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將在孩子身上體現

早上,我關掉電視讓孩子去看書,兒子生氣的問我:“為什麼小孩停課還要不停學?而大人停工卻可以無所事事?”

  我一時語塞,難怪我每次叫他看書,他都一臉不情願。

  病毒肆虐,復工推遲,開學延期,我們不得不宅在家裡。閒下來的日子,我終於明白,一個父母忙著娛樂、沉溺於手機的家庭,能怪孩子只顧玩耍看電視嗎?

  一個父母忙著學習充電,充滿書香氛圍的家庭,還怕孩子不受到感染薰陶嗎?

  一位老師說:“當假期結束,大家都摘掉口罩,不一樣的父母陪伴,不一樣的假期生活,也讓孩子走向不一樣的軌跡。”

  深以為然。

  近日,微信群裡不少家長又活躍起來了,抱怨聲一片:

  快要被孩子逼瘋了……

  日上三竿了,孩子還沒有起床。

  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完全不在狀態。

  孩子對著視頻裡的老師神遊,完全聽不進。

  孩子在家自由散漫慣了,書沒看兩分鐘又想玩了。

  最後,在班主任刨根問底的追問下,才發現,這些孩子背後的家庭,很多都是這樣的:

  家長作息不規律,熬夜晚睡,導致孩子也睡得晚。

  孩子沒有休息好,學習狀態自然不好。

  孩子在學習,父母卻在追劇,孩子怎能在狀態。

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將在孩子身上體現

  在這個最長的年假裡,我一度荒廢了自我,也荒廢了孩子。

  在我忙著追劇,吃喝玩樂的時候,孩子玩遊戲玩的不亦樂乎,看似和諧又充實的親子時光裡,我收穫的只有無聊和空虛,而孩子更是好久沒有碰書了。

  刷劇,刷抖音,玩遊戲這種躺著就能收穫的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什麼也沒有留下。

  然而,當我想帶著孩子遠離這種有毒的狀態時,才悲哀的發現,多日的墮落與放縱,讓孩子習慣了懶散。一看書就沒勁,一寫作業就發睏,不催就不學習。

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將在孩子身上體現

  都說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是父母的奮力託舉。每個差勁的孩子背後,其實也都有父母不經意的摧毀。

  一樣的宅在家,一樣的上網課,不一樣的父母陪伴,不一樣的假期生活,不一樣的學習態度,開學後,有人還在原地踏步,甚至走下坡路,而有人,卻已經走向質的飛躍。

  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將在孩子身上一一體現出來。

  英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喚醒孩子的才華》中指出,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

  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

  國民才女武亦姝,小時候調皮,不喜歡讀書。武爸爸便每天下午4:30就開始關掉手機,專心陪她讀書,玩角色扮演名著情節,改編故事結尾,玩詩詞接龍。帶著她在書海里徜徉,享受文字的博大精深。

  奧巴馬在當選總統期間,再忙也要抽空經常帶兩個孩子到書店購書,帶著全家一起博覽群書,每天還擠出睡前閱讀時間,陪著女兒瑪利亞讀完7本哈利波特,給予了孩子最好的親子陪伴。

  49歲的宿管阿姨,在兒子三年級開始,堅持每晚陪兒子一起讀書,兒子考上大學後,她通過旁聽上課,上網課,和兒子相互打氣鼓勵,一起考上覆旦大學研究生。她說,家庭一起學習的這種氛圍非常重要。

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將在孩子身上體現

  陪伴從來不是父母犧牲自己,而是言傳身教,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更是在精神上的引領。

  表姐平時工作忙,可是多年來,不管下班多晚多累,都堅持親子閱讀,哪怕只有幾分鐘。她說,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哪怕只是一分鐘,兩分鐘,對孩子來說,是天堂,影響很大。

  疫情爆發後,表姐更是早早做好規劃,制定了一個作息時間表,非休息時間都不可以碰電子產品。

  表姐自己定了讀完5本書和減肥10斤的的計劃,表姐夫則是練書法和鍛鍊身體,小外甥更是寫作業,複習功課,讀課外書,上網課,把每天的時間排的滿滿的。

  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教育好孩子,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對了。

  隔離在家的這段時間,父母就是孩子最直觀的學習榜樣,你的好壞,他都會複印下去,所以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做父母的要先去努力。

  最好的陪伴,莫過於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2月8日,俞敏洪發佈了一則視頻,他認為,父母對孩子最重要的是愛,但不是溺愛。

  所謂“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是3~10歲,在這個時刻父母應該:

  首先,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二,幫助孩子建立規矩和自我控制,而不是失控;

  第三,幫助孩子建議對社會和世界的看法。

  而這些,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引導。

  據《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數據顯示,98.4%的中國家長認同“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這一觀點。

  然而,在“家長陪伴孩子做的事情”這項調查中,高達59%的比例竟然是哄孩子睡覺,吃飯等家務性活動。

  陪伴,陪是行動,伴是內心,沒有走心的陪伴,只是陪同而已。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好有質量的陪伴呢?

  ☞ 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清華學霸教子經》提到,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去年,廣西狀元楊晨煜以730分刷新廣西高考理科最高分紀錄。

  楊媽媽在談到學霸是如何養成時說: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問題能力時,監督養成好習慣。

  監督過程很痛苦,要時刻督促,留意著孩子。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很好走。

  並且,父母也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在一邊玩手機,要做好榜樣。

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將在孩子身上體現

  就像成長教育專家蘭海說的,每個人都是從他律到自律的,家長最初的陪伴很重要。

  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那就是受用一生的寶貴財富。

  ☞ 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動手能力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採集了大量家庭數據發現,在3-4歲動手能力就得到鍛鍊的孩子,與15-16歲才開始的孩子相比,長大後普遍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並且擁有更和諧的家庭關係與人際關係。

  家長可以嘗試著放手讓孩子分擔家務:煮飯做菜,搞衛生,洗衣服等,只要適合孩子這個年齡段的,都可以讓孩子去嘗試,去探索。

  做不好沒關係,生活何嘗不是學習,從課本走進生活,唯有養成良好的動手能力,才有行走世界的勇氣。

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將在孩子身上體現

  ☞ 陪伴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

  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近年來,頻發的熊孩子事件和高學歷低素質事例,暴露了一個事實:很多家長過分的追求孩子的成績和排名,卻缺失了對孩子品德教育。

  很多時候,由於工作忙沒時間且侷限於說教,我們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很難見效,但此次的武漢疫情很好的給孩子上了一節品德課。

  現在,不妨每天抽個時間,和孩子一起談論當下新聞:發國難財、哄抬物價、造假賣假口罩、造謠散謠、隱瞞病情行程、惡意傷害醫護人員、老人小孩捐款、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捐口罩捐物資、有家不能回的疫情一線人員……

  和孩子共同探討這些事件背後善良,大愛,感恩,醜惡,自私,冷漠,無知……

  講100個大道理,不如讓孩子見識一次。除了學習知識,孩子更應該先學會做人。

  知乎有個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有一個回答說的特別好: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今天,不讓孩子吃學習的苦,理解生活的難,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明天,我們的孩子可能因為缺乏自制力、競爭力,而被社會淘汰。

  假期終將結束,孩子一時的放縱享樂,可能換來一生的卑微。

  作為父母,我們責無旁貸,要用陪伴引領孩子度過一個積極而充實的寒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