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電影《克萊默夫婦》中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賽思朝爸爸憤怒地喊道,“我恨你!”爸爸抱起賽思,把他扛回了房間,扔到床上,還他一聲大吼:“我也恨你,你個小臭狗屎!”

賽思因為爸爸忙於工作顧不上理他,而倍感冷落;而爸爸又必須趕在限期之前完成任務,可賽斯偏偏把一杯飲料灑在他正在做的文件上,這讓爸爸怒火沖天,他用充滿著責難,羞辱和痛苦的言語來斥責賽思。因此,他對爸爸說“我恨你!”賽斯的行為成功地激怒了爸爸,而爸爸也以暴怒來回應。

這個場景幾乎是大部分家庭的常態,孩子經常會激怒父母,甚至是故意的。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他會衝你放狠話;

只要你不在身邊,就大哭大鬧;

家裡來了客人,他會時不時跑過來打斷你跟客人的聊天;

或者是對什麼事情都沒興趣,任你怎麼說都無動於衷,甚至是考試不及格都無所謂……

對於孩子這些行為,父母們經常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卻又被孩子們惹得暴跳如雷。

其實,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做出這些激怒的行為,純粹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先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什麼促使他們不惜以激怒的方式去尋求父母的注意力。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01

孩子激怒父母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過一個“目的論”的理論。

所謂目的論,指的是當一個人在從”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到“努力去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中,以目標為導向進行的。因此,孩子各式各樣,家長看起來很糟糕的行為,都是他用來滿足自己”主觀”上的一些需求或是目標的方式。

由此,阿德勒提到了四種常見的兒童錯誤行為目的,分別是: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

當孩子做出激怒父母的行為時,一定要分析他背後的動機,然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否則,他激怒你,你怒了,就會進入互懟模式,最後孩子被痛罵或痛打一頓。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02

孩子“錯誤行為目的”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1、低齡兒童被關注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轉而尋求父母的負面關注。

大多數人,都想與他人建立聯繫;而這種聯繫,正是通過「注意力」來實現的。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我們都希望自己被看到、被認可、被愛。而親子關係是典型的親密關係,在這段關係中,孩子更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如果他們沒有辦法得到正面的關注,就會轉而追求獲得負面關注,低齡兒童就會用哭鬧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過激依戀方式,即個體不放棄其尋求親密的企圖,反而更加猛烈地強化接近這一企圖,直到獲得依戀對象關心為止。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著名的靜面實驗證實了這一點。

馬薩諸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在網絡視頻上完成了一個讓人難忘的“靜面實驗”(面無表情實驗)。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位年輕媽媽開心地跟寶寶一起玩遊戲,突然,媽媽轉過了身背對寶寶,當媽媽再次轉過身來面對寶寶的時候,臉上面無表情。

寶寶一開始滿臉茫然,然後寶寶開始手舞足蹈,伸手蹬腿,企圖吸引媽媽的注意並引起媽媽的回應。當寶寶嘗試很久媽媽依然面無表情時,終於意識到自己無論怎麼做都是徒勞的。於是寶寶便耷拉下腦袋開始嚎啕大哭。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當孩子被父母忽略,他內心的恐懼是非常巨大的,對於低齡兒童來說,不具備更好的表達能力、控制能力時,或者無法判斷、無力選擇更好的方式時,哭鬧不講道理,撒潑打滾,激怒父母或許是他最好的方法了。尋求父母的關注,不僅是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更是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2、高齡兒童通過激怒父母表達自己的攻擊性——爭奪權力。

我弟弟很“固執”,小時候經常搞破壞,扔磚頭砸人家玻璃,拔別人種的花,推翻別人的自行車,打哭鄰居家的小孩等等,每天把爸媽氣到跳腳,每天捱揍,可是被揍完眼淚還沒幹,又出去幹壞事了。爸爸經常會恨鐵不成鋼地說:“這孩子,再三警告他不要這樣,簡直就是在找打。”

每次捱打時,他一動不動,死命待在原地。

他真的是在找打嗎?

