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課程是本學期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首次開設。因疫情發生改為網上教學後,從僅需適應授課地點的轉移,升級為需要應對在線教育帶來的新挑戰,課程組認為這不僅僅是如何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挑戰,更是一次寶貴的提升機會。如果把握好,將為傳統的《動物學》課程提供符合在線教育發展趨勢的改革機遇。下面是董路老師授課四周來的心得和體會。
明確課程定位後,我們系統學習了在線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方式,尤其是陳麗副校長2月17日所做的《在線教育的基本原理》網絡講座,讓我們對在線教育的規律以及與傳統課堂面授教學的區別有了深入的認識。以此為指導,在不到十天的時間裡,多管齊下,從選擇在線課程平臺,設計教學活動環節,開展課前學情分析,到搭建教學團隊,構建在線評價體系等等,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充分利用在線教育的優勢,以《動物學》課程內容為核心,通過靈活而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握動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更好地理解各動物類群在演化歷史與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充分認知動物學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學科價值,學會運用動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
經過三週在線課程的運行實踐,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此將課程建設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 把握在線教育規律,
快速完成課程平臺的體系化建設
在線教育的質量高度依賴於教學媒介,因此網絡課程平臺的建設對於在線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課程有厚重的歷史積澱,課程教學改革成果兩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近年來,課程團隊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內容,立足基礎和吸納前沿,保持著旺盛生命力。2018年加入中國大學MOOC平臺以來,北京市教學名師張雁雲教授主講的課程累計授課人數超過2萬人次,積累了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和經驗,為本次在線課程的開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學期開設的《動物學》在線課程,是面向我校珠海校區未來教育學院理科試驗班生命科學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課程難度要高於MOOC所提供的面向公眾的通識教育,在學生能力發展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基於對在線教育兩個重要規律的把握,充分調動已有教學資源,在學校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快速組建了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搭建了功能齊全的在線教學平臺體系。
規律一:
教與學的時空分離
在線教育的基本規律之一是教的行為與學的行為在時空上出現了分離。開展在線授課時,教師不能像傳統課堂中一樣,與學生進行連續的直接的互動。即使一些課程直播平臺可以提供彈幕、討論和回答問題等功能,但是與面對面的教學過程相比,學習效果也是打了折扣的。因此,在線教學的主要問題不是如何將傳統課堂轉移到網絡平臺上,關鍵難點是在時空隔離的狀態下,怎麼保證教的行為能夠對學的行為真正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單一的直播課形式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能力發展要求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對教與學的行為進行再整合,綜合運用多種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充足的支持與幫助。
規律二:
教師-學生-教學資源之間
交互方式的轉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學資源以及學生之間是教學的三種主要交互方式。由於教學過程的時空分離,在線教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會有所減弱。因此,我們需要相應的加強另外兩種交互方式,尤其是學生與教學資源的交互,通過對教學環節的全鏈條式設計,充分利用《動物學》課程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構建“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的綜合評價體系,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綜合以上兩方面考慮,我們利用兩週時間,迅速搭建了以數字課程雲平臺(ICC)和騰訊課堂為主,其它在線工具為輔的複合式課程平臺,開展《動物學》課程的在線教學。
1
自主學習平臺:《動物學》數字課程雲平臺(http://icc.hep.com.cn/)
為積極響應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幫助高校“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在教學團隊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於2月中旬緊急出版了《動物學》數字課程(2.0版於3月上旬正式出版),為教師提供了基於ICC平臺的個性化定製課程服務。
動物學(2.0版)數字課程的出版
