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甚至抛弃了。


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甚至抛弃了。

时移世易,汉语词汇在成千上万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看了这本书,或许你会大吃一惊。

我们先来说说“千金”这个词儿。

很多大龄女青年可能觉得,千金是用在年纪很轻的女孩子身上的,这个词早跟自己没关系了。其实不然,只要你还未婚 ,照样可以被称为“千金小姐”。不过你知道吗,在古代,“千金”可不是形容未婚女子的,它指代的是男孩子。

“金”是古代的货币单位,汉代以一斤黄金为一斤,可想而知,“千金”,就比较贵重了。“千金”这个词最早出自《梁书·谢朏(fěi)传》。说南朝有个著名文学家叫谢朏,从小聪明伶俐,他爸谢庄很喜欢这个儿子。

一天,谢庄给谢朏出了个命题作文,谢朏拿过笔来就一气呵成了,谢庄大喜过望。旁边谢庄的朋友说了句:你儿子真是神童啊,将来一定很有出息。”谢庄一听,笑了,抚摸着谢朏的背说:

“真吾家千金。”真是我家的千金啊!

后来,谢朏果然成了著名文学家,官至尚书令。“千金”这个词儿就流传了下来,专指男孩子。

直到元代,“千金”才和“小姐”结合在一起,专门用来称呼富贵人家的女孩子。而今天呢,“千金”的含义已固定下来,指的则是未婚女子。所以甭管你已婚或是未婚,都不用愁,你还是家里的“千金”,一点儿不掉价!

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甚至抛弃了。

过大年,咱们免不了要吃一些美味的肉,那你知道在古代,人们是怎么形容的吗?

《说文解字》曰:“脍,细切肉也。”切得细细的肉,叫“脍”。“炙,炮肉也。”“炮肉”即“烤肉”,烤熟的肉,叫“炙”。“脍炙”分别指的就是细切得肉和烤熟的肉。

《孟子·尽心下》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脍炙”的故事。

曾皙和曾参(shēn)是父子,并且都是孔子的学生。曾皙很喜欢吃羊枣,他死后,儿子曾参就不再吃羊枣了。这件事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很纳闷,他问老师孟子:“切细的肉,烤熟的肉,还有羊枣,哪个味道更好?”

孟子回答:“切细的肉和烤熟的肉味道更好!”

公孙丑又问:“那为什么曾参吃切细的肉和烤熟的肉,却不吃羊枣呢?”言下之意是,既然父亲爱吃羊枣,儿子为了纪念父亲,也应该爱吃羊枣才对。

孟子回答说:“切细的肉和烤熟的肉,是人人都喜欢的,而羊枣,却只有曾皙一人爱吃,就像人们避讳名而不避讳姓一样,因为姓是人人都有的,而名却是一个人独有的。”

在古代,遇到和父亲的“名”相同的时,往往要避开,便是因为“名”为一人独有的缘故。“脍炙所同也”,脍炙就像姓,是人人喜欢的;“羊枣所独也”,羊枣就像名,只有曾皙一个人喜欢吃。所以曾参就像避讳独有的“名”一样,避讳父亲爱吃的羊枣。

听了孟子的解释,公孙丑恍然大悟。不过,“脍炙人口”发展为成语,要后延到五代时期,从人的口福,引申而比喻美好的诗文,如同人人都喜欢的脍炙一样。

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甚至抛弃了。

和家人团聚完,咱们就该去找朋友了。一些人会选择去唱歌、去泡吧,过过灯红酒绿的享乐日子。那咱们就来说说“灯红酒绿”这个词儿。

灯可以是红的,但酒为什么要用“绿”来形容呢?

我们先来重温一下白居易的著名诗篇《问刘十九》:“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诗中,“绿蚁”指代的就是美酒。有学者认为,因为白居易的酒是用青色的草药兑制而成,所以呈现出了绿色。但实际上,草药泡酒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白居易摆明了说的是“新醅酒”,那这酒就不可能是用草药泡的了。

再来看看东汉学者张衡的《南都赋》,其中有一句“醪(láo)敷径寸,浮蚁若萍”,说的是用米酿制而成的酒。“醪”指的就是酒糟。尚未滤去的酒糟很稠,有许多泡沫浮在就面上,看上去就像一只一只的“浮蚁”。也就是说,只有新酿的酒,才会产生“浮蚁”。可是,这“浮蚁”怎么是绿色的呢?

其实,张衡“浮蚁若萍”四字,不仅形容了新酒的形状,也点名了新酒的颜色,即是“萍”的颜色,绿色。

您可别不信,在古代,还真的是有绿色的酒的。从魏晋开始,绿酒的倩影就出现在了文人骚客的诗词中。陶渊明说“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杜甫说“素丝挈长鱼,碧酒随玉粒。”李咸说“一樽绿酒绿于染,拍手高歌天地险。”这绿酒绿得都跟染的一样了,您瞧瞧得有多绿!

此外,绿酒的别名还有许多:绿杯、绿樽、绿觞素蚁、绿醅、碧香、碧醪......足以说明那酒绿得有多可爱!

后来,酒的蒸馏技法发明了出来,咱们再也看不到、也喝不到绿色的酒了,但是,在您享用美酒时,可要记得,这杯中的美酒,曾经有过好多好听的名字呢!

没想到,在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这么多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甚至抛弃了。咱们不如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时常翻一翻,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的变迁。

本期图书为《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