其實這只是他用來控制父母的手段而已。

如果父母經常用“打”來懲罰孩子,要麼孩子變得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要麼在心裡漸漸產生敵意,與父母對抗。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很多孩子在父母暴怒時,選擇死不認錯,並且怒視父母,覺得自己是在還擊,這樣,讓孩子心裡有種“我也可以控制父母的感覺”,至少是“我可以讓你生氣,你也不好過”的感覺。

孩子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注,又長期在一個批評、壓制的環境下長大,他將學會“權力鬥爭”,因為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主觀上的“地位”——我可以使你生氣。

雖然這種方式比較蹩腳,但可以讓孩子有一種掌控感。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3、孩子無法通過正常方式進行溝通,表達自我的方式——報復。

這種現象一般存在經常對孩子進行打壓教育的家庭,父母遇到問題,就責怪孩子,甚至打罵孩子有時候逞口舌之快,諷刺挖苦孩子。

這就是孩子採取各種激怒和挑釁行為的原因和結果。

因為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了很多負能量,所以他們企圖通過這種途徑把負能量還給父母。叛逆的孩子大多有報復心理,他們認為,你不高興,我就高興了。

這個邏輯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你做的不好——我懲罰你——你難過——我舒服。

報復用身體、行為、語言、表情、語音語調等各種途徑表達,報復成為孩子的武器。所以,有些孩子看起來像一隻刺蝟。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4、追求廉價的優越性——自暴自棄。

低齡兒童會選擇把所有事情都搞砸,與其他小朋友關係也很糟糕,甚至表現出不屑得到任何關心;大一點的孩子會表現為逃學、抽菸、早戀等現象,阿德勒稱這一現象為“廉價的優越性追求”,其實也就是想成為特別的存在。

什麼是廉價的優越性追求?

人類都具有“優越性追求”這種普遍性的欲求,大多數孩子最初階段都是“希望特別優秀”,或者說被要求特別優秀,具體來說就是聽從父母教導,竭盡全力學習、運動、掌握技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父母認可和表揚。

但是當這種願望無法實現時,就會轉為“希望特別差勁”,不管是希望優秀還是希望差勁最終目的是想引起他人關注,成為特別的存在。也就是說陷入問題行為的孩子可以在不付出健全努力的情況下也會的他人的關注,這就是“廉價的優越性追求”。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例如故意破壞玩具、打碎碗筷、打哭弟弟妹妹或其他小朋友、逃學、抽菸等都屬於廉價的優越性追求。

這些行為,看似是自暴自棄,但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自己可以不用去面對挑戰和困難,更不用面對那個什麼都做不到的自己。

這個時候需要反思,給孩子的關注不夠,陪伴的太少,或者沒有向孩子準確的傳達愛意,或者你給孩子強加了太多東西。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03

巧用“4R理論”,化解孩子的“錯誤行為目的”

美國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認為:我們如何對待錯誤,比犯錯誤本身更重要。

同一種行為,有可能是不同的目的。當孩子有錯誤行為時,如果我們都能問問自己:“孩子這些錯誤行為背後,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我們就能讀懂孩子的密碼了。

要知道,孩子也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潛意識裡的東西,但當我們能看到他們錯誤行為背後的想法和目的,而不只是針對他們的錯誤行為做出批評或反應,孩子就覺得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

所以,在跟孩子的相處中,需要我們用心去感覺,糾正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認真讀懂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目的。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 R -- Recognize ——反思自己,承認問題所在。

帕蒂·惠芙樂的《傾聽孩子》中說,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年人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洩,從而獲得最終的康復。

我們之所以選擇錯的方式對待孩子,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所以需要我們在整個過程中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比如,是不是對孩子不理智地發了脾氣?有沒有因為生氣不理孩子?有沒有想過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有沒有忽略孩子的感受?有沒有給孩子樹立過高的期望和標準?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找到問題之後,真誠地跟孩子溝通,向孩子承認你也犯了錯誤,例如:“媽媽犯了一個錯誤,沒有理解到你真正的目的就發火了,對不起。”當你真誠地向孩子道歉,並且看見孩子的需求,孩子會放下所有的戒備和對抗行為。

