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協力 整體脫貧

201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柯坪縣昔日的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9772元,實現全縣整體脫貧摘帽。是什麼動力推動全縣幹部群眾齊發力,將戴了幾十年的“窮帽子”甩掉?日前記者深入該縣採訪,找到了答案。

種植結構大調整——變革讓土地煥發盎然生機

柯坪縣土地鹽鹼嚴重,“少、碎、瘦”致其先天不足。在“靠天吃飯”“唯糧是農”的思想束縛下,致使該縣農業發展裹足不前:1985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2001年被國家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縣;2017年被列為深度貧困縣。

但是,到了2018年,該縣貧困發生率由建檔立卡時的34.3%下降為2.87%。

這是經歷了一場怎樣的重大變革?

20年前,柯坪縣開始實施大面積種植棉花的產業革命。只用了兩三年時間就完成種植結構大調整,棉花成為全縣支柱性產業;2008年,開始在大片棉田鋪設滴灌帶,探索發展高效節水棉花產業的路徑;2017年,全縣10萬餘畝棉花實現出苗率90%、畝產籽棉393公斤的目標。

“以前,全縣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科學種田水平低,家家幾畝地只能填飽肚子。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3月18日,柯坪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依沙江·木薩說。

與種植棉花相類似,2018年柯坪縣以貧困戶為主體的各族群眾開始種植蔬菜,在該縣算得上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這麼多年來,柯坪縣的餐桌上只有胡蘿蔔、恰瑪古。受傳統思想影響,柯坪本地人沒有種菜的習慣,覺得費時、費事。2018年,縣裡針對貧困戶量身打造的蔬菜訂單生產工程,完全改變了大家的習慣,一個個爭相種菜。”柯坪縣農業農村局幹部王莉說。

如今,柯坪縣從僅有恰瑪古、胡蘿蔔兩種蔬菜,發展到種植西紅柿、茄子、豇豆、花菜、芹菜、韭菜、蓮花白等19個品種,“菜園子”越來越豐富,不少農戶家都有小拱棚。同時,建設了“一村一品”貧困戶蔬菜種植基地,全縣逐步構建起蔬菜訂單生產供應鏈。除了滿足自家吃以外,每戶至少收入千元。

柯坪縣科學運用“進”與“退”的辯證法,於不可為處有為,開創了產業發展新天地——相對低產出的小麥、玉米逐漸“退”出一些面積,高產出的棉花和蔬菜隨即“進”入大面積種植。在一“進”一“退”中,提高了扶貧產業的含金量,也讓扶貧產業更有可持續性。

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描繪好脫貧大藍圖的底色

扶貧路上,先聚焦補齊短板,才能讓脫貧更具實效。為此,夯實全縣水、電、路、房、網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柯坪縣脫貧攻堅的必由之路。

2019年12月中旬的一天,忙了一天的吾普爾·阿不力米提回到家又累又渴,他習慣性地擰開水龍頭喝水。“我喝了一口,有一種甜甜的味道。洗手時,也沒有乾澀的感覺了。”63歲的吾普爾·阿不力米提說。

縣域內嚴重乾旱缺水,土壤鹽鹼含量大、礦物度高,飲用水水質差。20世紀80年代,水利部對柯坪縣境內水質做出評估:“全縣境內無好水。”這樣的水質,導致柯坪居民各種結石病發生率較高,曾有過嬰幼兒患泌尿系統結石病的案例。為此,柯坪縣從1995年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改水工作。去年12月17日,隨著柯坪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竣工並正式投入使用,自此全縣各族群眾徹底與“苦鹹水”說再見,開啟了“甜水時代”。

現年71歲的賽買提·達吾提於1993-1998年間擔任柯坪縣水利局長,為了讓農民有水澆地、喝上甜水,他曾徒步30公里到山溝裡尋找水源。“解決水的問題,是一項改變柯坪命運的幸福工程,更是實現脫貧必不可少的工程。過去的‘苦鹹水’嚴重遏制了柯坪發展。好在,這一切都成為歷史了。”

