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书 |怀念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

为你读书 |怀念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

乡土散文作家黄孝纪以精美的笔触对七十余种南方乡村食物进行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并配以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彩色插图和精美版式,真实再现了一个舌尖上的南方乡村、一个南方村庄的炊烟岁月,是为南方农耕乡民的饮食立传。全书文风亲切温和,故事娓娓道来,维系着中国南方乡村几代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思念,寄寓着几代人浓浓的乡愁。


朴实、纯粹是大家对作者一致的认为


为你读书 |怀念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


从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华丽的写作技巧,有的只是朴素的文字和最真实的内容

只是许多时候,我总爱不自觉地将吃在嘴里的滋味,跟残存在记忆深处的旧时故乡经验对比一番,终究还是觉得旧时故乡的粗糙饮食味道更好,便有一缕乡愁暗暗升起。


“慢的艺术与朴素之美”是人民日报对他作品的评价


为你读书 |怀念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静下心来的人绝不是多数


这个世界太丰富了


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事要处理


一打开手机是数不清的新闻


有的人为了晚上能睡个好觉而关机


24小时开机是甲方最想看到的情况


面对人来人往的街道


面对车来车往的大街


面对五彩斑斓的霓虹灯


乡村仿佛成为了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作者近年以出生地为样本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在全国各级期刊发表散文作品数十万字,著有“八公分记忆”系列散文集多部。


为你读书 |怀念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


“为一个时代保留一份乡土记忆,为中国南方乡村立传。”是作者的目的。


为你读书,读本好书,接下来由《为你读书》栏目组为大家诵读《怀念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



为你读书


春节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出了正月,返乡的人们陆陆续续又开始了长途迁徙,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回到异乡继续漂泊。远行千里,家总是藏在心底深处最柔软的所在,虽身不能至,至少还有回忆做伴,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人文作者黄孝纪的一篇文章《怀念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

行年半百,自十八岁通过高考而离开乡村,在或近或远的城市学习和谋生已三十余年,吃过的饭菜也可谓多矣。只是许多时候,我总爱不自觉地将吃在嘴里的滋味,跟残存在记忆深处的旧时故乡经验对比一番,终究还是觉得旧时故乡的粗糙饮食味道更好,便有一缕乡愁暗暗升起。

我的故乡八公分村在湘南山区,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里还十分闭塞,交通不便。亦因此,这个上百户人家的村子,日常饮食所涉及的种种食材,几乎都是出自故乡自身的这方土地。那个时候,村庄除了种植稻米、红薯这两种主粮外,小麦、高粱、子、花生、豆子等杂粮也多,园土里的白菜、萝卜、辣椒、茄子、南瓜、冬瓜等四时菜蔬,品种就更加丰富。

至于荤腥,猪是家家户户都养的,喂的是猪草和谷物,猪仔养到出栏宰杀需要一年多时间,完全有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鸡、鸭、鹅的养殖也很普遍,它们完全是处于一种散养状态,活力十足;村前的池塘众多,平素都养了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家鱼,池水来自溪流或山泉,碧波荡漾;而在广阔的稻田,深水的江流和溪圳,野生的黄鳝、泥鳅、鲫鱼、田螺、虾子、螃蟹等也十分常见。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的食材,以如今的眼光看来,无疑是绿色无污染的。而在那时,村人的脑海里尚没有食材污染的概念,这一切食材的取得全是顺应着天道自然。

那时候,故乡人家的炊具也简单。煮饭用鼎罐,蒸饭用木甑或瓦钵。煮菜用的是小铁锅,配有木盖和长柄菜勺。这只小铁锅,也常用来炒豌豆、黄豆、花生、瓜子之类的应季土产,在夏秋晴好的日子,还会用来做烫皮。另有一只大铁锅用来烧水泡茶,蒸木甑饭、焖红薯、焖芋头、蒸馒头、蒸饺粑、做米豆腐也都离不开它。

调味品也只有简单的几样:盐、辣椒灰、土酱油以及葱、蒜、香芹和姜。油则用的是自家熬的猪板油和打榨的茶油。一年中,绝大多数日子,灶里烧的是柴火,只有到了寒冬季节,才烧煤炭。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吃着母亲用这些天然的食材和简单的炊具烹制出来的粗糙却喷香的饭食、菜肴、点心、茶饮度过的。若是将这诸多的饮食分门别类列出一份食单,数量之多定然蔚为可观。

一年四季,尤其是遇着节日或家中有喜庆,常有村妇端着浸泡过的粘米、糯米或高粱,带着簸箕、粉筛等一应什物,来这里耐心地捣粉、筛粉,以制作诸如米饺粑、高粱饺粑、斋粑、兰花根、套环、花片等种种美食。村子里有专门制作豆腐、打糖的老工匠,他们的传统技艺让村人的生活更加丰富而多味。

喜爱喝茶、饮酒是故乡人的风习。村里人家,差不多都有喝早茶的习惯。在我们家,这种喝早茶的风气尤烈。每天早上起来,母亲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烧水,涮壶泡茶。自然,茶叶也是母亲自己采制的,且品种多样,有正茶、枫树叶茶、山苍子茶、金银花茶、野菊花茶,全是来自故乡的山野林间。

泡茶的铜茶壶造型精美,也是由乡村匠人手工打造,差不多是家里最贵重的器皿。佐茶的茶点,或简或繁,因四时而异,冬春的焖红薯、腌咸菜,夏秋的煨烫皮、炒花生,全是自家物产。热茶香浓,一家人围坐而喝,而嚼,呼呼作响,津津有味。酒则是男子的杯中爱物,多为自家所酿。

故乡人家日常所饮白酒,基本上都是红薯烧酒。到了临近过年的日子,各家则会酿糯米酒,或者用糯米酒液与红薯烧酒及米汤,共同勾兑成一种名为胡子酒的混合酒。这种酒香甜,好入口,能不知不觉让人喝醉,在劝酒风气浓烈的春节期间,是宴席上待客的必备佳酿。

时光推移,世事演进。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传统农耕的乡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父辈们的逐渐逝去,随着那些磨坊、碓屋、榨油坊、豆腐坊的消失,许多传统食品的制作技艺和用具也随之消亡。那些曾经的美好味道,已经难以重现。即便模拟,也终究不及原先的地道风味。

那么,就让这本小书做一个专门的尝试,以我的故乡为一个点,截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二十余年时间,陈列出一道道简朴的食材,细述一个个粗茶淡饭的乡村日子,为故乡的饮食立传,留下那段真实的生活,记住那片难忘的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