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了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活得像人

鮑鵬山說:“如果一輩子都在謀生,那就和動物沒什麼區別。”與這句相似的還有亞里士多德的名句:“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於生存。”是的,人之所以區別於其它物種,就在於人要活得有意義,而不只是為了生存,不能只是為了一口吃,這就是我昨天為什麼寫下反感吃文化的原因。但還是攔不住不少人給我翻白眼,他們一致認為,民是以食為天,沒有食,還能談什麼?

吃是人的必須,當然沒什麼問題,但我們能不能除了物質的追求外,再有精神上的追求?能不能除了吃之外,還要有尊嚴地活著?說白一點就是,我們能不能像個人一樣活著?著名的馬斯洛關於人的需求中,生理的滿足是最低級層次,再上一點的安全需求呢?社交需求呢?尊嚴需求呢?再上上一點的自我實現需求呢?自我超越需求呢?每個人都不妨對照一下自己,至今雖然吃飽了,但有沒有活成一個人?不是會吃飯會幹活會用手機就是人,而是活出有人樣才能叫做人。

我每天打開友圈,看到不少微友們或轉帖或思考或表達意見,這就是一種覺醒和思考的能力,這就是努力讓自己活一回人。

什麼樣是不像個人呢?當孔某東到世貿大樓舊址,發出幸災樂禍的聲音時,你想想,這是人說出來的話嗎?當張某為厚顏無X地說出窮人的懶是因為他自己不努力,不值得同情時,這是人說出來的話嗎?當某地將農家的灶爐堵上不讓煮飯時,這是人幹得出來的嗎?而我們作為人類,不表達意見,何以為人?當出現海歸碩士彈棉花年銷售額兩百多萬等各種離譜的致富造神時,這不是對人類智商的糊弄嗎?而我們作為人類,如果信以為真,究竟還剩有幾分人的智商?

當我們反對的時候,就是說人話做人事,就是做一回人,pig是不會反對不會表達意見的,除了埋首吃吃吃,就是餓了的時候哼哼哼,還有睡的時候呼呼呼,當然了,pig也不想做人,因為它想不到嘛,但人吃飽了總可以想得到吧?

很多人羨慕歐美,但難道僅僅是羨慕福利高、環境好?這種人當然有,比如去了歐美還是無法融入當地生活還停留在吃拿要階段的大爺大媽們,比如還有些人開著寶馬倒賣救濟糧,比如瘋狂搶月餅的場面,這些都是停留在最低級的福利好的物質階段。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去歐美,不是為了福利,而是為了陳丹青說的“沒有一張受欺的臉”,也就是能夠活得像個人。不然的話,移民歐美和飛鳥的遷徙有什麼區別?動物也知道歐美才有藍天白雲有美的環境。

能夠活得像一個人很難,因為需要在字油和麵包中選擇,但再難也不是我們只能滿足於麵包中苟活的理由。是人,不僅要吃,也要說,如果說無比艱難時,吃文化有什麼值得驕傲?簡直是匪夷所思。我昨天就表示了我的擔憂,如果只知道吃吃吃,以善吃為榮,以吃文化為傲,最後結局是悲劇。我們已經悲了多少代人了,難道也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繼續以吃為榮而悲劇下去?

安徒生有句話一直在我心中珍藏:“僅僅活著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陽光,自由,和一點花的芬芳。”僅止於吃飽了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像個人一樣活著,活出尊嚴,活出意義,因為之於人,尊嚴和意義必不可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