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是藥三分毒”,為什麼常看到小吃、火鍋宣傳加入中藥?

藥有雙重特性,一個是功效,一個是毒性。

那麼,什麼時候我們知道“是藥三分毒”還是要用藥呢?總體來說,就是用藥之後功效大於了毒性的時候。

功效

功效,是指有病治病,無病預防,現代醫學的一些藥物還有診斷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給藥的定義是:藥物是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證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質。

治療很多人都瞭解,但是預防和診斷藥物,很多人就忽視了。比如,疫苗是用來預防疾病的;做增強CT時注射到血管裡的造影劑,是用於檢查的。

毒性

藥物的毒性,傳統中醫看來,是一種偏性。傳統中醫認為,如果你的身體處於陰陽失衡的“非正常”狀態,藥物是一種糾偏的物質

,可以讓你的身體調整到陰陽平衡的狀態來。

中醫藥是利用藥的偏性來糾正人體五臟六腑運行的偏性,偏差大的可以用大毒,依次還有中毒,小毒。所以,偏差小的病,就不能用偏差大的藥來治,這樣會使毒副作用增加;同樣,偏差大的病,用偏差小的來治,則達不到治療效果。

所以,在臨床上你可以看到一些急重病,比如腫瘤患者,常用一些猛烈的毒藥,就是所謂的“以毒攻毒”,但是這類毒藥,藥效大,偏性也大,所以毒性也大,用量不容易把控,一不小心就過頭了。所以一定要嚴格管控,要在醫師指導下,而且有把握的情況下使用。

反之,如果你的身體狀態非常正常,沒有生病,沒有太大的“失衡”,就不必吃藥,或者身體只是微微有一些小恙、不適,不必吃太多、猛烈、劇烈的藥,這樣會反而把身體調整成“非正常”的狀態,出現疾病。這也是李蘭娟院士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說“沒病別亂吃藥”的原因。

什麼是“是藥三分毒”,為什麼常看到小吃、火鍋宣傳加入中藥?

李蘭娟院士在疫情體檢倡導“沒病不要亂吃藥”

所以,“是藥三分毒”在傳統觀念裡,是“是藥三分‘偏’”的意思,就是藥物總會有一些作用,會對你的身體產生一些有益或有害影響,而這些影響很可能是你不期待的有害影響

為什麼小吃會宣傳加中藥?

這是因為我們說的“正常”、“平衡”的狀態是一個範圍,不是一個點,適當吃一點沒有太大“偏性”的藥物,身體還是可能由於自身的調節機制,回到平衡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中藥是“藥食同源”的,比如山藥、馬齒莧、山楂、龍眼肉、魚腥草等等,是藥品,也可以當做食品。因為它們沒有那麼大的偏性,身體服用它們會產生一些好的影響,

而不好的影響很小,身體可以自動調節它,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什麼是“是藥三分毒”,為什麼常看到小吃、火鍋宣傳加入中藥?

藥食同源

滷味、小吃宣傳的加中藥,一般加的一些提香味、有香氣,還有一些溫胃作用的藥,這些藥,一般都是藥食同源的,比如茴香、桂皮、丁香、八角、草果等,一方面使食物味道更香,矯正食物尤其是肉食的一些腥味和臭味,另一方面讓食物不至於太寒,影響脾胃的吸收。

什麼是“是藥三分毒”,為什麼常看到小吃、火鍋宣傳加入中藥?

滷味、小吃常加的中藥

但過去也有一些小吃加的不是這種類型的中藥,比如一些獨門秘方之類的。或者有的人吃了上面這些溫胃的中藥也有不舒服的,那就不要吃了嘛。小吃店宣傳這些會吸引一部分顧客,但也有一部分不喜歡的顧客,就不來了,這是他們自己的營銷選擇。

這裡要警惕一些加了像罌粟殼這類“成癮性”的中藥,這種是違法的。如果遇到其他吃完了覺得不對勁,或者加了一些毒性很大的藥物,讓你身體產生了極大的不舒服的,記得留證據報警。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被藥物影響?

藥物對人身體的影響,也是與人的身體情況有關,一般來說,身體好、免疫力強、腎氣足的人,藥物的偏性對於身體影響較小,這些人既不容易感染疾病,服藥後的“毒性”對於身體的作用也較小。

反之,那些身體較弱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兒童、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不僅更容易感染疾病(比如新冠病毒),而且藥物的毒性對於這類人群也影響更大一些。

綜上,滷味、小吃宣傳加入中藥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大部分都是偏性較小的藥食同源的藥物,對人體的危害不大。這是一種營銷策略,但是好還是不好要看具體的宣傳效果,我認為不一定有太大的宣傳效果,因為也有很多人不喜歡加了中藥的食物。

同時如果遇到食物中加了吃了不舒服的中藥,說明店家放的已經不是偏性較小的藥食同源的藥了,而是偏性很大的藥,這時要注意保護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