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安在線,你靠的是科技,還是關聯交易?

眾安在線的“保險業務盈利”有著很多的“X因素”:比如A股市場2019年的火熱,而作為財險公司卻轉投健康險懷抱,以及作為新任CEO姜興背後“阿里系”渠道的扶持。疫情當前,眾安在線似乎正迎來風口,殊不知前方難關重重。

從在線保險第一股,到成為千億軟銀願景浮虧3億美元的元兇,“三馬加持”的眾安在線在上市兩年的時間中,雖偶有高光時刻,但大多數時間都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

而在眾安在線發佈“史上最強年報”之後,甚至完成了“保險業務實現盈利”後,這一情況仍然沒有改觀。

3月25日,眾安在線港股股價收漲4.51%,報25.50港元;雖然漲勢看似喜人,不過對比恆生指數3.81%的漲幅以及亞洲股市“著魔”般的大反彈,眾安在線年報後表現只能算是剛邁過及格線。而即便是全球疫情吹起在線金融炒作風潮的大背景下,眾安在線股價距離兩年前公司股票59.71元的發行價仍然低了將近六成。

過去一年中,眾安在線不論從業務層面還是管理架構上都出現了深層次的改變。除了“阿里系”姜興替代“招行系”陳勁成為CEO,董事,財務主管等要職均“改頭換面”。而在業務上,消費金融的“大洗牌”讓眾安在線曾經的消費金融保險業務蒙虧,作為財險公司次要的“健康險”業務卻成為佔比最高的保費收入來源。

“史上最好年報”背後,財險公司全面拋棄財險?

3月24日,眾安在線披露公司2019年業績報告。這份報告主要傳遞出兩個好跡象,一是公司保險業務盈利歸正,二是承保虧損收窄。

年報顯示,眾安在線2019年實現總保費收入146.29億元,同比增長30%,年內淨虧損6.38億元,延續過去兩年的虧損(2017年和2018年淨虧損9.96億元、17.96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為4.54億元,同比縮窄74%;承保虧損16.9億,較2018年減虧1.366億元,減虧幅度不大。

不過,受益於2019年A股“核心資產牛市”,眾安在線的投資收益率達到9.3%,投資收益合計18.155億元,致使保險業務獲得年度“薄利”760.1萬元。

作為一家財險公司,眾安在線年報出現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好跡象“,歸屬人身險業務範疇的健康險業務成為了眾安的支柱,保費收入佔比躍升至第一。

而作為曾經在互金大躍進時期公司“拳頭產品”,眾安在線的消費金融保險業務卻只能用慘敗形容——消費金融保險2019年收入環比下降12.2%,賠付率從72.3%上升至難以控制的97%,疊加渠道成本的總承保成本率高達109%,陷入做越多,虧越多的境地。

2019年,國內民間金融去槓桿快速實質化,除P2P行業“團滅”外,消費金融壞賬率,地方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出現激增,其均導致眾安在線消費金融業務板塊重挫。雖然眾安在線主動收縮了消費金融業務的規模,但仍然不免受其影響。

作為眾安在線的“招牌”,2019年公司科技輸出實現營收2.7億元,同比增長139.9%;淨虧損3.34億元,同比減虧1.7%,減虧幅度則非常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的影響擴散,令眾安在線2020年的業務前景進一步複雜化。

眾安在線3月20日發公告,其於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所獲得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總額約為人民幣25.65億元,同比增長55.2%。由於搭上的”全面線上“的快車,眾安在線的保費收入領先一眾傳統險企。

不過,眾安在線方面也澄清,保費增速主要來源於健康險業務。而健康險業務與公司依賴的螞蟻金服渠道不無關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眾安在線的航意險在1月和2月期間幾乎完全“臥倒”,這一趨勢在3月之後則將短期延續。而由於疫情導致的信用償付問題激增,消費金融保險業務的賠付率在2020年出現進一步上升幾乎已經是大概率事件,賠付成本的後置也幾乎將確定性影響2020年眾安在線的業績。