柯坪縣在夯實硬件設施上以“繡花心”做足“繡花功”。過去的5年裡,全縣37個行政村“組組通”公路、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安居、農戶入網項目、戶戶通電等工程建設捷報頻傳。5年來,柯坪縣累計建成8117套安居富民房,實現所有脫貧戶住房全覆蓋,534人順利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全縣架設、改造線路497.18千米,實現村村通動力電,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全覆蓋;建成並投入使用農村公路總里程567公里;37個行政村全部通光纖、4G通訊或寬帶網絡,實現通訊網絡全覆蓋。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柯坪縣在與貧困鬥爭中成功“逆襲”,增添了讓群眾最有獲得感、最有幸福感的厚重“底色”。

養殖與種植並進——多渠道增收鼓起農民錢袋子

脫貧攻堅,不能用“吃肉”的方法啃“硬骨頭”,只有立足本地實際,政策精準、措施精準、成效精準,讓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群眾腰包迅速鼓起來,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從18年前全縣牛羊只有14萬頭(只),白、黑、花及各種各樣的土羊滿地亂跑,一隻羊年產只有15公斤肉,雖然家家戶戶都養,但是年年養羊年年窮。”柯坪縣畜牧獸醫站站長沙吾提·熱西提說。

2000年以後,全縣就實現牛羊年出欄25.3萬頭(只)。2014年,在湖州市對口援助下,柯坪縣引進了多胎湖羊,成功培育出杜湖雜交羊,實現了柯坪羊兩年三胎,一胎多羔的突破。2016年,柯坪羊肉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誌產品認證。2017年以來,該縣持續推廣“公司繁殖+基地雜交+農戶育肥+企業銷售”的產業化生產模式,建立合作養殖長效機制。2019年,該縣進行牲畜屠宰分割包裝,畜產品遠銷廣州、深圳等地,拉長了產業鏈,畜牧業人均收入2470元以上。如今,全縣土牛不到10%,98%的土羊改良完畢,一隻羊年產肉超過25公斤,畜牧業收入佔全縣收入的30%以上。

這一場令人欣喜的柯坪羊之“變”,讓昔日貧弱的羊產業,變成如今強力產業。

不僅在養殖業上,在特色農作物種植上柯坪縣也“敢為人先”。

走進柯坪縣玉爾其鄉玉爾其村的石榴籽田園農民專業合作社,火龍果就像一盞盞紅燈籠遍地都是,黃橙橙的檸檬掛滿了枝頭……這個場景讓人彷佛置身江南園林之中。目前,該縣群眾參與種植火龍果、五香果、藥桑、檸檬等特色農作物種植的已蔚然成風。

種植火龍果的項目成功後,一條綠色採摘、精準扶貧、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青少年植物科普的多功能鏈條隨即形成,特色種植成柯坪縣農民脫貧的“金鑰匙”。從寸草不生的鹽鹼地,到結出南方水果,特色農作物種植讓鈔票嘩嘩地流進農民的口袋裡。

脫貧攻堅並不是見招拆招那麼簡單,而是一場大考,如何做好“答卷人”,考驗著廣大黨員幹部的真情與才智:擴大恰瑪古種植面積至1.4萬畝,畝均單產達到1300公斤;阿恰勒工業園、恰瑪古加工廠、諾頓服飾、銘發服飾、興科服飾等企業入駐柯坪;本地農業經紀人競相亮相,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村全覆蓋;網上一鍵遠程下單柯坪農特產品,全縣僅去年就實現網購成交金額1320萬元……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六個一批”“三個加大力度”每個鄉鎮都有亮點,每個村莊都有故事,每個社區都有值得借鑑的脫貧好模式;一個縣的順利脫貧摘帽,有熬夜成常態、泡麵成主食的幾百名扶貧幹部辛勞付出,有帶頭人的示範引領,有脫貧戶的自身努力,一份滿意的答卷,人人都參與其中。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更是一個希望的年份。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是柯坪人喜嘗脫貧摘帽累累碩果後的又一次全新啟程。(記者 查燕榮 通訊員 張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