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導語

提起梵高,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向日葵》、《星夜》、《有烏鴉的麥田》,這些畫裡隨便一幅,就能拍賣到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天價,如果你有幸能看到這些畫,可能不會被價格所震撼,而是畫的本身就是很震撼。

《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梵高、高更、塞尚被稱為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梵高是野獸派和變現主義的先驅,也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在梵高短短的一生當中,沒有朋友,沒有愛人,生活窮困潦倒,受盡摧殘。在生命的最後兩年,梵高還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住進了精神病院。1870年的一個星期天,梵高在麥田寫生的時候開槍自殺了,結束了他37歲的生命。所以我們縱觀梵高的一生可以用大寫的“慘”字來概括,可是這絲毫不影響他藝術上的輝煌成就。

梵高在人生的後十年裡,創作了2000多幅畫,他把痛苦當成放大鏡去捕捉生活中那些平凡又真摯的心,用畫去記錄多彩和壯麗的生活。畢加索曾感嘆道:如果梵高不瘋,他會是我們中最出色的。

那梵高的畫到底有什麼好?又憑什麼值這麼多錢呢?看完《渴望生活:梵高傳》這本書,你可能就能明白梵高這些作品的價值所在了。

一、一個善良悲憫的天使

首先我們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也就是梵高的藝術生涯的早期階段。在這個階段,梵高接觸到了社會最底層人民真實的苦難,而梵高也像一個善良的天使,用自己的畫筆去歌頌勞動人民的質樸,用行動為窮苦的人們帶來福音。

《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1853年3月30日,梵高出生在荷蘭南部的一個小鎮。梵高的父親是一位基督教牧師,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當地的口碑也非常好。梵高的母親是荷蘭著名“御用裝幀師”的女兒,是一個心地善良又很有教養的好女人。梵高是家裡的老大,他還有兩個弟弟和三個妹妹,大弟弟提奧和梵高最親,他是梵高最有力的支持者和知己。

別看梵高的父親只是一名牧師,但梵高家族在當時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梵高的四個伯父中有三位都是畫商,而且文森特伯父還擁有全歐洲最著名的畫廊,另外一個伯伯是阿姆斯特丹的海軍司令,這些親戚在梵高成長過程中都曾給予過幫助,可以說,梵高的家庭背景是足夠讓人羨慕的。

梵高小時候不愛學習,但是他很有語言天賦,除了母語荷蘭語之外,還會說英語、法語、德語等六門語言。梵高20歲的時候在他的大畫商伯父的介紹下進入了倫敦一家畫廊當店員,主要工作就是賣畫。在工作過程中,梵高學習了大量的藝術知識,觀摩了大量優秀的畫作,還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讓他很年輕的時候就擁有了很高的藝術鑑賞力,為他日後成為優秀的藝術家打下了基礎。

在倫敦工作期間,梵高遇到了他生命中第一個女人——愛修拉·羅葉,愛修拉是梵高房東的女兒,是個善良活潑的幼兒園老師,梵高勇敢的和愛修拉表達了愛意和求婚,但是愛修拉卻告訴梵高自己已經有未婚夫了,果斷的拒絕了梵高,被拒絕後的梵高備受打擊。那段日子裡他總是無精打采,對畫廊的工作也失去了興趣,他覺得在畫廊的工作就是把愚蠢的圖畫賣給愚蠢的人,這無疑是在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生命,梵高的父親尖兒子這麼消極也不是事,於是對梵高說:孩子,畫廊的工作若是乾的不順心,那就別幹了,和爸爸一樣當個牧師多好,這也算子承父業。當時的牧師也算非常體面的一個工作,和現在的公務員差不多,每天宣講完就可以休息啦,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也是非常悠閒,梵高覺得也可以,於是就同意了。

《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1874年,梵高接受父親的建議去了布魯塞爾福音傳教士學院學習,但他很討厭學校古板的教育,在沒有取得畢業證書的情況下,就跑到比利時博里納日礦區幹起了非正式的傳教工作。這份工作讓梵接觸到了社會最低層人民的生活,他也因為同情和幫助礦工受到其他教職人員的排擠,後來還被開除了。

這件事對梵高的宗教信仰是一個強烈的打擊,讓梵高對上帝幾乎絕望了。於是他開始把熱情投向了繪畫,這個時候,梵高已經27歲了。

隨後的兩年,梵高開始自學繪畫,他大量臨摹名畫,苦練素描技巧,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米勒成了他的精神導師。像米勒一樣,梵高用自己的畫筆描繪農民、工人和各類社會底層人物。在這個時期,梵高的作品畫風深沉,有著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和極強的鄉土氣息,表達了他內心深處對鄉間生活的嚮往、對淳樸農民的尊敬和對誠實勞動的讚美。

《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梵高這個時期最典型的作品就是《吃土豆的人》,這幅畫描繪的就是礦工一家五口人擠在低矮黑暗的小房間裡,點著昏黃的煤油燈,分吃一小盤土豆,盛土豆的盤子裡還散發出縷縷的蒸氣。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是一家人其樂融融。

梵高曾對弟弟提奧說,這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他在這幅畫裡想要傳達的觀點就是要歌頌誠實並且自食其力這種美德。

