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疫情中感知世界——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時代思政”在線課程紀實

文 / 本報記者 張惠娟

來源 / 人民政協報2020-03-25期05版

疫情期間,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將“武漢封城”這一時事新聞融入到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組織學生開展線上思考討論,讓學生們在關心國家大事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思辨認知能力。於是,便誕生了這樣一節生動的中學生在線思政課——編者

讓學生在疫情中感知世界——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時代思政”在線課程紀實

人民政協報2020-03-25期05版

當“武漢封城”遇上道德與法治課

“請同學們嘗試從政府的視角思考:武漢做出‘封城’決策,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封城有哪些積極影響?請同學們繼續從政府視角思考:封城決策的實施,對武漢市政府的後期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和挑戰有哪些?封城後的武漢民眾,正在經歷怎樣的生活?請同學們嘗試從民眾視角思考:武漢民眾、和武漢之外的我們在封城決策中分別可能失去什麼?得到什麼?請同學們嘗試從權利與義務的角度分析,你將有何思考?請同學們審視我們的生活———在你所居住的小區:現在的隔離措施有哪些?你如何看待這些隔離措施?……”

讓學生在疫情中感知世界——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時代思政”在線課程紀實

這是學校延期開學學生居家學習期間,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七年制初三年級一節在線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拋給學生們思考的“時代思政”項目的命題。

“我們希望中學生既需要埋頭學知識,更需要抬頭放眼窗外。作為武漢城外的旁觀者,作為本次疫情的親歷者,作為承擔國家未來建設重任的青少年,學生們應該如何心懷責任與溫度,感受武漢這次的‘封城’之舉?正好九年級上冊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一個‘民主與法治’單元,我們就打算將現實和教材融合,做一個在線討論。”該校道德與法治教師程琰告訴記者,“時代思政”是該校第三學業部的一個特色項目,項目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關心、瞭解時政,激發成長正能量,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判斷能力。“時代思政”備課小組由該學業部主任主責,協同班主任和道德與法治課老師於每週末進行“線上教研”,以時事熱點話題為線索,為學生挑選出貼近中學生實際的熱點新聞作為主題,並利用每週一升旗校會後的時間向學生髮布並組織討論。學生居家學習期間,“時代思政”討論就與線上的道德與法治課相融,變成了一場線上辯論。老師發佈了6項任務命題後,該校初三3個班級的學生分別自發組成了6個小組,自主認領線上討論任務,並討論確定好各小組的代表發言人。在接下來的一週時間裡,學生們帶著問題和任務投入到了認真蒐集材料的準備工作中。

要達到優質的討論效果,前期的充實準備必不可少。為了保證學生們能在充分了解該話題基本信息的前提下展開思考,“時代思政”備課小組的老師們在前期準備的導學案中,為學生們詳細梳理了“武漢封城”話題的時間軸。又考慮到學生的社會閱歷存在客觀限制,在導學案中,老師還帶領學生們一起找來歷史資料,和學生們一起回顧2003年北京抗擊非典的實況,幫助孩子們結合北京和武漢實際情況,對比、分析和思考。

有溫度有現場感的在線思辨

材料準備一週後,師生們期待的線上思維碰撞環節如期而至。

“如果我是武漢市政府,我會首先考慮的是此次疫情的客觀特點及難度。傳染性強、感染人數多、感染源控制難等特點是對封閉城市提出的緊迫要求。但同時,我也會擔心,突然封城會不會引起民眾恐慌?封城之後城內日用品、醫療資源的調配能否及時?以及社會輿論、國際輿論將如何發展等問題。”劉寧遠同學首先拋出了他們小組的思考。

“我們組認為,對於武漢而言,封城讓大家都留在自己家中,這可以有效阻止傳染源向外傳播、及時切斷傳播途徑、減少更多實際人際接觸,防止疫情感染在城內進一步擴散;對於武漢之外的我們,更可以有效防止傳染擴大。”針對“封城帶來的積極影響”這個話題,魏子凡同學這樣代表團隊發言。

“我們組認為,具體挑戰可能會存在以下幾方面:比如其他病症患者的醫治如何兼顧?這將對本就有限的醫療資源提出更大挑戰;比如生產停滯的後果,武漢及國家能否承受?比如教育突變線上教學,能否及時安排好方案,保證學生學習效果……”針對封城決策的實施對武漢市政府的後期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和挑戰這個話題,張彧愷的小組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準備,他們認為社區服務的保障、民眾情緒的安撫等,都將會是面臨的挑戰。

“我們小區只留了一個出入口,保證人員流動的有效管控。如果是有疫情報告的小區,還會被限制家中採購人數。如:每三天可指定一人外出採購等。我們也認為是利大於弊,畢竟這個時間本來也不應該外出,這樣可以保證我們的生命健康,也是對身邊人和國家的負責。”分析完武漢的情況,褚夢璇同學還就發生在身邊的現象做出分析。

……

就這樣,學生們從“封城決策的影響”到“對居民帶來的挑戰”;從“民眾的得失”到“對自己身邊現象的思考”,進行在線思維碰撞。從2月23日一直到3月2日,三課時通過“雲”端的思考與討論,讓居家學習的學生們找到了久違的團隊歸屬感,也讓他們對政府做出“武漢封城”這一決策有了更加客觀理性的認識和理解。

討論的終點,是思考的起點

線上討論結束後,師生的思考仍在繼續。學生們繼續將自己的收穫、思考和感悟發來與老師分享與探討。

“《三體》中有這樣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人類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從此次疫情的根源出發,其實我更想說的,是這一系列事件背後的啟示。十幾年前的非典,被證實是由野生動物傳播。十幾年後的今天,仍有人不知好歹濫吃野味,並招致了難以預料的後果……”羅鑫同學在課後的思考作業中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

“武漢加油!你們是英雄的人民和城市,我們會記住你們為全國做出的偉大犧牲!”通過一系列的討論,讓王紫熙同學認識到,武漢封城不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唯一的選擇,而是政府權衡利弊後作出的決策,其中必然有得也有失。“從宏觀角度看,武漢封城能夠在抗擊疫情時發揮較大作用,雖然會對當地造成一些損傷,但整體還是相當有效的。”王紫熙同學表示,這節課讓她感覺到,武漢封城,鎖住的是城內百姓的行蹤,卻鎖不住他們奮力抗擊疫情的決心。

“同學們,‘小區隔離’是‘武漢封城’的縮影。在疫情期間,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學習方式都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更理性地思考,更深入地分析,才不會被‘困在家中’的壓抑情緒所支配,進而自覺肩負起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線上同學們的發言,讓作為“裁判員”又是“速記員”的程琰老師深感欣慰,她看到了學生們的成長。在討論區,她及時將學生討論過程中碰撞出來的思想火花記錄下來,並作發言小結。

“我們無法左右災難的發生,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感受災難、感知世界的方式。現在的中學生恰是2035年的建設者,讓他們通過對發生在身邊的時事熱點的思考,既培養宏觀的國家格局,又能滋養微觀的人文關懷,實現學生們精神上的‘富養’,未來做一個有溫度有理性的建設者。”程琰告訴記者,學校十分重視教師在這方面的探索,倡導教師從德育思政課、共青團學習活動及學生社團等活動策劃與引領中,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審核: 賀春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