科技業務難撐大局

不論是從利用科技手段“擊穿”場景壁壘獲客,還是利用眾安SaaS服務打開國內以及海外互聯網保險公司的“同行市場”——眾安在線標榜其與傳統保險公司的最大區別在於公司的科技實力,而這也是公司在上市之初獲得高估值“禮遇”的源泉。

不過,從純粹的科技收入來看,眾安在線依然無法說服資本市場用”科技企業”的估值方式來為眾安在線定價。

根據年報,眾安在線2019年科技輸出(SaaS)收入達到2.7億元,比2018年增長139%,雖然增速過快,但基數不僅遠低於9.769億的研發投入,在公司保險業務動輒百億的收入面前幾乎忽略不計。保險系統客戶數量增加到36家,比2018年年底增加11家,增速看上去達到44%,但從一個新生業務該有的增速來看只能說勉強及格。

至於眾安輸出互聯網保險能力的 SaaS 服務是否有發展潛力?這一點在業界一直有爭議。

基於網絡技術的 SaaS 技術服務輸出業務早在千禧年後就在歐美髮達資本市場上

“過度炒作”。2015年的國內“互聯網+”大潮讓互聯網 SaaS 業務一度“老樹新發”。但是 SaaS 業務本質,即”利用信息不對稱優勢“賺錢的本質使得該項業務的客戶長期黏性偏低,這些都是制約,甚至讓SaaS業務很難看到廣闊前景,僅僅被大部分公司當做業務炒作概念的原因。

眾安在線的SaaS業務前景看上去非常“美好”。——比如眾安SaaS收入方式採取業務提成的浮動收入,業務量隨客戶業務單量的提升而提升,長期看相當於對全球在線保險行業“收稅”,今年也增加了恆大人壽,橫琴人壽作為重要新客戶。但是 SaaS 業務的持續性仍然存在問題,“信息不對稱”消彌以後的業務黏性缺失,加上行業競爭加劇,傳統保險公司互聯網轉型加速,以及眾安自身必須持續投入保持競爭優勢等等,都會延長科技業務的盈虧平衡點的到達——甚至於永遠無法到達。

關聯交易左右全局?

東方不亮西方亮。眾安在線在2019年度整體業務的改善,很大程度依賴公司與螞蟻金服的合作。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家財險起家的保險公司,公司的“拳頭產品”卻是在支付寶上賣的“安穩e生”,“尊享e生”、“支付寶好醫保產品”等健康險產品,其佔到公司保費收入的33%,較2018年佔比提高8個百分點。

而根據年報,名義上利用科技實力,實際大量通過螞蟻金服,阿里等渠道外拓的健康險和生活消費類保險(運費險等等)合計佔比達到58%,比2018年底上升高達19個百分點。其中產生的關聯技術服務費用為10.85億元,較上年4.95億元增長119.19%,其增幅幾乎與健康險增速同步。如果參考健康業務低至73.8%(同比下降9.3個百分點)的“賠付+渠道成本”,你幾乎可以肯定的說出——“螞蟻金服才是眾安保險業務扭虧的主要原因”。

這種轉變,也可以從眾安在線年報“關聯交易”中略窺一斑。數據顯示,螞蟻金服及其子公司、騰訊及其子公司之間往來的技術服務費用約為10.85億元,較上年4.95億元增長119.19%,增速與健康險收入幾乎趨同。

而今年,眾安在線“換帥”,或許變向印證了眾安在線在潛移默化中的“轉變”。作為曾經主持招商銀行電子零售業務轉型的眾安原CEO陳勁在一度矢口否認“換帥”傳言後退居二線,而“阿里系”嫡子,缺乏金融背景的“技術男”姜興走馬上任,成就了金融圈技術男掛帥的又一個“佳話”。

有意思的是,姜興在年報中提及:眾安在線費用率的下降主要來源於渠道費用率的改善,不過姜興將渠道下降的原因歸結航旅渠道議價能力提升,可年報中卻明確顯示佔比遠高於航旅的健康險渠道費率下降3.3個百分點至20.8%,而佔比遠低的航旅渠道費率僅僅下降2.7%至86.5%。

不知是不是因為姜興羞於提及螞蟻金服渠道讓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