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觀音造像

(江曉 2016)


小心謹慎的保護著你的自由,

不是神聖的,我總不讓他近你,

……

你始終還是你,

神聖和光明,

在那不顧濁地的雲影裡。

——A.A.Shenxin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觀音菩薩坐像 宋代 十一世紀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


佛像是神聖和光明的。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不但是中國的宗教史,對於中國的雕塑史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由於中國藝匠們是用他們繼承的中國美學理念來詮釋這個外來的宗教造像,而不是天竺造像的翻版,中國的佛造像便以其舉世矚目的審美,成為了諸多藝術流派的借鑑。佛造像深受時代的影響,不同時代的風俗、信仰、審美都將烙印在佛像之上。然而如同每一個時代只有少數的優秀匠師能稱得上藝術家一樣,每一個時期能稱得上優秀的佛造像作品是必然只有少數的。有審美品位的藝術,才能打動人,否則便是欺世媚俗。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彌勒菩薩立像 犍陀羅 貴霜王朝 三世紀

片岩 高16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佛立像 北齊 六世紀

石灰石 高105cm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菩薩立像 唐代 八世紀

白大理石 高110cm


漢魏早期的造像比較大氣,厚重古樸,一般臉頰方圓,深目高鼻,同時衣紋厚重斜紋,既有犍陀羅的風格,又有大漢威武莊嚴的表現。到了魏晉時期,受士大夫審美風向的影響,佛像造像都是寬衣博帶,長眉細眼,後人稱這一時期的佛像是「秀骨清像」,同時代的繪畫中的「曹衣帶水」的風格,也被運用到佛像的服飾造型中。到了唐代已佛像造型變寬袍大袖,面相圓潤豐滿,神態安詳,形象敦厚溫和,具有鮮明的漢地特點。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江曉考察山東青州博物館佛造像(2014)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觀音菩薩坐像 宋代 十一世紀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藥師佛造像 木雕 高212cm

(江曉 2018)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千手觀音 檜木 礦物色 1290*840*580

(江曉 2015~2018)


江曉所作之佛像,集前人之長,出今世之意。以一種修行的心境,去觸摸最真實的自己,他說:「做佛雕像,就是一個自我修行的過程」。這場修行,是一場審美的覺悟,修養愈深,愈能闡述作品的造型之美,空間之美。

/造型之美/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由塑像到造像,每一個過程都追求一種極致。佛雖立體,卻只能正面而觀,這是誠心禮佛的最基本的要求,以莊正之心禮佛,方能凸顯法相莊嚴。佛像的體態特徵、面部形象、服飾線條,從外形到細節,任何一個元素都是區別於常人的特性。佛雖塑金身,亦見含光內斂之意;佛雖垂眉目,亦有收束靜穆之狀。摒棄多餘的裝飾,才能使佛像給人一種安定感,正如《金剛經》所謂:「如如不動」。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大唐觀世音 檀香木 高1210cm

(江曉 2014~2018)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大唐觀世音(局部) 檀香木 高1210cm

(江曉 2014~2018)


/空間之美/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江曉說:「我幾乎花了很多時間,在它面前端詳,思考」。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極樂世界 沉香 780*320*140

(江曉 2009~2011)


這一件作品,傾注了他四年的時光。它的下半部就是類似於根雕的巧作之法,由於是檀香的根部,裡面的空洞完全不知道,只能是發現問題的時候臨時改變。諸多的負空間使其變得玲瓏可觀,與賞石擁有一致的韻味,生出一種神秘的力量,在力量與柔和之間,在有意為之和無意刻畫之間,使佛像生出多維度的空間,而藝術家的目的,就是去捕捉這種夢幻感,並使之呈現。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渡海十八羅漢 沉香 910*320*140

(江曉 2011~2013)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水月觀音 檜木 1530*1530*40

(江曉 2017~2018)


當下的人們,看待藝術只剩下「眼球」和「點子」的功能了,藝術家絕不是對流行時尚的跟風,更不是對聲名權位的取悅,對藝術和審美本身的敬畏當如禮佛一般虔誠,心手如一。沒有審美,便是欺世媚俗,神聖與光明都將與你形同陌路。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毗盧觀音 檜木 金箔 1260*610*460

(江曉 2018)

佛像世界裡的審美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