,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合理的目標和規劃真的很有用哦!

4、讓成長型思維滲入孩子的方方面面

CarolDweck教授指出,我們需要記住,如果一個教練對田徑運動員的態度是,除了跑步,你不可能在其他方面更出色。那麼這種心態一定會讓他在另外的事情上保持固定型思維,但實際上,我們見過許多優秀的運動員除了在自己的領域極其出色外,也在堅持學習或者退役後轉到其他領域繼續自己的輝煌。

所以,成長型思維是多方面的,不要只注重培養某一件事的這種思維,例如不要讓孩子覺得在體育運動時,如果我多練習的話,球就會擲得更好,但要讓功課變得更好就認為,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5、讓自己成為成長型思維的父母

如果你自己都是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又怎麼可能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我們需要通過努力和調整,讓自己也具備這種思維,這不僅能感染孩子,也能讓自己有談資和孩子聊聊自己在面對失敗,面臨挑戰時的想法和選擇,這樣正能量的互動是不是很有愛呢?

斯坦福教授告訴你,如何讓孩子擁有

Becoming is better than being,其實,成長型思維的核心就是讓孩子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更好的目標,那個最好的自己,也永遠都在路上。有了這種積極的心態,不管在什麼狀況下,相信孩子都能把自己塑造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