  • R -- Reconnect——聯結,重新和孩子建立感情。

所有孩子都渴望聯結,而不是糾正。

我們與孩子的聯結的嚴重斷裂可能就發生在最簡單的事情上。例如在《媽媽是超人3》中,嗯哼家裡來了兩位小客人,霍思燕忙著照顧他們,無意中忽視了兒子嗯哼的感受,嗯哼開始發脾氣,說各種狠話:

我不想跟你一起做火箭了;

不想給你買一百個化妝品了;

我不想和你說話了;

晚上不跟你睡了……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霍思燕冷靜地給嗯哼講很多道理,“媽媽只是在招待客人,別人來到我們家就應該熱情對待……”唯獨沒有意識到對嗯哼的冷落。

霍思燕以為這樣是在跟孩子做感情聯結,事實上,我們不經意間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強加給了孩子,是在根據自己的標準引導孩子。

所以,在進行下一步之前,先重新建立連接。首先需要我們放空思想,進入一種全然靜默地狀態,這樣才能和孩子的情緒協調一致,接納他們的感受,否則孩子還處在錯誤行為帶來的負面情緒裡,直接進行後面的R,會讓對方覺得突兀。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 R -- Reconcile ——和解、道歉簡潔而真誠的道歉。

真誠的態度,不用過分道歉,簡潔的語言,甚至不需要語言,而是一個手勢、一個擁抱、一個歉意的微笑等,找到屬於你和孩子的方式就好。

  • R -- Resolve ——解決問題。

前三步做起來,其實可能只需要幾秒鐘而已。重點在於我們如何行動,而不是犯了錯總是道歉而不落實在行為上。

真正需要解決問題,分為三步:

第一步:看見孩子的感受,多給予孩子想要的關注。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他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和愛;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會變成黑色的,比如,憤怒、攻擊,是破壞性的。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男孩和媽媽大吵了一架,憤然摔門而去,很晚才回家。一回家,發現家裡在燉肉燒菜,爸爸媽媽都非常開心,一邊拿菜餚招待鄰居,一邊說:“我家兒子不得了呀,長大啦,到青春期了!今天剛和媽媽大吵一架呢!真是了不起呢!”

男孩一聽,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從此他的青春期再也沒有和父母發生過激烈的爭執和衝突。

當孩子成長了,他希望被看見,希望被認可,希望被愛。

作為父母,我們要多觀察孩子的行為,並試著分辨出孩子孩子的行為目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孩子的需求就能被看見,我們積極回應孩子尋求關注的努力,孩子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第二步:教會孩子從正面表達自己的需求。

就像《正面管教》裡說的,有時候,孩子對於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並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

對於這個現象,教育家德雷克斯是這樣解讀的,孩子的就差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所以,我們一定要教會孩子從正面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以激怒父母的方式去獲得,我們可以通過家庭會議,跟孩子共同探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

讓孩子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想法,並說出原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解決問題的人,而不僅僅是規則的遵守者,這樣以來,孩子遇到事情就學會正面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用以激怒父母的方式去獲得自己想要的價值。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第三步:根據孩子表現出的不同行為,區別對待。

對於尋求關注的孩子,給予正向的關注,力求讓孩子明白,即使自己不用這種方式,爸媽還是會關注自己,愛自己;

對於喜歡權力鬥爭的孩子,可以如實地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你剛才那樣實在太吵了,我感覺很不舒服,也很生氣,但我不想對你發脾氣,這樣對大家都不好。”給孩子做好示範,不被任何情緒控制,不壓制他們;

對於報復的孩子,這些負能量是從父母身上吸取的,因此我們要注意自己平時的言行,不打擊、辱罵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慢慢地打開孩子的心結;

對於自暴自棄的孩子,我們要去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適當的幫助,讓孩子重拾信心。


惹怒我也是為了引起我注意?“4R理論”,幫孩子化解錯誤行為目的


結語:

很多時候,孩子努力地向我們求愛,而我們卻認為孩子是在撒潑打滾不講道理。我們費盡心力教孩子道理,而孩子卻拼盡全力在求愛。

我們的目光和關注,就如同光一樣,照射在孩子的身體,讓他感受到溫暖和被愛,在孩子心裡,父母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