ICC平臺覆蓋了《動物學》所有章節知識點的豐富教學資源,包括從原生動物到哺乳動物共計18章內容的完整教學視頻與課件(圖2),近200道原創試題,以及多套自測試卷。此外,由於學生在疫情期間難以購買到教材,課程團隊與高教社協調,在正式開課前實現了《普通動物學》(第四版)的在線閱覽功能,讓學生可以閱讀原汁原味的教材(圖3)。教師還可以上傳視頻、文獻資料、電子課件媒體素材等對教學資源進行補充,形成個性化的教學安排,並通過在線成績評定及教學檔案管理,開展基於學習過程的形成性教學評價。
《動物學》數字課程的部分教學資源
《動物學》數字課程在ICC平臺的教材在線閱覽功能
ICC平臺的強大性還體現在預設了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模塊,包括課程公告、課程討論、課程資源、作業與試題庫、自測題等。同時允許教師增加新的教學模塊,並以菜單方式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提高了教師安排教學活動的自主性。
ICC平臺預設的主要教學模塊
以節點管理方式安排教學環節
開課三週以來,27名選課學生訪問《動物學》數字課程雲平臺總計已達1030人次(截止3月17日),每人訪問次數大都超過20次,在線學習時間從近7小時至59小時,表明在線課程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ICC平臺學生在線學習時間統計(第3列為訪問次數,第4列為在線時間)
2 直播課平臺:騰訊課堂(極速版)
按照學校的課程表,每週開展直播教學一次。騰訊課堂具有網絡穩定,流暢度好的突出優點,具備PPT共享、播放視頻、分享屏幕、課堂討論、回答問題、考勤記錄與課程回放等多種功能,界面清晰,很好的滿足了直播課的基本需求。
騰訊課堂電腦端(左側)和手機端(右側)的直播界面
3 在線評價平臺:ICC平臺+問卷星
在ICC平臺的每個自主學習環節中都設置了相應的自測題,讓學生能夠及時地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檢測。在作業環節儘量多地採用互評作業方式,合理設置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成績比例,推選優秀作業,在教師引導的同時,發揮同學之間的相互激勵作用。同時利用微信小程序“問卷星”,在直播課前通過五點式量表和開放式問題,瞭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和遇到的疑難問題,安排直播課的教學重點。在直播課後,再次進行回訪式調查,瞭解學生在教師講解後的理解提升情況,對教與學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價,每週都可以形成教學過程評價的完整閉環,促進了教學相長,成為實現在線教學目標的助推器,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肯定。
第三週課前問卷調查,瞭解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
第三週課後反饋調查,學生通過直播課對知識點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90%以上的同學對課程各教學環節的改進做出了積極評價
此外,我們還建立了課程微信群,及時發佈課程最新教學活動安排,發放課前與課後評測問卷,收集課程建議,並快速響應同學們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與在線教學平臺相匹配,我們組建了12人的複合型教學團隊,包括:
1)授課教師5人,負責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實施,以及作業批閱;
2)ICC平臺6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級編輯和技術開發人員組成,提供平臺使用的技術支持與資源管理;
3)研究生助教1人,輔助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督和提醒,實施部分教學活動。
二 洞悉在線教育特點,精心組織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必須途經。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直播課是在線課程中最主要的兩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的質量決定了教學目標是否可以實現。由此,我們提出,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瞭解知識、明晰概念、提出問題、歸納重點”;而教師直播課的主要任務是:“回顧重點、辨析問題、講解難點、聯繫實際”。通過三週多的教學實踐,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充分認識在線教學的四個主要特點,對以上主要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有非常大的幫助。
特點一:
多階段,學習時間碎片化
很多學生的自主在線學習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的,這就要求每個教學資源的學習時間不能太長。《動物學》數字課程提供的教學視頻以主題單元方式安排,每個視頻的長度在12分鐘左右,有利於在比較短的時間裡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在直播課堂也需要考慮同學們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上課帶來的疲勞感。
我們根據課程特點與發展性學習的規律,將直播課程分為4個單元,每個單元20-30分鐘,具體包括:上週課程重點回顧、作業和思考題辨析、1-2個動物類群的疑難知識點講解及其與人類社會、生態系統以及系統演化的關係。通過明確劃分課堂時段,使學生每20-30分鐘進行一次學習內容的轉換,減少在線學習的疲勞感,提升學習效率。此外,還可以穿插播放一些動物行為的小視頻,以及與該動物類群相關的科學研究成果,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多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獲得對各個動物類群的系統性理解與認知。
特點二:
新環境,人與網絡的頻繁交互