二、一個享受色彩的天才

梵高從27歲起開始學畫,他連續6年都沒有做過正式工作,生活窮困潦倒,家人不止一次勸說梵高,讓他找一個正式穩定的工作,不要在畫畫了,可是,梵高就是不聽。1886年,33歲的梵高來到了巴黎,投靠他的弟弟提奧,提奧非常支持梵高畫畫,在經濟上全力資助哥哥,梵高後半生的衣食住行,還有買畫材的錢幾乎都是弟弟提奧出的。可以說,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提奧也是一名畫商,在梵高到達巴黎後不久,提奧就把哥哥梵高介紹給了自己的好朋友莫奈、修拉、高更等年輕藝術家,這為梵高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在巴黎期間,梵高的畫風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的用色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明亮,在創作技巧上也從原來平塗的方式轉變成印象派典型的點彩法。在那之後,梵高就把戶外寫生當成了自己作畫的主要方式。

但是,在巴黎的兩年裡,梵高並不快樂,他想念金色的麥田和耀眼的陽光。後來,經過朋友的推薦,梵高來到法國南部的小城阿爾,在這裡,梵高迎來了他最輝煌的創作時期,那一年,梵高35歲。

梵高非常喜歡阿爾,他在信中對提奧說:“我想告訴你,世界的這個角落在我眼中空氣清新,色彩也令我陶醉,淡橘色的落日,照得田野幾乎是藍色的了,還有璀璨的黃色太陽。”

梵高在阿爾進入了一種盡乎瘋魔的創作狀態,他可以一整天支著畫架子站在田埂旁作畫,不吃不喝,有好幾次,梵高都被太陽曬暈了,最後是被人抬回家的。

梵高在阿爾沒有朋友,這讓梵高覺得孤單,為了擺脫這種絕望的孤獨感,梵高想到要在阿爾建立一個藝術家的樂園,邀請在巴黎認識的年輕畫家前來,一邊畫畫,一邊聊藝術。他一邊給朋友們廣發英雄帖,一邊在提奧的資助下,在阿爾租下了一棟二層小樓,他把這棟小樓命名為“黃色小屋”。

《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但除了高更之外,他邀請的所有藝術家都拒絕了他,為了迎接高更的到來,梵高還特意畫了一簇向日葵,把它掛在了為高更準備的房間裡,這幅作品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名作《十五朵向日葵》。

但是,由於梵高和高更同樣個性強烈,他們很快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中。高更不能忍受梵高對他的畫作指手畫腳,而梵高則因為高更的高傲而惱怒。最後,兩人在1888年的聖誕節徹底鬧崩了,高更離開了阿爾,也離開了梵高。

高更的離去讓梵高崩潰了,他陷入了失控狀態,在瘋狂中,梵高用剃鬚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割耳事件後,梵高的精神狀況越來越差,1889年5月,梵高自願住進了離阿爾25公里遠的聖雷米精神病院。

三、一個以畫抒情的瘋子

梵高被診斷患上了癲癇症和躁鬱症,在這兩種病魔的交替折磨下,梵高的精神開始消沉,他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孤獨”,但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停止繪畫。

《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梵高發現自己的發病是有周期性的,差不多每三個月發作一次。於是,每當發病日臨近前,他就停止工作,躺在床上,準備好應付一場短暫的不適。梵高對自己說:“發病沒什麼大不了,就像一場感冒,幾天過後,我就又能起床作畫了。”

在這一時期,梵高的作品進入成熟期,他創作了很多更成熟也更大膽的作品,梵高的巔峰之作《星夜》也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在《星夜》這幅畫中,梵高的藝術特點體現得更加鮮明瞭:星空像漩渦一樣流動、旋轉,好像整個太陽系都在燃燒一樣,噴射著黑色的火焰,不時有小行星爆炸的光線點亮了天際。凝視畫面,不禁會讓人產生一種眩暈感。

儘管在精神病院的這段時間,梵高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畫作,但他的病情並沒有得到好轉,認識到自己的病情沒有可能康復後,梵高選擇了出院,並回到了弟弟提奧家。提奧把梵高介紹到了離巴黎不遠的小鎮奧維爾加歇醫生那裡,梵高在一邊接受治療一邊創作,他以加歇醫生為模特創作了名畫《加歇醫生》。

《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1890年7月的一天,梵高一如往常,去麥田裡寫生,這一天梵高畫了一幅特別的油畫,叫《烏鴉群飛的麥田》,又叫《麥田上的烏鴉》。這幅畫就像是一幅由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的絕命書,預示著梵高在祥和的麥田再也追求不到往昔的寧靜,只好化作群鴉,衝出黑暗,追趕無限的光明。

就在這幅畫完成的第二天,梵高又來到這塊麥田,這一次,他對著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在他最喜歡的麥田裡,用最符合他性格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梵高死後的6個月,弟弟提奧也因為悲傷過度臥床不起,沒多久也去世了。後來人們把提奧和梵高一起葬在奧維爾墓園,讓這對兄弟在死後也能互相扶持、相親相愛。

總結

在《渴望生活:梵高傳》這本書中,描述了梵高悲慘又輝煌的一生,很多人評價梵高是瘋子,不瞭解梵高的生活、讀不懂梵高的畫作、不理解梵高的情緒的人的確很容易產生這樣的誤解,讀過這本書,我們應該能夠看到梵高的赤子之心和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

《渴望生活:梵高》:梵高是怎樣用悲慘的人生,畫出絢麗花朵的?

梵高曾說:“我越是老醜、卑劣、病弱、貧窮,越是要用燦爛的色彩報復一切。我將那些色彩精心地畫出來,讓他們燦爛奪目。”雖然梵高的內心孤獨到極點,但是他的畫卻總能給人溫暖、明亮的感覺。這也許就是梵高信奉的藝術的力量,藝術就是能變苦難為慰藉,為黑暗帶來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