在線教育的規律之一,是學生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交互大大加強,而多樣化的教學資源都是以網絡為媒介提供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進度釋放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教學資源,保證學習效果的穩步進階。具體而言,我們每週在ICC平臺“已開課程”中增加一個子節點,開放當週教學資源的權限(包括視頻、課件和教材在線閱覽),並結合直播課講到的擴展內容或者作業思考題,提供相關的課外學習資源,通過課程公告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避免學生面對大量學習資源時的手足無措。此外,由於學生大多使用筆記本電腦或手機作為在線學習的終端,在進行直播課件製作時需採用16:9版式,並突出重點,減少動畫,以適應網絡傳播的特點。
利用課程公告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教學資源
特點三:
新任務,學習過程的引導與監督
在線教育倡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積極支持,但是也必須考慮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不足對學習效果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在教學活動中設計合理的環節,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
引導與監督。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每週在ICC平臺上對學習任務做出了明確的指導,分為三個相互獨立又有機聯繫的環節,並配有相應的評測:首先觀看教學視頻和課件,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隨後完成本節內容的自測題,檢驗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最後利用所學知識回答一道思考題。以本週的學習任務為例,要求學生先自學線蟲動物與環節動物的相關內容,其中4個授課視頻是必須觀看的(教師可以設置必須瀏覽的資源);之後完成本週自測題(相關動物的基本形態結構與功能),對已學內容的掌握程度進行檢測,通過設置最低標準(3次答題機會,至少一次須達到80分)督促學生的學習;最後,圍繞這兩週學習的多種寄生蟲生活史的內容,思考寄生蟲與宿主協同演化的關係,以作業形式提交,檢驗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思考科學問題的能力。
第四周學習任務第1項:看視頻
第四周學習任務第2項:做自測
第四周學習任務第3項:思考題
特點四:
新理念,以學生為核心組織教學活動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即使是採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活動安排也是顯性的,清晰可見的。但是當學生居家在線學習時,自主學習階段一定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成為了學習過程的引導者。要通過對教學活動的合理安排,提供系統的、有吸引力的教學資源,支持學生進行持續性的學習。在直播課時,要充分重視學生已經做好的學習準備,通過在線調查小問卷等方式,瞭解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興趣點,設計直播課的教學重點,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性理解,提升科學思考能力。
舉例來說,通過第三週的課前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於刺胞動物和扁形動物的形態特徵與功能掌握的比較好,相應自測題的正確率達到90%以上。但是同學們對於各類動物的生活史存在較多疑問(自測題的錯誤率超過30%),也非常感興趣,希望在直播課上進行討論。這部分內容確實比較複雜,難度較大,跟理解人類傳染病的傳播過程與預防方法密切相關,與“學會運用動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目標相一致,在疫情時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直播課時我們重點講解了華枝睪吸蟲、血吸蟲、絛蟲和肝片吸蟲等寄生蟲生活史的共同點與區別,以及相應的阻斷傳播方式。並在第四周的自主學習任務中,引導學生結合課程內容,進一步思考病原動物對宿主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協同演化關係,鼓勵學生運用動物學基礎知識,從演化歷史與生態系統角度系統思考和理解與人類健康相關的重要問題,並以書面作業形式在ICC平臺提交,從而加深對這個學習主題的認識。同時,直播課上我們也對刺胞動物各類群的生活史特徵進行了辨析,通過比較桃花水母引發的過度關注和珊瑚生態系統的保護危機,讓學生認識到,動物學知識不足會影響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的誤解,從而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學生在第三週課前問卷中提出的討論興趣點
三 《動物學》在線課程建設經驗小結
基於對在線教育規律和特點的認識與理解,我們建設了以《動物學》數字課程雲平臺(ICC)和騰訊課堂直播課平臺為主,課程微信群和“問卷星”小程序為輔的複合式在線課程體系。圍繞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這個核心教學任務,結合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在線教學資源與各平臺工具的優勢,通過全鏈條式的教學活動設計,將學生自主在線學習、自我評測與他人評價(同學與老師)、問題辨析與思考、教師支持與疑難解答以及課外內容拓展等重要教學環節,打造成環環相扣、逐步進階的學習體系。以網絡為媒介,把經典的動物學知識、科學觀念的傳播以及學生的能力發展目標相融合,為培養具有科學認知觀、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專業型人才做出努力。
-bnuweixin-
排版:張詩涵
投稿/加入我們:[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 北京師範大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